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34隋亡

    林长石从林父的书房出来,向他临时办公的房间走去。

    经过和林海平的一番深谈,他也大致了解了现在西贡这里的形势。

    林家在这里一共占了两块地盘。一块儿是被林父命名为威远岛的一处大岛。

    另外一处便是西贡这里。临临床时慢慢的在路上走着。想着林富和自己描绘的林家以后的发展前景。感觉到林夕的确规划是十分长远的,因为这里从西贡这里的拓指点规划是临沂从临沂那里得到的,林夕所给这里规划的。发展顺序就是先开发威远岛。

    等林家在威远岛站住脚之后再缓慢的渗透这片高棉人称为下高棉,明人称为水真腊,占婆人称为南祈的地方。

    但是由于林海平在经商时结识了名义上控制此地的高棉的土王,从他的手里买下了这片土地。

    所以现在林家便同时开发威远岛和西贡两处地方,而且侧重点逐渐的向西贡倾斜。

    所以林家在开发这片土地时有点儿着急,毕竟谁能够开发得到大量好处的土地?愿意开发那些难啃的硬骨头。

    林富在于临床时,交谈时也觉得有些着急了。他告诫林长石以后一定要先稳固威远岛,把主要力量先放到那边,西贡这边就暂时维持这样的规模。

    因为西贡这边开发的速度过快。已经引起了一周边的原来的土著势力的警惕。

    直到这个时候,林海平才觉得林夕提出那个先巩固威远岛,待战稳脚跟在逐渐渗透的主意的高明之处。

    但是事情已到此已无法回头,所以林海平只能逐渐加大西贡的防守力量。

    这时能静心想想林父突然感觉到有点忐忑,林家在此头像如此大的本钱。

    如果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那么这几年所做的很多事情都白费了,甚至还会血本无归。

    同时林海平也在自责,好多事都做的自以为完备,实际上却漏洞百出。林父忘了这里不是大明国内自己的权势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自己把这里当成了大明国内,以为依靠林家背后的势力,这里的人没人敢动自己。

    但是这里是南洋,大明的威严已经逐渐消退了。那些土王现在不敢动西贡的原因是林海平向他们展示了林家的武力。

    所以林海平现在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发展方案,但正在这时候,林家突然要用林长石来替换他。

    所以林父才和林长石进行深谈,让他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发展,西贡这里只要维持,甚至吃点儿小亏都无所谓。威远岛那边一定要站住脚跟,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此时临床时反而对林副随手随口提出一句的隋炀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林长石知道父亲之所以这样形容林夕一定是有原因的。他不好直接问林海平,他想到了一个人决定去问此人。

    临床时抬头看了看,此刻天色还不算太晚,他决定先到那个人的住所,去问问。顺便了解一下过两天自己要主持的一件大事。

    临沧石顺着道。顺着道路三转两转来到一处院门之外,这出院门和他临时办公的地方只隔着两坐院落。

    此处院落的院门大开。不时有人。在院门处出门口还有两名家丁看守。

    林长石冲两人点了点头,然后走进了院落。院落中有五六间房间,每个房间中都有人在。

    其中左厢房有一位身穿澜衫,头戴网巾的人正在喝茶。

    大明的官员,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身边养上几个文人。

    即把他们当做师爷来协助办理事务,也可以当做与自己谈话的书友。

    这师爷都是心腹亲信的角色。眼前这个人就是林父的师爷杨举人。

    这个杨举人名忠,字幻阳。这杨忠瘦高身材,脸色发青,隐约间有点酒色过度的样子,平日为人十分的傲气冷淡。

    他看见林长石的到来,只对林长石点点头。

    林长石也不见外就大步走进去。这个杨举人在琼州城的风评极差,虽然不知道到底因为什么的事情做了不少,但是不是有林家背后撑腰,早就被人收拾了。

    他知道名声不好,但是杨举人却从来不知道收敛,整日里不把人放在眼里的模样。

    林父跟他的关系很好,所以时常把他带在身边。这次林海平来到西贡地区也把杨举人带了出来。

    不过这个杨举人虽然脾气很臭,但是本事还是有的,协助林父将西贡城管的井井有条。

    林长石进了房中对这杨举人作揖,也不管他眉头皱起,就那么坐了下去。

    杨居人看着林长诗。连忙拿了一个茶杯放到林长师面前给他蒸了一杯茶,然后说道:“不知,公子到我这里有什么事情?”

