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家祖乡啬夫
繁体版

第四百章 不悔

    “叮铃铃!”

    “叮铃铃!”

    “叮铃铃!”

    襄阳城南的官道之上,一辆马车不急不缓的前进着。车帘被掀开以后,一位面容方正的文士,仔细打量着道路两旁的田地,以及那些辛勤耕种的百姓们,脸上逐渐浮现出了笑容。

    “若能看到天下各地皆如此,吾此生足矣!”

    听着文士那包含期盼的感叹,与其同乘的书佐说道:“主公轻徭薄赋,鼓励农商,兴办学堂。只要辛勤不懒惰者,几乎家家有田地,户户有余粮。”

    “如此不出数载,楚国必然国富民强,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使君乃楚国重臣,深得主公器重,未来不仅能够看到那一天的到来,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其中,名留于竹帛之间也。”

    文士正是前交州刺史田丰田元皓,如今正在回返襄阳的途中。

    此前交州初定,却仍旧隐患重重,周琦只得派遣心腹重臣田丰前去交州任职。

    田丰此时哪里还有什么名士风采?直接化身为酷吏,大肆抓捕触犯律法之人,并且毫不留情的将他们下狱,严重者直接处死。

    田丰在交州任职的第二年,已经对于交州各地的事务了如指掌,当即不再隐忍,开启了狂暴模式,秋风扫落叶般的开始清除交州毒瘤。

    自田丰抵达交州以后,广兴教化,劝导农桑,并且结恩义于境内少数民族,推行了许多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的政策。

    世家豪族眼看威逼不成,当即举兵叛乱,以致短时间内交州各郡几乎都是叛乱丛生。

    田丰的举动,在交州掀起了惊涛骇浪,世家豪族们相互串联,想要以此胁迫田丰让步。

    百姓们本来看到了政府所颁布的政令,还以为自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至于本地的既得利益者会不会配合,田丰并不在意。

    才开始,世家豪强还对田丰颇有忌惮,行为处事不敢太放肆,可当他们看到田丰软弱可欺以后,行为也就变得越来越猖獗,根本不去理会田丰的政令,反而变本加厉兼并土地,欺压百姓。

    很多对百姓与国家有利的政策,往往都会损失既得利益者,那就是本地的世家豪强。

    总而言之,仇恨的种子被悄然埋藏了下去。

    不过田丰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曾经更是将荆、扬两州的世家、商贾玩弄于股掌之间,又怎会被区区边塞区域的豪强所掣肘?

    自从田丰出任交州刺史以来,就在各郡县大肆启用通过科举制选拔的人才,这些人大多出自荆、扬、益三州,既不可能与交州大族有所纠葛,又完全忠于楚国。

    如果以前没有看到希望,这些百姓哪怕饱受压迫,或许也会继续默默忍受,可先看到希望,而后又希望破灭,强烈的落差让很多人都心生怨恨。

    奈何田丰素以刚正闻名,既然下定决心要扫除交州的所有弊病,又怎会轻易妥协?

    本就积怨已深的百姓,看到刺史突然开始作为,纷纷大喜过望,争相检举世家豪族的不法事迹。

    也不知他们是在怨恨世家大族的巧取豪夺,还是怨恨官府的不作为。

    田丰的爆发如此突然,如此猛烈,让所有世家大族都措不及防。

    奈何,如今的交州,早就不同以往。

    当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起初,田丰面对各郡县豪强的拒不配合,显得极为懦弱,只是大张旗鼓把那些与民有利的举措张贴到各郡、各县、各乡、各亭。

    却没想到,在世家大族的强大影响下,官府所谓的政令几乎与废纸无异。

    叛乱虽然声势浩大,可是有着这些人稳稳守住各地,再加上百姓们的情绪被挑动,规模不大的叛乱根本无需田丰出手,就被各郡县的官员们纷纷平定。

    至于两三处规模较大的叛乱,田丰命令潘璋、董袭、马忠各自领兵两千前去平叛,最终皆大破叛军,斩杀贼首。

    自此以后,交州可谓是破茧重生,旧有体系被彻底粉碎,官府的政令开始真正能够推广到各地。

    推行新政以后,交州凭借着粮食一年三熟,以及出产丰富的优势,不仅粮食存粮开始急剧增加,冶金业、纺织业与水果外销,也让交州的商业蓬勃发展起来,吸引了许多外地的商队前来。

    田丰也因此深得人心,得到百姓支持以后,推举各样的政策更是如鱼得水,这才在数年时间,就将身为边塞荒蛮之地的交州,打造成了富庶之地。

    当田丰接到调令返回襄阳以后,离别之日更是聚集了数万百姓,纷纷跪地挽留田丰。

    结果,自然是挽留不住。

    田丰好不容易安扶住了情绪激动的百姓们,并且再三向他们保证,自己哪怕返回襄阳述职以后,仍旧会密切关注着交州,不让自己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饶是如此,田丰在回返途中,每经过一地,得知消息的百姓几乎都汇集在一起,前来恭送田丰。

    田丰不愿惊扰百姓,也不想返途受阻,索性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先是派出一个替身大张旗鼓的继续原路返回,自己却是带着少许随从,乔装打扮以后换了条路回返襄阳。

