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25封建终结

    根据当时的政治传统,新的统治者或者新王朝都不会对前朝的王室和亲族斩尽杀绝。

    舜代尧,禹代舜,商灭夏,周克商,新的统治者或者新王朝都不会对前朝王室赶尽杀绝这也是当时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秉承亡商克兴灭继绝制度,分封商朝末代君主帝辛之子武庚都魏候,让武庚继续统治商朝旧都朝歌一带。

    为了看住武庚及商朝复辟势力,周武王分封一母同胞的三弟姬显为管侯是周朝第一个方伯;分封同样是一母同胞的五弟姬度为蔡侯;分封同父同母的八弟姬处为霍侯。

    周武王赋予这三个亲弟弟极大的权利,有征讨不臣的权利,号称三监。

    周武王四弟姬旦此时爵位为鲁侯,封国在河南鲁山附近一带而不是在现在成为齐鲁大地的山东。

    周朝建立的第4年,周武王驾崩,留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周武王让四弟鲁侯姬旦辅佐周成王。

    管侯不乐意了,霍侯,蔡候都支持三哥管侯姬显,凭啥四哥越过三哥?

    周武王兄弟中,管侯姬显辈分高,有威望,又是方伯,三监之首。

    当时管侯挟持魏侯武庚,蔡侯掌控卫地,霍侯监雍地是周国东方的屏障。他们手里掌握着镇压和威慑东方诸侯的一直周军的主力。

    这三兄弟头脑一热,打出讨伐亲兄弟鲁侯姬旦,恢复商朝,支持武庚的旗号来,团结。东方的三国的一老一少和反对周国的力量。

    建国、莱夷、东夷等10多国极其部落,商朝遗部都支持武庚,史称三监之乱。

    这四个诸侯国的反叛严重威胁到周王朝的安全,姬旦决定亲率大军平叛。

    历经4年,在众人的努力下才结束这场反叛。管侯姬显被杀,蔡侯流放蔡国撤封。霍侯废为平民霍国撤封。

    不过话说回来,蔡侯姬度之子和霍侯姬础之子周公后来让他们继承老爹封国,只铲除首恶武庚和管喉姬显。

    据传管仲便是管侯姬显后裔,鲁侯姬旦也因此获得公爵封号,史称周公。

    为了便于控制东方,周公旦代行天子权力,分封长子姬伯情为鲁侯。

    周公于奄国击败了武庚以及三监的军队,将所有捕获的男子一律变成太监。还让其子姬伯情将鲁国迁到奄国镇守。加上如果北方的姜子牙的齐国一起监视山东这里的诸侯国。

    仅有部分于奄国人得以逃脱到淮河一带,这就是成语奄奄一息的来源。

    三监之乱虽然是周王室内部权力之争。但是他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当时主政的周公姬旦发现周王朝境内不服周王氏的部落和诸侯太多了。

    而且发现以商王朝为代表的祭祀文化的影响力太大了,只要商王的后代登高一呼,天下云起响应。

    为了减少商王朝的影响,周五干一件历史上不止于秦始皇的大事。于是周公姬旦便带领人废除了商朝的祭祀礼仪制度,重新创造了一套礼乐制度。

    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制德制,也揭开了华夏的文明史的开端,第一次统一了所有属国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中国大统一思想的萌芽。

    这就是周公创造性的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这里的核心价值是明贵贱,辨等列及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比以文明之邦。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3000年,成为中国社会人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

    中医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

    与你相伴的是乐,乐有中出,礼由外作,礼仪表示稳定,音乐代表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

    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周代的礼乐制度主要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

    礼制。这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涵盖了君臣、父子、夫妻等不同社会关系中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包括礼节、服饰、礼物、宴席、膳食等方面,还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和维系。把周朝的人分为天子,诸侯。大夫、仕、平民和奴隶几个档次。

    例如,祭祀礼仪规定了祭祀的对象、场所、祭品、程序等;宴会礼仪则规定了宾客、主人、食品、饮料等方面的礼仪和规范。

    乐制。这是周代礼乐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音乐演奏和舞蹈。

    乐曲和音乐演奏在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礼仪场合演奏不同的乐章。

    例如,雅乐是周代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

    礼乐结合。周代的礼乐制度强调礼和乐的相辅相成,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通过乐舞的形式,周代礼乐制度试图达到社会和谐与秩序的维持,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后世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周朝的阶级,每一级的诸侯或者部落首领享受什么样的礼仪制度都有明文规定,使得贵族越来越像贵族而贫民越来越像平民,每个阶级都有明显的阶级特征。

