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27

    被周王朝中央管理的各诸侯国,春秋战国时代呢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其中后期周王室的中央权威渐渐弱化,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也随之而渐渐的失效,天下共主不管用了。

    原先呢在权威主义的管理模式中,一切都由最高权威规定和裁决,被管理的各诸侯国间横向了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的方式,也缺乏协调共事能力。

    因此一旦中心权威崩塌,天下立刻变得一切混乱,不再遵守共同的标准和原则,不再有效的协调机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遵从的都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你争我夺,大打出手。

    春秋时代弑君36位,亡国52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战国时期的大小战争也大概有222次社会动荡,移民痛苦。

    然而啊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黄金年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导演了一出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悲喜剧。

    这又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的接连出现,百家争鸣。

    那么为什么乱世会成为黄金时代的恰恰是因为乱,的西周时期虽然秩序井然,社会安定,然而过分的稳定和过于严格的礼仪约束也束缚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呢小国寡民也导致各国的交流啊非常的不充分,所以春秋时期列国竞争的环境,多级的政治格局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是各国统治者呀给予延揽人才,这意味着权力对人才不得不特别尊重。

    许多底层人士啊可以以智慧和知识为资本抗王侯主宰自己的命运。

    孔子周游七十二国不留恋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任何政治权威,只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加锋芒毕露,他自述到公然宣称如欲平至天下,当今之仕舍我其谁也。

    春秋之后经济发展城市大量出现,各国交往越来越频繁,知识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

    知识不再由贵族独享,而是逐渐向广大平民阶层转移,也造成了当时平民可以通过学习和自己总结获得高深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阶层。

    同时那个时代也是礼法比较严格的时代。而严格的立法也保证了这些思想的碰撞不会来自于权贵的打压。

    连战争都是要讲究礼法如果的打仗不讲理呀,会被人看不起,打赢了都不光彩。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宋国和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呢列好了阵能楚国军队渡过洪水来交战。

    宋襄公的手下向他建议说,楚国军队比我们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啊楚军必败。

    宋襄公去回答说不行不行,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呀,君子说了,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俘虏虚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于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呀。

    现在楚军呢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这不合礼仪。我们还是等楚军的全部渡了河列好阵,咱们再进攻。

    结果等楚军全部过了河以后,双方才开战。宋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弱的打败宋相公也受了伤。

    第二年齐襄公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通过这一战,宋襄公被后世标上了蠢猪式的仁义的标签,成为嘲笑的对象。

    为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呢,宋襄公确实迂腐的不要不要的。但其实史家之所以把他记录下来并不是在嘲讽他,而是尊重他这种宁可战败也为不违背礼法的贵族精神。

    但是这是我们处于自己所在时代的规则来看宋襄公。如果是在宋襄公那个时代就会知道啊,他的做法正是对周朝时代精神的诠释。

    孔子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要遵从周朝的制度。

    那么玉乎文哉的周代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是个贵族社会,对于贵族的概念呢,中国人已经很陌生了。

    虽然呢现在我们也挺崇尚所谓的贵族生活。但是很遗憾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呢,就是奴仆成群;就是三妻四妾,良田百倾;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就是不用劳动便可以享受富贵的生活;这个呀不叫贵族精神,这叫爆发户作派。

    那么什么是贵族精神呢?

    宋襄公秉持的就是贵族精神,他的做法尊崇的是周礼的典章制度来界定国与国以及人与人的上下尊卑,亲疏远近。

    这就是周礼规定了不同辈分的人远近关系不同的人见面呢,该如何行礼,平时呢该怎么交往等等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周礼是很有用的,提出270多年历史,虽然多次因为异族入侵的而造成政治危机,却基本上没有卿大夫,士大夫犯上作乱,这套礼法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周代上层社会中啊,礼仪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甚至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守战争里春秋时的战争方式以车站为主。

    因此必须选择好一处平坦开阔的地方,双方约好时间大致同时抵达。

    等列好队伍之后呢敲响战鼓,驱车冲向对方,这就是所谓的,约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这种战争,更像是体育比赛,要遵守一定的次序。

    左传召公21年记载的宋国公子成与滑豹之战就十分典型。

    双方战车在丘相遇滑豹张弓搭剑向公子成射来,结果没射中,紧接着要射第二箭。

    公子成一看,不干了,对着滑豹不懈的大喊,不更是为比你不按轮流射箭的规矩来,你太卑鄙了。

    那个时候有个规矩,双方得一人一箭轮着来,哎,你射完了一箭,现在该我射了。

    给我设了话报一听呢就放下工,老老实实的等公子成张弓射箭,结果呀被公子一箭射死了,史书呢并没有嘲笑画报愚蠢,相反呢却肯定了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

