汉末:家祖乡啬夫
繁体版

第三百九十八章 沮授当诛!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去了三年。

    周琦始终牢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帝”九个字,并未趁着击破袁绍之威大肆扩张,而是闷头发展本国内政。

    三年时间,田丰已经将交州变成了周琦的后花园,作为四战之地,曾经饱受战祸的徐州,也被项弘与诸葛亮治理成的井井有条,无论田税还是商税,每年都在创新高。

    周琦此时分别与袁绍、曹操双方联姻,再加上自己又实力强大且占据地利,二者又因为并州之事结下仇怨,也不敢招惹楚国。

    至于刘备,此时只能蜗居在残破的南阳,纵然经历了这些年的细心经营,却也因为人口不足的缘故,发展较为缓慢。

    如今的刘备,不仅有嫡长子刘禅与大将赵云留在襄阳为质,就连境内的各个方面都要依仗楚国鼻息,算得上是寄人篱下,根本对周琦构不成任何威胁。

    科举的逐渐推广,虽未能给周琦招揽到足够顶尖的人才,却也为楚国筛选出了大量的基层官吏。

    周琦将他们分散充实在各地,就连巴人、蛮人、山越与苗人这些少数民族境内,都派遣过去了许多干吏,让楚国变得蓬勃发展之余,也加强了周琦对于各个地方的掌控。

    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之地,在周继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的治理下,也逐渐变得富庶、安定起来。

    相比起楚国的欣欣向荣,赵国的处境可就差了许多。

    如今的赵国看似仍旧地域广袤,实则已经千疮百孔,若非有袁谭坐镇青州,袁熙坐镇幽州,赵国都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

    期间,楚国文武不乏有人劝谏周琦北伐,还有文臣劝说周琦称帝,却都被周琦严词拒绝。

    事实上,如今的袁绍比历史上多活了七年时间,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至于称帝,也不是周琦现阶段需要考虑的事情。

    也不怪赵国百姓叛乱。

    袁绍平定各地叛乱只花费了不到半年时间,可是与张燕交战将近两年时间,虽然屡战屡胜,并且将张燕再次赶到了太行山脉之中,却仍旧未能彻底根除这個祸患。

    若非曹操在周琦的逼迫下早早撤兵,内忧外患的赵国恐怕根本支撑不到现在。

    经过御医诊断,当沮授得知袁绍已经油尽灯枯,时日无多之际,也不免心情沉重。

    时间拖得越久,对于五州之地的周琦越有利。

    虽然最后在周琦的帮助下,刘备、曹操先后撤兵,可袁绍也丢失了并州,而且因为穷兵黩武的原因,已经动摇到了国本,最后引得境内叛乱四起。

    只可惜,曹操、刘备趁机攻打赵国,逼得袁绍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征兵抵御外敌。

    饶是如此,赵国仍旧拥有广袤的土地以及庞大的人口,只要好好经营,未来的战争潜力也十分可怕。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本来被袁绍击败躲进深山,再也成不了气候的张燕,趁机卷土重来,啸聚数十万攻城掠地,各地百姓蜂拥响应。

    广陵之战本就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事后割让徐州以及汝南更是让赵国损失惨重。

    先有广陵大败,折损了那么多将士,人心本就不稳,袁绍为了抵御曹操又开始大规模征召士卒以及增加赋税,这就是叛乱四起的原因。

    以楚国如今的地域与人口,周琦不需要如同起事之初那般弄险,只要稳扎稳打,发展好国内的经济以及军事,就会不断拉开与其余诸侯之间的差距。

    总而言之,三年时间楚国地盘虽然没有扩充,国力却是得到了极大提升,不仅逐渐将广陵之战投降的那些袁军安抚好了,还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两年多的平乱,也让袁绍错过了宝贵休养生息时间。

    袁绍率兵尚未返回邺城,咳血之症却是忽然加重,整个人都变得萎靡起来。

    然而,无论是袁绍的身体状况,还是赵国如今的后勤辎重,都不足以支撑袁绍继续深入山林征讨张燕,只得布置重兵于太行山附近的郡县,而后撤兵返回邺城。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袁绍这些年一直忙着四处征讨,根本没有静养的时间,因此导致病情不断加重。

    此前在征讨张燕的时候,袁绍因为心存信念,倒也勉强撑着一口气。

    如今眼看不能彻底消灭张燕,不得已撤兵返回途中,心里的那口气泄了出去,身体状况自然是迅速恶化。

    “将军,陛下召见!”

    沮授正脸色沉重的思考着赵国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却是听到了一位太监的声音,当即不敢怠慢,急忙进入病房内拜见袁绍。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袁绍面若金纸,双眼凹陷,脸上颧骨突出,已经瘦的没有了人形,这也与袁绍咳血之症越来越严重,不敢胡乱饮食有关。

    他强撑着靠在床上,看着拜倒于地的沮授,有气无力的说道:“朕之身体已经油尽灯枯,然太子之位尚未有定论,先生以为朕三子之中,谁能肩负起赵国重任?”