    周代的礼分为吉礼,也就是祭祀的礼仪。

    军礼,是军队出征和行军时的礼仪,也就是相当于军纪。

    宾礼,就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和诸侯之间相互见面所要行使的礼节,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外交礼仪。

    嘉礼,就是婚礼和后世的成人礼。

    实际上这些礼仪都是为贵族准备的,平民和奴隶是不需要遵守的,所以有那句刑不上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也就是说刑法是为平民和奴隶准备的,而礼节这是为贵族准备的。所以说礼和法是同一种东西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比如就是不同人的死亡,称呼都不一样,天子名驾崩、诸侯称薨、卿大夫呼卒、仕叫不禄,平民和奴隶死称作离世。

    而且除了礼乐制度之外,周朝还有另外两大支撑制度是封建制和井田制,这是礼乐制度的经济基础。

    但周礼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夏后启的天乐改九韶的神话记载。

    到了商朝音乐作为祭祀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商朝贵族之间盛行音乐,而且在祭祀的场合,越是隆重的祭祀场合所展示的音乐越盛大和演奏的人数就越庞大。

    时间到了周朝,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详细了规范了礼乐的使用的时间长和和对应的不同等阶级的待遇。这时候礼乐制度志才正式成型。

    礼法其实在夏朝就有端倪。到了商朝的神权时代,礼法和上古众神的信仰相互结合,是祭祀礼法正式确立成为制度。

    周公只不过是把礼法和祭祀分开了。并用宗法制度代替了以前对鬼神的祭祀,不过这个改革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此中国从上古文的祭祀恐怖的祭祀文明进入了人文文明的时代。而周公为了削出削弱商朝祭祀文明的影响,不断的强调仁义这也为后来儒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具体的祭祀礼仪。九鼎制度首先规定出来天子以九鼎祭祀。

    比如说周天子要祭祀祖先,他是带着周边的诸侯王一起祭祀的。

    在祭祀的时候有一张很大的席子铺在地上,然后祭祀完了以后那个祭肉只有参加祭祀的这些人分食。

    这些参加祭祀的诸侯和然后大家都坐在席子上,在席子中间有一张特别精美的席子,这个席子叫宴。

    既使用的鼎和肉就放在这张席子的相当于后来的供桌。

    鼎和肉的都放在这个这个叫宴上,这两张席合起来叫宴席。

    这个礼仪制度影响很深,后是我们把吃饭聚餐叫做宴会,参加婚丧嫁娶叫做吃席。

    有个词儿叫钟鸣鼎食之家就是指参加这种正规的宴会才能在吃饭之前旁边是有乐队伴奏的。

    每日旁边呢有一个大家都那个坐在地上有一个垫子往那儿一跪,把屁股放在脚后跟上跪坐。当然我并不是直接坐在腿上,而是在屁股下有中间是你手腕略粗的一个支撑,上面是一个横板的小凳子。这个东西在现在的你日本也有,不过那个东西现在被他们当做盘子来装东西了。所以即使中国人一直会做到隋唐时代,但中国的人的腿不是罗圈腿的女人,而且不影响生活,日本人由于只学了个外貌,所以他们的腿经常都是罗圈腿。还有女子由于长时间跪坐,走路都是内八字。

    而中国这边由于到了宋朝之后,木质家具的盛行,所以渐渐都改成了椅子和凳子,跪坐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只有在一些正式的祭祀场合和盛大的宫廷宴会才会出现这种座姿。

    然后在吃饭时旁边是有人揍乐的,比如有诗经里边儿的大雅,小雅都是那个时候用的音乐。

    宫廷音乐嘛,叮叮当当的边中边听一响,什么样的音乐要配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级别,这是一个也是有严格要求的。

    后来那一句唐诗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我们都以为是音乐好听。其实后来这个刺激也许是这个意思,但在一开始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它是作者劝诫那个岐王说,这个音乐是皇宫里才能有的。不是你作为一个王者级别能使用的,委婉的提醒王岐僭越礼制了。至于诗经和后来的唐诗都是能唱的,只不过乐曲在流传当中失传了。而那些作为记录歌词的诗书反而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和文学史上闪烁着光辉的瑰宝。