    从此可以看出啊,那个时代的战争比的是勇气和实力,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为生。

    重要原则,在这许多故事我们今天读起来都觉得是那么的难以理喻,甚至可笑。比如啊子路正冠的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了。

    子路他临死前呢还不忘记好被对手砍断的帽带正冠而死。

    现代人听说了这个故事认为儒家学说害人不浅,死到临头了还对教条念念不忘把自己的帽子戴正了。

    但是这个故事其实体现的是儒家礼教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尊严和风度。

    子路在敌人的刀锋下系好冒带,正好体现了在死亡面前贵族式的从容不迫正是当时那种世家大夫。足所推崇的尊重立礼法。

    春秋时期楚国和晋国之间有一场战役,战役中晋军打败在逃跑时进军了许多战车,陷入了泥坑,狼狈不堪。

    而这时候楚军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过来告诉晋军如何使战车脱困。

    晋军脱离困境后,还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不如大国之奔,也意思是啊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的。

    在我们很难理解春秋时代老祖宗们和那些欧洲贵族的那些世界,他们看起来是那么傻,那么迂腐。

    但是在封建时代的贵族社会呀,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追求,战争的目的,虽然还是击败对方,但是并不追求杀戮和彻底征服。

    首先要讲究优雅风度,众人的守信,以保尊严取胜要靠实力,要赢得合理,赢得漂亮,还要赢得高贵,所以呀往往是点到即止,在一定程度上风度甚至大于胜败。

    他们看似愚蠢的行为。其实是那个时代贵族风度的奇光异彩。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是相通的,春秋的不重伤,不禽擒二毛,不鼓不成列。

    跟后来的的不伤害俘虏,不攻击妇女儿童老人等非战斗人员等等战争人道主义行为准则何其相似。

    但是这种规矩是被国人自己打破的。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激烈残酷程度远超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贵族的游戏,以荣誉为目标,战争规则明确,风度翩翩,因此啊春秋时代被灭掉的都是大国身边微不足道的小国,从来没有哪个大国吞掉另一个大国。

    在战国时代呀战争是功利的目的啊,是直接消灭对手,国家掠夺对方人口。

    一个大国灭掉另一个大国的先例呢,是越国吞并吴国,从那以后灭国战争是越演越烈,直至秦灭六国。

    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边境线上没有重兵把守,因为人们不会不宣而战,到了战国时期就变了,各国防卫森严军队枕戈待旦。不择手段成了战争的主要手段。

    春秋时代两国战争中如果有国君去世,那么另一国呀就要主动退兵,这叫师不伐丧。但是在战国对方国君去世,却成为了敌方出兵的最佳时机。

    在战国时代战争规则都不讲了,怎么能灭掉你就怎么来。春秋时打仗未有杀人累万者,而且打仗通常在一天之内就结束,最多不超过三天。而在战国时期战争是旷日持久,异常惨烈。

    争地之战杀人营野,争程城杀人营城啊,历史记载,文献统计啊,秦国在统一进程中一共屠杀了150多万他国的士兵。

    那么为什么战国比春秋残酷这么多呢?

    主要是因为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呀,铁器得到了普及,战国之前农业工具大多还是用木头和石头做的青铜器呀,很贵重,主要用于生产礼器和兵器。

    可以想见,这样的农业耕作的效率就很低,粮食产量就上不去,人口规模也就上不去了,所以人口也是重要的资源。春秋各国一掠夺人口为主,而不主要以杀伤为主。

    铁器就不同了,铁的储量比青铜器的主要原料铜和锡的储量大的多。这就意味着铁更便宜,铁器的成成本更低,而且器的性能呢却比青铜好太多了。

    同样硬度的铁比青铜更具韧性,不会像青铜一样轻易的断裂或者碎裂,一个便宜,一个好用,使铁呀轻松的取代了青铜。

    土地开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更多的土地得到了农业开发,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人口规模随之爆炸性的增长。

    人口的膨胀呢就造成了两个局面,一是生存资源的紧张,包括水源,土地,粮食矿藏等等,那就需要去开发,当两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发生了碰撞,那么战争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抢夺生存资源。

    二是人口多了,兵源自然比以前更加充裕了,军队数量的扩充必然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