    林长石拱手还礼道:“有两件事,一件私事,一件公事。

    公事先放在后面,我有个问题想问杨先生。”

    “都是先公后私,到你这里都是先私后公了,不知公子想问我什么?”这名时杨师爷神色也严肃起来,一本正经的说道。

    林长石笑容满面的点头说道:“杨师爷,这个私事呢就是我对隋炀帝这个人很好奇,想了解一下这个隋炀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杨师爷并没有马上回答林长石的问题,而是沉吟了一会儿又喝了口茶,放下成本茶杯说道:“那么公子,你了解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人?”

    刚说完这句,杨忠又想起一件事道:“公子,不要用史书中的结论来回答就是你心中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人?”

    林长石也在脑海中回忆了自己所了解的隋炀帝的形象,然后斟酌了一下说道:“隋炀帝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昏君。

    我所知的隋炀帝的事迹,对他的负面评价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隋炀帝这个人特别奢侈。

    说他自己为了下江南就去修运河,动用了几百万的人工,花钱无算死人无数。

    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就让国家破了那么多财,损失了那么多人,这不是奢侈吗?

    隋炀帝那还有一个恶评,说他凶残。

    隋炀帝一连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那是战争贩子战争的引起了人民的不满,那人民就反抗。

    他一看人民反抗了又说,之所以有人反抗,还是因为天下人太多,多杀一点儿就不会造反了。

    怎么杀呢?严刑峻法,隋炀帝时期法律严苛到什么程度?三个人一块儿偷一只瓜,三个人都处死,所以说凶残。

    除了说他啊凶残奢侈之外,还有第三个说法,说他荒淫。

    这个故事就是说他在父亲隋文帝还没有咽气,弥留之际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去调戏父亲的妃子。

    还说他知道在江都穷途末路的时候还去广选美女入宫,那当然把所有这些坏事综合在一起,就是他那隋炀帝名号的来源。

    那杨师爷一躬身,笑了笑说道:“逆天虐民,又好色又害民,又违礼,又逆天,这不是坏事做绝了,但是事实隋炀帝是相当勤政的有为的帝王。”

    林长石虽然知道自己了解的隋炀帝一定有所和真正的人是有所不同,但却没有想到杨师爷立刻给了隋炀帝一个相当正面的评价。

    看着临床时满眼的疑惑,杨幻阳很满意自己这个开场。

    “怎么勤政?隋炀帝在台上一共是13年,其中呢在西京长安待了不足两年,在东都洛阳待了不足四年。

    也就是说在两京老老实实待着的时间不及执政时间的一半儿,那剩下的时间都到各地巡游去了。”

    林长石这时说道:“一个皇帝不老老实实的在京都中处理国事,到处游玩,你怎么能还说他勤政呢?”

    “你这就是误解了。皇帝出去巡游并不一定他办的不是正事。你看秦始皇巡游天下最后都没有死到咸阳城。其实皇帝巡游天下也是他处理国事的一种方式。”

    杨先生说到这里看着林长石,林长石立马端起桌上的茶壶,把杨先生已经喝的差不多的茶杯重新斟满。

    “皇帝整天游山玩水,这不就是劳民伤财吗?怎么能叫勤政呢?

    问题是隋炀帝去游山玩水,可不是都到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

    他去的那些地方,有的请您去,您都未必去的地方。比方说西巡,当时隋炀帝为了加强对西部的控制,决定巡行河西走廊。

    他从现在的西出龙陇右,从青海到河西走廊要走要经过祁连山脉。

    祁连山脉连绵千里,隋炀帝选择了那个山谷叫大斗拔谷,就是今天的叫扁都口。

    虽然是一个山谷,但是这个天气就比较反常了,一会儿那是艳阳高照,下一会儿那可能就是风雪交加。而且不光是天气变化莫测呀,路也特别的不好。

    走最窄的地方只能容许一人通过,那也就是说隋炀帝贵为天子,也得两条腿走过去,那别人更是没得说呀。

    那隋炀帝又不是一个人去通过这个地方,他又带着妃嫔,又带着很多的卫士,一共是10万人通这个山谷。

    从清晨开始走,一直走到深夜,也没有走过去,那深夜可就冷了,好多小王子,小公主冻得受不了,都和军士抱成一团取暖。那可以想象那隋炀帝又相当狼狈的呀,事实上的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皇帝做徒步穿越的,恐怕隋炀帝也是仅此一例了。

    那隋炀帝往西,最远走到玉门关。

    那我们都知道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敦煌西北的地方有一句诗朗朗上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那么荒僻,那么遥远,连春风都过不去了,隋炀帝过去了。

    这也是中国古代皇帝,史上皇帝走的最远的一次,那谁让你冒着这么大的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这样荒凉的地方,他到底想干什么呀?答案就是开疆拓土。