    然后就就开始分肉,旁边的奴隶开始把肉的切的整整齐齐的,分给在座的诸侯王。

    孔子说肉要切的方方正正的,切割正不食。切的不方正是不能吃的,指的就是在这个时候。

    礼制不光规则的诸侯也给平民规定的礼仪制度。其中一直流传下来的就是基本的礼仪中的盥洗之礼。

    什么叫盥洗之礼的?就是在开始宴会之前。会有一个奴隶捧着一个青铜的匜。青铜匜里边儿装着水,然后从上边儿慢慢倒下来,下边儿还有一个青铜盘用来接水。

    盘的放在地上或者是有人拖着放在地上,主人要吃饭的时候呢,就把这个手伸出来洗洗手啊,这个叫盥洗之礼。

    为什么盥洗之礼这么重要呢?因为在周那个时代吃饭的时候,这人是用手来抓着吃饭。至于那些餐具只是从彭主食物的青铜器中把食物拿的放到盘子里而已,而不是用来吃饭的工具。

    当时所使用的餐具几乎和后世没有什么区别,有筷子,刀子和勺子等一些餐具的,但是那个那些餐具知只是从鼎就是捞去食物用的。然后再用餐具把它们加工成小块儿的肉食。然后切好之后用手抓吃了。

    古人是用手抓的这种吃饭方式其实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中仍然有流传,比如著名的手抓羊肉,手抓饭和手把肉都是这种吃饭习惯流传下来的。

    其实用餐具的人没有必要嘲笑那些用手吃饭的人。其实大家在上古时期都一样,都是用手抓着吃的。只不过后来有些人自诩文明,使用的餐具而已。只不过和西周一样,把就餐的程序礼仪化而已,没有什么高级低级之分。

    当时西周人们认为天下无限大,周天子手握礼乐征伐,分封亲信功臣和宗室的公子,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里的公子可不是指的后世那种富贵人家孩子的尊称,而是真正的公爵的儿子才能够成为公子。

    后世国人的一些对人的尊称都是由周朝时候或流传下去,只不过他们逐渐平民化而已。其原因就是和周王朝分封制的缺点一样,王后的公子只是逐渐的降低品级最后成了平民。

    当时周天子只需要征讨不听话的诸侯,防御戎狄,这就是平天下。

    分封制初期,诸侯也都忙于巩固平定境内不听话的小诸侯和部落。

    城与城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荒无人烟蛮荒之地或者是四夷部落都可以任由他们取舍。

    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周天子名下的土地不足以再分封新的诸侯。

    历经200多年,分封诸侯也多达上百个。不仅周天子没土地了分封诸侯,诸侯也实行分封制他们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诸侯们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这便是卿大夫。

    诸侯只需要按时朝贡周天子,向卿大夫征兵收税,认真治理好国家。

    卿大夫的旁支庶系就是分封制的最底层,仕阶层。

    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卿大夫齐家,就是把家族治理好,家族繁衍生息。

    卿大夫再把封地内的城邑分封给仕或者提供官职给仕。

    到了西周晚期,周天子没地了,周天子的亲戚宗室不干了,于是就只能盯上周天子的位置。

    诸侯繁衍生息,历任诸侯的儿子累计起来数不胜数。但诸侯国国土有限,不能够再继续分封下去,分不到地的公子们开始犯上作乱,争夺君位,于是春秋时爆发了弑君浪潮。

    卿大夫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仕阶层越来越多,官职有限无法在提供新的职位。

    分封制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就玩不转了。春秋战国随着礼崩乐坏,诸侯争霸,贵族政治趋于瓦解,以仕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世官制就难以适应争霸兼并战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那些王国的公子哥,失去封地的卿大夫,落魄的仕阶层,掌握着最新的知识,他们不甘心就此没落,到处游说诸侯。

    卿大夫希望挑起战争,争夺更多的土地。于是春秋战国时落魄的贵族公子哥们创立诸子百家。

    著名的孔圣人孔夫子八世祖就是宋国世子胜,失去君位,后代沦为卿大夫。

    到孔子曾祖父的曾祖父时失去卿大夫爵位和封地,流亡鲁国。

    孔子时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重用,分封制自上而下崩溃,游说的士人在列国得到一定的地位。