    田丰离开交州进入荆州境内以后,也是在细心观察沿途百姓的生活状况,结果却是让他非常满意。

    荆州本就富庶而且人口众多,自从周琦定都襄阳以后,荆州更是成为了楚国发展的重点。

    再加上周琦来自后世,无论如何喜好权谋,对于底层百姓仍旧有着很深的情感,因此效仿汉文帝并且结合后世,推行了许多于民有利的政策。

    按理来讲,如今正逢乱世,为了满足接连不断的战争需要,对于百姓应该增加田税与赋税才对。

    周琦却并非如此,非但没有增加赋税,反而对于农民轻徭薄赋,只是对于拥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以及那些大商贾增加了许多赋税。

    这也就使得,楚国底层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楚国国库的税收却没有减少太多。

    当然,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明白,这里且不细说。

    总而言之,楚国这么多年打仗都没有使用举国之力,那样即便即便战败以后,也能很快恢复过来。

    否则就会如同历史上夷陵之战以后的季汉那般,一战过后元气大伤,留给诸葛亮的只剩下烂摊子,以及半个益州。

    再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魏国可以败很多次,季汉却承受不住任何一场大败。

    奇谋诡计,只能取一时之胜,除非用在可以关乎国运的决定性战役之中,否则想要覆灭一个国家,靠的永远是综合国力。

    就好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先不论此计能否成功,就算魏延侥幸拿下了长安,又能如何?

    长安对于曹魏而言,只是一座相对重要的城池而已,就算夏侯楙果真不战而弃城逃走,也不会像邓艾围困成都那般拥有巨大的战略意义,魏国随时都能调动大军将之夺回。

    更何况,陈仓作为军事重镇,诸葛亮短时间内未必能够将之攻克,陈仓不克,诸葛亮就没办法与魏延成功会师。

    要知道,历史上诸葛亮就曾折戟于此。

    王国、韩遂所率领的十万叛军围困陈仓八十余日都不能克,在此期间陈仓守将连名字都不配被记载,哪怕皇甫嵩已经引兵至美阳,仍旧坚持不去救援陈仓,可见皇甫嵩对于陈仓城防的自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陈仓那么容易被攻破,魏延也无需弄险前去偷袭长安,诸葛亮只要打下陈仓,切断关中与凉州之间的联系,则陇西传檄可定。

    由此可见,魏延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哪怕侥幸让夏侯楙不战而逃攻下长安,大概率也会全军覆没。

    更何况,魏延拿下长安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别看邓艾可以偷走阴平道,那是因为阴平道此前几乎没有路,完全是邓艾新开辟的一条小路,此举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子午道却是不同,乃正儿八经的官道,具有很强的军事意义,自汉朝开始就在子午道设有专门的官员,魏延所谓的偷袭子午谷,几乎打的就是明牌,必然会被别人提前探知。

    诸葛亮深知魏国之强大,欲兴复汉室,只能兴堂堂正正之师,先取陇右,逐步蚕食曹魏领地,此消彼长之下,才有一丝胜利的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哪怕北伐失败,也是想尽办法拔其民了。

    再比如小子日偷袭珍珠港,纵然获得一时之胜,但是基础工业以及国家体量的差距,也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周琦正是深知这点,才不会学习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以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样,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周琦的国家战略,那就是能苟尽量苟,找到机会就狠狠咬上一口,然后见好就收,再安心发展国内。

    广陵郡、汝南以及徐州,就是这么来的。

    周琦当年占据荆州,亦是先蚕食长沙郡,再逐渐渗透荆州,继而一战定乾坤。

    打益州的时候,也是先利用甘宁等人的叛乱占据巴郡,再故技重施最终拿下了益州全境。

    唯有面对骠国、掸国、汉中以及交州的时候,因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才会想着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方法看起来有些猥琐,实则卓有成效,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不会显得锋芒毕露,而且还能保证国内的发展。

    就好似诸葛亮北伐,虽然北伐了很多次,却每次都能兼顾国内生产。

    到了姜维掌兵的时候,屡次北伐却是极大消耗了季汉国力,最终人口下降到了九十多万。

    田丰轻捋胡须,回想起了昔日的种种,脸上也不免有些唏嘘。

    袁绍当年为了得到周琦的支持,不惜将田丰留在扬州,当时的田丰心灰意冷,纵然最后投靠了周琦,也不免有些心结。

    今日再回想往昔的选择,田丰才知道自己投效楚王殿下,才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楚王的雄才伟略以及度量,的确要远远超过了袁绍。

    特别是周琦获得了广陵之战的大胜,得到消息的田丰,原本还担心楚王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想要趁着大胜之势继续北伐统一天下,还特意写了书信八百里加急送去劝谏周琦。

    未曾想,周琦远比田丰想象中的更理智,非但没有继续北伐,反而放走了袁绍这位大敌,以此兵不血刃换取了许多利益。

    在田丰看来,相比起这些丰厚的利益,区区袁绍性命又算得了什么?

    无有人君之量者,早晚必会再次被自家主公所擒矣!

    佐官看到了田丰的笑容,问道:“使君可是因为看到百姓安居乐业而欣慰?”

    田丰微微摇了摇头,道:“吾乃是为了当初的抉择而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