    另外铁的使用也是兵器的成本大大下降,而好用性和耐用性却大大提升,所以战国初期铁器的出现改变了春秋时那种不容优雅的有温度的战争方式。

    春秋结束标志除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外还有一个吴越争霸。

    这个吴国是怎么来的?大家看史记有30世家这个吴国列第一,后面齐世家就是姜子牙的那个齐国。才是鲁周公世家这都得排在吴国之后。

    为啥,吴国其实是周王是合法继承人建立的一个国家。

    吴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就是本来啊这个王位应该是他的。

    但是文王的爷爷喜欢他这个小孙子,他想把王位传给文王的父亲,再由他的父亲传给文王,文王的父亲排老三。

    泰伯知道老爹的意思后了,怕老爹为难,那就主动退出了争夺,带着二弟中仲庸跑到了江南。

    泰伯到了吴地之后主动断发纹身融入当地,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你每周人是相当善于种田的,冬小麦的种植方法就是周人发明的。当地数千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史称泰伯奔吴。

    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那周天子就开始分封,连夏王朝的后裔都给封了杞国。

    武王的臣子就像他建议那就是咱是不是找找咱泰伯的出奔的那一支周族在哪里?

    因为周国当时急需要这些和他有血缘关系的亲近部族为他站脚助威,威慑其他诸侯和部族。

    于是那就找呗,还真找到了人家的后代啊,在吴地那块儿活的还挺好,这离泰伯奔吴已经到第四代了,当时的首领叫周章。

    泰伯当时吴王,他死之后啊这个位置就给了他的弟弟仲庸,这个周章就是仲庸的重孙子找到之后周天子封他为诸侯,但打此之后吴国跟中原也不怎么联系,就自己发展一直过了十几代因为他的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周礼对他的约束就比较小。

    公元前500多年了,到了吴王寿梦的时候才开始跟中原各国联系。

    寿梦大家不熟悉,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孙子就是吴王阖闾,其实吴国啊开始的主要矛盾,他不是越国,是楚国,两个国家离得近,双方战争不断。但是双方所处地位和国力都相差不大,所以一直就是处于对峙状态。

    直到这个楚庄王的时候这个楚庄王一鸣惊人,给楚庄王对话的那个人叫吴举吧,就是吴子胥的爷爷。

    这个吴家直是楚国的卿大夫。世代给楚国效力的,可以说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到后来楚王听信谗言,杀了吴子胥的父兄。

    吴子胥出逃,他跑到了吴国,因为吴楚是死敌。他就发誓一定要灭亡楚国,所以他到了吴国开始就怂恿这个吴王灭楚。

    吴王阖闾任用吴子胥跟孙武对楚国发动战争,孙武就是写《孙子兵法》。这本书能流传好几千年,你说他的作者只会作战这仗能打不赢所以楚国战败。

    吴国攻破楚国都城,吴子胥把楚王刨馆鞭尸,当时楚国差点灭国。

    楚国卿大夫申包旭去秦国求助,这个秦王开始不太愿意。申包旭就在这个秦庭上痛哭七天七夜。

    有一出戏叫做哭秦庭讲的就是这件事情,秦王被感动决定出兵住帮助楚国复国。

    那就在这个时候,越国登场了,他趁着吴国去打楚国的时间呢他在背后偷袭无果,他们与申包旭请的秦军夹击吴军,吴军战败,这楚国算是活过来了。

    吴越两国其实早就也有矛盾,公元前544年吴王余寨派人打越国,他抓了一批战俘。

    他让越国这群战俘帮他看守船,只有一天呢,他去视察这群人。这些被俘的越人趁他不注意就一刀把他给杀了。

    吴国虽然是周朝的姬姓王国,但是他们并没有按照周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是采用都是兄终弟继,所以啊他必然会导致争权夺位的问题。

    因为小一辈儿的老爹们都当过王,专诸刺王僚的策划者就是阖闾把他堂哥弄死了,他就继位为吴王。

    那也是人吴国内部的问题,你越人而且吴王给杀了,你这是敌我问题。

    那就好了,之前我们就有仇,这你又在背后偷袭我,所以阖闾新仇旧账一起算,发动了对越的战争。

    双方交战这个阖闾的脚趾被越军击伤,可能是感染得了破伤风就死了。

    阖闾临死前把儿子夫差叫到跟前说:”你呀,一定要给我报仇。”