    事实上就在隋炀帝这一次西巡之后,隋朝就在西边设置了西海,河阳,善善,和且莫郡四个郡。

    其中西海郡和河阳郡在今天的青海省,而善善郡和且莫郡已经在今天的新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全部统一,青海就是隋炀帝实现的。

    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么大的事儿,这也可以叫做勤政。”

    林长石听着杨先生这番讲解之后,点了点头,然后对他说:“听先生这么一说隋炀帝都堪称一代英主,那就应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垂范后世。”

    “怎么隋朝二世而亡?还有隋炀帝荒淫无道是怎么回事?”林长石喝完手中的茶水,拿起壶给二人斟上之后随口问道。

    杨师爷连忙拱手相让,杨举人为人虽然高傲但有自知之明。琼州文气不兴,能有个举人的功名已经很了不起。

    不过,能让林海平重视的并不是这个举人功名,而是杨举人的背后的杨家。

    琼州城内杨家也算是豪强。当年林家刚从戚家军中出来,来到琼州当指挥使。

    杨家曾经有很多地方帮助了林家,所以当杨举人出后出事之后,林家才出手把他保了下来,并把他请到林府教育子弟。

    在魏先生之前就是杨先生担任林府的西席。而且一些不方便林家出面的事情都是由杨举人出面办理。

    “隋帝国亡国而且亡的是如此迅速,虽然隋炀帝要负很大责任,但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杨坚在称帝前后,有两方面的举措为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第一方面的表现恢复汉姓,也就是杨坚称帝之前,他就以小皇帝周静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令。

    在西魏时期改了胡姓的汉人,现在请你恢复汉姓。

    那当然第一个受益受益者就是杨坚本人嘛,从此他就不再是普六如坚了,他就真的是杨坚了。

    说实在的这个新的称呼,他保证一开始不那么顺口,教了30多年的普六如坚忽然换成杨坚了。

    但是这条举措意义重大,随着杨坚好多其他的汉人也都恢复了自己的身份。这是第一个政治举措的意义在于当时北魏的汉人是占绝大多数,而且世家大都掌握着很多政治和经济力量。阳间的这条举措就说明我代表着汉人。也就是说杨坚拥有绝大多数汉人的支持加上他本身出出生于武川镇,得到了以武川镇为基本盘的关陇贵族的支持,这样他称帝的基本盘就存在了。

    第二个政治举措叫恢复汉魏制度。

    就在开皇元年的二月,刚刚当上皇帝之后,杨坚马上宣布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改汉魏制度。

    虽然只是官改了一个官制,但是恢复了一些汉朝官制的名字。这样就用实际行动告诉天下所有的汉人和世家大族我就是恢复汉家的天下。

    所以他就得到了天下所有人的支持从而掩盖了他得国不正的情况。

    因为隋朝是从北周的孤儿寡母中夺得的天下,所以杨坚一直防范着他的手下的这这些人采取他的这种办法夺得天下。

    他把北周的就以周静帝为首的包文帝就是宇文泰的子嗣,还有后来孝敏帝,以及武帝和宣帝所有皇帝的活着的子嗣统统杀掉了,同时诛杀的还有一些很远的那些宗室,杀了好多人。

    其实他办的这一条就给了那些有胡人血统的势力和世家大族提了一个醒。

    第一,隋文帝阳间的宽容是不稳定的呀。

    在他的性格之中是有非常猜忌和残酷的一面,从他杀宗世可以表现出来。

    第二点,宽容只是权宜之计,是有范围的,严酷才是他真正的政治特色。

    这其实也就奠定了隋朝的一个基本的政治风气。那这样一来,那些世家大族就看到了大隋王朝如果不老老实实的有可能遭到杨坚的屠杀,这就给以后隋二世而亡埋下了第一个隐患。

    这一年呢,杨坚刚刚39岁,这正是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龄,一上台办一件大事就是改革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可是对北周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那北周中央官制的核心是什么呢?