    仕人主张变法强国,古老的分封制走到了尽头,但是古老的封建制仍然顽强的坚持着世卿世禄制度。

    仕人的努力并没有多大成果只是偏远的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都开始在新占领的土地上面建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这些郡县的长官都不再采用血缘世袭了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好在这样时光总有个尽头,仕们似乎有了出头之日。这个时候发生了几件事彻底把分封制缺点暴露无疑。

    这几个事件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天下诸侯发现如果任由卿大夫扩充是那么自己的国家就有可能被卿大夫占据或者推翻。

    采取别的国家的仕人任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世官制走向瓦解后由军功爵制和客卿制取而代之。客卿制是诸侯招揽和请一些不是本诸侯国的有才能的人来担任卿大夫。用招待客人的礼节进行款待。这样形成的这种用人制度就叫做客卿制。

    客卿的优点就是君主可以随时任免客卿,而客卿在本地没有很大的势力,不会对诸侯国的君主造成威胁。

    所以各诸侯国纷纷用客卿代替了世卿世禄的卿大夫。

    郡县制也开始在各国悄然的兴起,为了适应这种新兴的制度,这时候各国都进行了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西面的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

    现代人在在看这个制度,那些当客卿的人有些违背忠君思想和现在的国家观念。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国家观念。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民生地位,各国的仕并不会拘泥于只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当时的观念是视为知己者而死。当时还有周王这个共主的存在。所有诸侯国都是天下一部分,为谁服务都可以,所以客卿也会尽心尽力的为雇主服务,甚至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只是这些人的身份呢,终究还是客卿,所以你们就能在当时看见你这个国家不用我,我就跑到别的国家去当官的这种现象。

    而且当时的国只相当于后世国家的省级行政单位,只不过他们有很高的自治权而已。后世的国家相当于天下这个概念。当然,现在在民族国家兴起之后,如果你再这样,那就是真正的卖国贼了。

    与客卿制并行的还有另外一种制度,军功爵制。它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是给有尊功的人授予相应的爵位和官职还赏赐田宅财富,这两个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政治推动贵族政治继续瓦解。

    同时适应了列国纷争对人才的现实需要。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实力。

    当中的军功爵制,他极大的提升军事实力。大大加强了军队实力。此后,秦灭六国,秦王嬴政自封始皇帝,废除传统的封土建国制度,行郡县制,将官员的任免权力掌握到皇帝所在的中央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历史仿佛陷入了一个魔咒,只要是创立新制度的王朝都会短时间而亡。受到诅咒的第一个就是秦王朝二世而亡了。

    在赵国都城邯郸咕咕坠地的男婴,是一位年仅13岁就登上王位的懵懂少年,是一个在位8年直到22岁才亲政的皇帝,是结束了百年战乱而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却被后世称为暴君。

    可他在位的37年,却从未枉杀过一位将军,也有人说他焚书坑儒,他只是焚烧了部分诸侯国的史书,而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藏书都做了保留,而且他坑杀的不是如是四百多个行骗的炼丹方式,也就是江湖骗子,有人说他残暴苛政。

    陈胜吴广起义史书上记录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按法律造反也是死,失期也是被杀,还不如搏一搏,就如陈胜吴广提出的那句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根据睡虎地秦简记载,服徭役迟到三五天,口头批评教育,迟到6~10天罚一面盾牌的钱,迟到十天以上的发一套盔甲钱,如果遇到大雨误期,可以免除刑罚。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持续百年的战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建造万里长城,车同轨书同文,从此让华夏文明有了统一个标志。

    他创立的一个皇帝为首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延续了2000多年,一个短命王朝,存在了15年的一个短命王朝创立的一个政治制度,为什么两千多年被人们接受了?

    这里最重要是两点,第一是这个制度本身的优越性,第二是他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中国这种农业土地经济为主的国家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制度,只有中央集权的制度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安全。

    秦始皇被人们不断的念叨,不断的提及的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原因,就他的贡献,2000多年以来人们不断的提到秦始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字叫骂,如果说的完整一点,叫骂声不绝。

    后世的文人提到秦始皇总是骂几句。人们对其他几方面可以看出来历代的文人与政治家,只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绝不雷同,评价秦始皇同样是见仁见智。

    当然对秦始皇的评价焦点集中的是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言行刻法,一个是滥用民力。

    其实这3点都是应当有所分析的。比如说焚书坑儒,大多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啊都是一时的行动,焚书首先不是持续性的。