    三年后,夫差攻打越国,越王大败勾践领着几千残存的士兵啊守在会稽山。他的派大夫文仲向吴王求和,当时吴子胥是不同意的,他说一定要把越国斩尽杀绝,斩草除根,还用少康复国来举例。

    不过夫差不听,打败越国之后,夫差就开始向北发展了,跟齐国干仗去了,屡次击败齐国,并且向西跟晋国争霸,他跟齐晋争霸的时间,越国就可以喘息了。

    越国趁着这个机会慢慢开始积攒国力,范蠡当时建议发展农业,那经过一段发展田野开辟,府仓殷实。

    这时候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也是发生在这个期间,说的就是越王勾践。

    看两国这个事件啊,一个是积攒国力,另一个啊去跟中原俩霸主干仗,耗费国力。

    这个时间五月两国胜利的天平其实已经倾斜了,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兵北上与晋国在黄池会盟。

    越国就趁着这个机会去偷了吴国的老家,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匆匆的会盟之后荒忙撤兵,并且派人跟越王求和,勾践当时也没有办法一举灭掉吴国就同意了。

    但是呢仅仅过了三年就又向吴国发动了战争,你看人家就不给你喘息的机会,大败吴军到了公元前473年与吴国决战,吴国战败吴王降,

    当时勾践说给夫差100户人,把夫差迁到浙江定海那个地方。

    夫差就说我悔不听吴子胥之言,落到今日的地步,我呢老了也不能伺候越王,然后吴王夫差便自尽了。

    吴国失败的原因,一他没有斩草除根,留下后患。

    二夫差刚愎自用,不听中眼,杀了吴子胥,杀忠臣。

    三胜利之后得意忘形,与国力雄厚的齐国晋国争霸。

    四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国经常是以偷袭作战而不遵从战争的规则,就是以取胜为目的。

    越国灭掉吴国之后啊,跟吴国一样,北上与齐晋会盟,周天子给勾践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春秋的争霸主要是黄河流域的齐晋跟长江流域的楚吴越之间进行,而南方的后来居上,那究其原因,如果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

    南方的吴越楚本是蛮夷之国,在长时间吸取了中原文化政治之后,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军事实力,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

    从吴越之间的战争就可以发现,到春秋后期,各国的军队已经不再遵从周礼,而是以取胜为目的。所以吴越争霸也是成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的原因之一。

    虽然春秋已经礼崩乐坏,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他们还是遵守的。而这些基本的规则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才被人为的打破。

    这个原则就是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还有就是信守承诺,说话算数的信用。

    因为这两种制度是一直维系帝国体制安全运转的基石。

    为什么?这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代表传承稳定,就是你的继位人得选对。第二个这是代表着一种秩序的稳定啥的这两点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

    有了这两点之后才能谈到这个国家如何进行强大之后就是这个国家帝王的身体寿命情况和他本身的素质。

    之后才看你本身素质高手下有一帮能干的大臣就可以冲击一下盛世这个称号。

    先说传承稳定是作为的国家的首脑皇帝的一个责任,就相当于是你本职工作。

    一个选择不好,他可能造成的就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动荡,这个动荡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改朝换代,天下大乱。有历史记载的周幽王要传给褒姒的儿子,并且废掉之前的王后申后。

    人家是申侯国君的女儿。本来申国是替周王是守西大门的,结果申候领着犬戎直接杀入镐京,杀死周幽王。

    西晋八王之乱,那更甭说了,杨俊造成宗室不满,楚王司马伟进京杀掉杨军,那在贾南风的挑唆下又除掉了司马亮跟老臣魏冠。

    这就是西晋八王之乱之乱的导火索。

    八王之乱表面上看因为司马炎,你的托孤没托好,后事安排的有问题。

    晋武帝本身他作为开国皇帝,他是有威望的,即使有门阀在,他也可以做到平衡各方势力,保持政局的稳定。

    司马炎之后是晋惠帝,就是传说中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但是从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对晋惠帝的记载来看,他本人其实不能说是英明,但是也绝对不是个傻子。

    那些被称为有作为的皇帝和朝代一般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几基本上活都过50了,而且执政时间都不算短。

    汉武帝活的时间最长70多;秦始皇短点49虚岁50;赵匡胤50;李世民51虚岁52;朱元璋70岁执政了三十一年;这个岁数在古代它不算短寿。看这几个皇帝哪个不是自身能力极强,也就几百上千年才出一个。