    北周中央官制的核心是所谓的六官制。

    哪里六官的第一个大冢宰又叫天官;第二个大司徒又叫地官;第三个大宗伯又叫春官;第四个大司马又叫夏官;第五个大司寇又叫秋官;第六个大司空又叫冬官;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那这些呢都是宇文泰再给西魏当权臣的时候制定的,后来就一直沿用到北周了。

    所谓汉魏官制,其实既不是汉朝的官制,也不是曹魏的官制,他是把南北朝时期经过历代政权整合起来的这个中央官制给汇聚成一个新的整体,成了一套新的管制。

    这套官制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开皇元年,隋文帝至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

    究其核心而言,那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第一个尚书省;第二门下省;第三,内侍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那其中的内侍省是负责起草诏书的长官,叫内史令,就是相当于唐朝的中书省和中书令。

    门下省的是审核证书的长官,叫做纳言,在唐朝叫做侍中。

    而尚书省呢则是负责执行诏令的,他的长官叫尚书令。只不过呢因为尚书令位高权重,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并不设置这个职位是空缺的,只由尚书省的副长官来安排工作,副长官呢就是左右仆射。这是三省的结构。

    那么六部就是尚书省下设的礼、吏、兵、都官、度支、都工六部。

    那一看三省的这个职能分工应该就明白了,这个内侍省和门下省那是出政令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对三省之间相互配合,就共同构成了国家的最主要的政务部门。

    而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职宰相就是由这三省的长官共同来担任。

    宰相制度的发展一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第二个阶段就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第三个阶段是废除宰相实行的内阁这样的替代机制。

    在三省体制之下,宰相就由具体的个人变成机构的负责人。

    在原来的三公体制之下,宰相就是三公。

    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啊,皇帝任命这么三个人当这三公,对三公自己就有权利开设丞相府,然后主管全国事物。

    这意味着是先由在向个人,再由宰相机构,所以宰相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宰相就气焰熏天了,经常跟皇帝一争高低。

    无论曹魏还是司马懿都是先担任宰相这个位置,后来才篡位的,所以相权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

    可见在那种情况下,宰相权力非常大,君相矛盾非常突出。

    可是到三省制时代就不一样了,三省他的长官共同构成宰相。三省的长官尚书令也好,内史令也好,门下那纳言好,他们是由机构的长官来共同构成的宰相集体。

    这意味着先有机构,再有个人先有宰相机构,再由宰相机构的首脑成为宰相群体。

    这其实就是把国家对于个人的依赖转化为国家对于机构的依赖了,这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

    在这个制度变革之中宰相个人的权利就下降了,皇帝的权利就上升了,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三省制还意味着决策和行政的分离,那我们刚才讲了在三省制体制之下,门下省和内十省市最高决策部门主管诏令的起草和审核但是他们不管执行。而尚书省他管诏令的执行,但是并不管诏令的出台。

    换句话说,管决策的不管执行,管执行的不管决策,这其实就叫做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离。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宰相权力的分割不就是提升皇权。

    当时出台任何一个诏令都是现在皇帝的指导之下,三省的长官作为宰相集思广益,然后出来一个大的意见一个总的方向。

    有了总的方向再交由内侍省具体起草,之后再交给门下省去审核,如果门下省觉得审核通过再交给尚书省去执行,

    这时候一个诏令才算是真正形成,这意味着什么呀?这种程序分工就意味着只要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的话,都不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决策。

    这就叫做行政的审慎化呀,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拍脑门决定啊,避免了很多行政失误。

    因为中间环节多,那把这三个特点结合起来,三省六部制贯彻的就是保证君主集权、众宰相分权和行政合理化这样三个基本原则。

    不光是后来的唐朝直接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事实上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阳间办的另一件大事便是修开黄历。有一个严格规范的法律制度,管理才能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有所依据。

    五类处罚五类的,第一类死刑,死刑星分两种,一个是斩,一个是绞。斩重于绞。

    死刑之下是流刑,就是流放了,流放从2000里到3000里,同时还要打板子,在打板子的同时还要服苦役,流刑和苦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是第二等重罪。

    第三等是徒,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有期徒刑从一年到三年。

    那第四个呢是仗刑,这就是打板子,从60下到100下,根据你罪行轻重再分为五等,最轻的60,最重的100。

    再下一等最轻的处罚就是持刑。还是打板子,只不过板子打的更少了,是从十下打到50下。

    尽可能的减少审讯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口供,所以在审讯嫌疑犯的时候难免动点儿刑。

    那隋文帝是什么意思呢?动点儿行可以,但是不要搞成刑讯逼供。

    隋文帝给制定了一个标准,打200仗以上就叫做刑讯逼供。

    这叫维护嫌疑犯的合法权文帝这样以轻带重化死为生。

    隋文帝修订法律,还有第三条原则就是维护君主专权。

    他做这一切工作一定是要维护皇权,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我们国人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十恶不赦。就是说你这个人罪大恶极,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这词就是从隋朝的法律这儿来的,隋朝以前没有十恶不赦这词儿。