    此番袁绍单独唤来沮授,其实是为了试探对方态度,他自己心中早就有了太子的人选。

    沮授何尝不知袁绍心意?

    只是他深知赵国现状堪忧,若依着袁绍的个人喜好废长立幼,未来必定祸起萧墙,会使赵国陷入分崩离析的局面。

    他深吸口气,再次拜道:“公子谭乃嫡长子,擅长军略,又经营青州多年,可堪重任!”

    听着沮授之言,袁绍眼底深处不由闪过失望之色,随后说道:“显思虽有军略之才,然不知百姓疾苦,又任用小人,听信近言,纵情奢淫,难堪大任。”

    “彼虽效仿朕广交四方豪杰,却只会施恩而无有威仪,不得服众。”

    “将赵国交给显思,朕心不安。”

    “且朕此前已经将显思过继给了兄长,彼如今乃兄长之子,继承朕之基业亦不合适。”

    袁绍说的这些话并非无的放矢,袁谭个人的确存在很大的性格缺陷,生活习惯上类似于袁术那般骄奢淫逸,性格习惯又与袁绍雷同,喜好听人吹捧,以致亲小人儿远贤臣。

    袁谭本意是学习自己父亲广交士人,奈何能力、手腕与魅力皆相差甚远,无异于东施效颦,很多人受其恩惠却从心底瞧不起他。

    沮授又何尝不知袁谭的性格缺陷?

    奈何袁谭终究乃嫡长子,如今正值赵国危机关头,若是贸然废长立幼,必然后患无穷。

    只是他看着袁绍纳枯槁的容貌,终究还是在心中微微叹息,问道:“那么陛下可有心仪人选?”

    袁绍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截了当的说道:“显甫勇而有仪,颇有朕昔日之风,可堪大任。”

    沮授知袁绍心意已决,当即没有再劝,而是说道:“陛下若执意立三公子为太子,可下诏命大公子与二公子返回邺城,而后分别免去他们青州刺史与幽州刺史之职,如此三公子太子之位才能稳固。”

    袁绍却是摇头道:“今项伯德、诸葛孔明屯于徐州,兵精粮足,对青州虎视眈眈。夏侯妙才、王彦云屯于并州,虎视幽、冀两州。”

    “朕若遭逢不测,赵国必然烽烟再起,冀、幽、并三州乃赵国根本,需可靠之人领兵镇守。朕命其三兄弟各守一州,若遭逢入侵则可互为犄角,相互接应,如此才可能保住赵国。”

    沮授却是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若贼军率兵犯我疆域,自有将军引军拒之。将三位公子各置一州,才是取祸之道。”

    “夫一兔奔走,万人逐之。赵之江山,若其兔也。公子尚并非嫡长子,骤然立为太子,焉能服众?若放任两位公子领兵在外,陛下在时,尚能压制,一旦遭遇不测,众必逐兔。”

    “彼时祸起萧墙,为时晚矣,还望陛下明察!”

    沮授的这番话,也不免让袁绍犹豫起来,这个时候,袁绍那好谋无断的性格又展露无遗。

    眼看沮授还要再劝,袁绍当即捂住脑袋,道:“朕疲惫了,卿且先退下吧。”

    沮授见状,只得无奈退下。

    等到沮授离开以后,袁绍又召来辛毗,问道:“朕欲立公子尚为太子,沮卿向朕建议,先召回大公子与二公子,再免其兵权,避免未来祸起萧墙,佐治以为如何?”

    辛毗闻言,不由心中大惊。

    他早就与大公子袁谭暗中交好,本以为作为嫡长子的袁谭未来能够继承大统,却没想到袁绍居然打算立袁尚为太子。

    辛毗与袁尚素无交情,一旦对方得势,未来必然会重用逢纪、审配等人,自己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万幸此时袁谭仍旧领兵在外,占据青州,辛毗自然不可能让袁绍停了沮授建议,将袁谭召回再解其兵权。

    他当即厉声喝道:“臣以为,沮授当诛!”

    袁绍闻言,不由脸色大变,问道:“卿何出此言?”

    辛毗道:“三位公子乃亲兄弟,手足也。陛下令三人各守一州,也是希望他们日后能够守望相助,壮大赵国。”

    “沮授身为臣子,不体谅陛下苦心便罢,居然还挑拨三位公子之间的关系,必然有其私心。”

    “窃以为,沮授执掌河北兵权久矣,于河北深得人心。淳于将军又战死沙场,军中沮授一家独大。”

    “有两位公子领兵在外,尚能掣肘一番。若陛下果从其言,调回两位公子免其兵权,彼时沮授真要生出异心,谁人能制?”、

    “故,臣以为沮授包藏祸心,当诛之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