    焚书首先是文化专制秦始皇之所以要烧掉各国的史书,其实从后来不断发掘的各国史书中就可以发现端倪,因为各国站在各自的角度不同,看在同一件事情是从不同方向记录的,就如陈寿写的三国志那样,但是在秦始皇刚统一中国的时候,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是绝对要不得的,所以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坑儒是一时的恼怒之下做的临时的举措,而且杀的是欺骗他的方士,在任何朝代一般都是满门抄斩,而秦始皇只杀了本人。可以说他在帝国时代还是比较仁慈的。

    当然历代帝王如果以杀人多寡定暴君,那可不止秦皇一个。

    如果以修皇陵,修宫殿,滥用名利来定暴君的话,没有一个皇帝不修皇陵,修宫殿的。

    如果用严刑峻法来评价皇帝是不是暴君?

    汉代整个承袭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汉惠帝废除邪书令,吕后时期废除三族罪。

    但是看后代的结果,从珠三族变成五族,七族九族,甚至非常重要。到了明代之后还出来一个诛十族的,越杀越多。

    哪个朝代的法律不严酷啊?所以我觉得秦始皇对他的评价,还应当看到他具有残暴的行为。

    比如说秦国把赵国灭了以后,秦始皇亲自跑到赵国去,把他当年和他母亲家里有仇的人全部给坑杀了。

    这是秦灭六国中间秦始皇唯一到被灭的国家举行报复的就是到赵国去,说明这个人很残暴,但这个事只是个别事件。

    他不是灭一国跑去秦始皇没那么多时间,他跟那些国家没那么多关系,他不会跑到齐国,跑到楚国,他唯独在赵国,这个是和他历史有关系的。

    当然秦始皇做的这些事情人们往往称他为暴政。

    比如说修长城,建驰道,筑直道,挖皇陵,立宫殿,秦始皇这些工程它是两类。

    一类是有利于这个帝国的安定的,你比如说修长城,建驰道,筑直道这些工程它是有利于保卫这个帝国的安定,保卫农业文明下面的人民的和平安定的生活的它是有利的。当然在完成这个工程中间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太大了。

    另一类工程,比如说像宫殿,像陵墓,纯粹是为他个人享乐的。

    那么秦国二世亡国不在于搞了这些工程,而在于他这些工程搞得太急,太集中。

    秦皇村39岁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到他50岁去世多长时间呢?12年,12年完成这么多工程。太多了,太急了,太集中了。

    这些工程是必要的,但是你这样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一下子上了这么多工程,老百姓不堪重负啊。不堪重负的老百姓当然就无法生存了。

    所以陈胜武广振臂一呼东方六国的百姓顿时群起响应。

    人们骂他的修长城,焚史书啊,坑术士,修宫殿啊,都是这三年中。说秦始皇是暴君,并不亏。

    他这个人确实够得上了暴君的标准。但是同样残暴的皇帝都不称暴君,光说秦始皇是暴君,有点儿不公平。

    鲁迅先生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鲁迅说秦始皇实在冤枉的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帮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

    秦朝关键就是他们亡的太快了,所以那些邦贤人都帮着新的主子刘邦说秦始皇的坏话。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刚刚灭完六国以后,丞相王婉就给他提了个建议。

    说我们灭了六国,这六国中间有三个国家离秦国太远,一个是燕国,一个是齐国,还有一个楚国,这三国离我们就很远,这三国我们现在不好控制,我建议在这三个国家封你的儿子做诸侯王,用他们去控制这些国家。

    秦始皇听说以后就把这个事儿交给大臣去讨论。然后在朝堂上议论的时候,大臣们的意见是一边倒,绝大多数大臣都赞成王婉的说法,一定要封皇子为诸侯王镇住这三个边缘的国家。

    只有一个人反对,李斯反对分封,李斯这时候的职务是庭尉。他是主管司法的大臣。

    李斯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反对分封的原因。

    为什么不能封这个诸侯国,李斯说有一个道理,那你刚开始分的时候,你是封你的儿子,儿子跟儿子之间的血缘关系非常近,手足之情他很近,他不会闹分裂。

    但是儿子传孙子,孙子再往下传,越传越远,将来传个几代以后,那几代以后那些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就远了。

    因为血缘关系他们互相之间就要争土地,争权利,这就是周天子最后闹的春秋战国闹得不可收拾的原因。

    如果我们今天了分封诸侯王,我们还会走周天子的老路。所以不能分天下,只能实现郡县。

    秦始皇听完以后采纳的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为36郡,这样郡县制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