    因为隋朝的法律里就有规定最重的罪行有十种,就叫十个,这十个第一个是谋反,就是危害国家。

    第二是谋大逆。就是毁坏皇陵啊,皇宫,皇帝宗庙这样的皇家建筑,这叫做谋大逆。

    第三就是谋叛。就是阴谋叛国。

    第四个是恶逆。所谓恶逆就是殴打父母,祖父母,公婆,祖公婆啊,或者是这个呃这样一类的。

    第五类是不道。有一个词叫大逆不道,不道是就是投毒啊,肢解呀,灭门呐,这一类严重危害社会,引起社会巨大恐慌的罪行。

    第六类叫做大不敬。就是盗用皇家专用物品,或者是因为失误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人家皇帝用这个枕头睡觉,你是一个江洋大盗,你把人家皇帝枕头偷来,你用了这个大不敬

    或者你本来是宫殿守门的,你一打盹儿,允许一个江洋大盗溜进去了,把人皇帝枕头偷走了,这也叫大不敬。

    你因为自己的失误危害到皇帝安全了,这是一种重大罪行。

    第七类就是不孝,那就是辱骂父母啊,在父母服丧期间谈婚论嫁,吹拉弹唱啊这一类的事情。

    第八类的就是不睦木,就是卖掉或者杀害自己五福以内的近亲属,或者是妻子殴打丈夫,这叫不睦,家庭不和睦。

    第九类就是不义。就是杀害自己的老师,或者是杀害自己的长官或者是妻子,在丈夫死亡之后不给他服丧等等,没有义气。

    最后一种是内乱。所谓内外就是强奸近亲属或者是跟近亲属通奸,危害危害家庭伦理。

    放到一块儿,综合综合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这是什么问题呢?这十恶是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含量?它其实是三类罪行,第一类危害国家和皇帝罪包括什么呢?包括五条呢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不义,这都属于危害国家或者皇帝了,占五条,第二类呢是这个危害家族伦理一共占四条,分别是恶逆,不孝,不睦和内乱,第三类才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就一条不道。

    讲乐合同礼别意。音乐是讲和谐的,众乐和谐,重音和谐才能有美妙的音乐,但是理是讲差异的,讲秩序的,讲等级秩序的。

    在理的这个秩序里头,那家长的地位比子孙高。

    在一个家庭里头,同辈之中丈夫的地位比妻子高啊,所以呢如果子孙敢打骂村长,如果妻子敢打骂丈夫,这就是重大罪行,就不能宽恕。

    那另外家国同构,在国家里头,皇帝就是全体国民的大家长,那地方官又叫父母官,是一方百姓的大家长。

    既然在家庭里头,子孙敢于违抗家长就是重大罪行。

    那在一个国家里头,如果臣民敢于违反违抗皇帝,如果小老百姓敢于违抗官僚,那也是重大罪行。

    这就是说法律他是维护礼教的,是用硬的制度把法律的那些软的规定给凝固化了,这就是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首先开皇律就奠定了国人法典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以后唐律是直接沿用的开皇律。后来的宋律,元律,明律等等也全是依据开皇律的基本精神。所以说隋炀炀帝残暴,实际并不是残暴,他只是依据法律来治国而已。

    至至于说隋炀帝征伐百姓用了100天便迎建好东都,这更是无稽之谈,只不过是隋炀帝继位之后,东都洛阳刚刚修建好罢了,实际营建东都这个命令是隋文帝发出的。而且东都洛阳也是从隋文帝在位时便开始修建了。

    因为隋朝继承的是北周的天下,其实也就把北周的都城继承下来了。

    北周的都城呢其实就是当年西汉时候建立的。西汉拿他当首都,西汉之后王莽的新朝还定都在那个地方。

    接下来呢就是东汉末期和西晋后期以及少数民族政权建都这个地方呢已经用了将近800年了。

    建都如此之长的时间,此地的势力便当地的势力圈相当大,这对刚刚建立的隋朝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隋朝隋文帝才要建都洛阳,实际上这也和当时的经济难移有很大的关系。

    隋朝统一全国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意义,甚至比秦始皇统一中国还难得,还不容易。

    这时林长石问道:“秦统一中国是在灭六国的基础上统一,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呐,那你怎么能说隋统一比秦统一还不容易呢?”

    杨举人捋了捋湖区,然后回答:“因为虽然说秦灭六国,但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所谓战国七雄,本质上讲还都属于华夏民族,因此秦朝实现的是华夏民族的大同。

    但是隋朝就不一样了,隋朝那是把好多少数民族都整合进了中原政权之中啊,那是真正建立在广泛的民族融合基础上的大团结大统一。可以说从隋朝之后现在咱们这个汉人才真正的成型。”

    “隋文帝首创科举制。那那科举制的精髓又是什么?就是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说白了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差不太多,只不过隋文帝把他弄成了具体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