    李世民20出头就登基了,执政20多年不算短。这你才能看出这个人整体的执政能力啊。

    反过来我们再看人汉武帝的托孤,你再看看人刘备搞的。

    他们这些皇帝继承者年纪小或者平庸一些呢,都无所谓。我只要选一个能力强的丞相就可以。安排好后事,他往往也是一个皇帝能力的体现,你作为皇帝,安排好接班人是你的本职工作,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种能力它非常重要,但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评价帝王的时间也很少考虑到这点。

    秦始皇是个例外,他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国家。

    秦朝的政治制度是初创还不算完美,它只有外朝,并没有内朝。

    内朝这是汉武帝搞的,也就是说他只有一套班,你这个班子一旦出问题,毫无容错率。

    你就看秦始皇临死的安排,他让扶苏继位,这没有问题但谁知道啊,这这个李斯被赵高给忽悠了。

    具体造成八王之乱的原因就是住在他的老祖宗司马懿上,司马懿放弃了说话算话的信用,造成了西晋之后的国家一直在动荡之中。

    具体原因就要说说洛水之誓。

    司马懿违背他发的誓言到后来杀皇帝,他是破坏了规矩。

    一个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给这个社会制定的规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给当时的社会立规矩。

    儒家推崇的什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对君主要尽忠,对朋友要信,要有信誉。对父母呢要尽孝可以把这个东西理解成啊价值观就行了。

    它对于当时稳定社会秩序,规范道德是很有作用的。这个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

    其实最开始指着洛水发誓的是刘秀,司马懿那个叫第二次洛水之誓。

    当年这个刘秀围攻洛阳,洛阳守将朱伟坚守不出。

    刘秀打了数月没打下来,后来刘秀就让这个陈鹏去劝一下诸位,那陈鹏就给诸位分析形式说你看啊,这个时候你守他没有用了,困守洛阳毫无意义,你为什么不投降呢?

    那朱伟就说兄弟啊,你不知道啊,谁投降我都不能投降啊。因为啥当年是我给更更始帝出主意,把大司马给害死了也就刘秀他哥。

    然后劝更始帝不要放刘秀去河北的也是我,这杀兄之仇啊,我不敢投降。

    那陈鹏回去就把这个事情啊转述给了刘秀。史书原文记载帝曰举大事者不记小仇,伟今若降,官爵可保,况刑法乎,然后呢光武地就指着这个洛水说啊,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要有信,但后来刘秀确实做到他没有食言,这个朱伟后来被封侯了,扶沟侯官至少府啊,位列九卿。

    刘秀是非常重视儒家的啊,包括东汉后来那些皇帝。尤其是汉章帝啊,他下诏召集天下大儒齐聚洛阳白虎关探讨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白虎观会议。

    就是相当于儒家的思想学术研讨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啊,给社会立规矩。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打来打去忠这个东西啊就别提了,那最起码朋友之间还有信吧。

    这个社会秩序他还没有完全垮掉,规矩还在。好,你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他完了之后你就杀人曹爽全家。

    要知道高平陵之变支持司马他们家的那些人,比如说蒋继、陈泰他们他们不是说我支持你司马家,把曹家弄下去你司马家弄上来。

    不是,他们只是单纯不喜欢曹爽,咱一起把曹爽弄下去,咱换一个人上来,哎,还是人曹家的。

    但他们没有想到司马懿做的那么狠,那么绝,那就就毫无信誉可言。

    司马懿给这个尹大木说蒋继和我俩指着洛水发誓?要曹爽投降我不会杀他。

    不要觉得就是这个曹爽是个傻子,虽然他水平确实不咋样,但他绝不傻。他的选择是当时的一个正常操作。

    好,你在那个时代你承诺了不杀我啊,指着洛水发誓,况且有蒋继四朝老臣做保,按照当时的规矩来,不会有事儿的。

    我们不要用现在的思维觉得曹爽怎么那么天真,当时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就那样。当时人是讲信用的,社会是有原则的,司马懿我就不遵守了。

    再有一个就是后来司马家当街杀曹髦。杀皇帝啊,当着满大街老百姓的面儿。

    从汉武帝开始立的规矩,宣扬的价值观,到了他们司马家这儿碎了一地,不忠不义,毫无信义可言。

    那之后的时代大家都看到了,两晋南北朝叮咣咣打了三四百年,没规矩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这就是规矩。

    我们现在说司马家就是说他们家开启了大杀皇帝的先例,其实它本质上是坏了规矩啊,树立了一个不好的价值观,那当我们再次重视起来,把之前那套价值观重新捡起来的时候,那就到了唐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