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37金融战争

    虽然现在大明都是用银子来交易,实际上明代以前的主流货币是铜钱。

    白银和黄金一般是作为大宗交易的结算采用。而且由于黄金不锈蚀,而且它的价值也比白银高,所以黄金一般是作为财富储备用的。大量的使用的只有比黄金价值低,比铜钱价值高的白银。

    1000枚铜钱,就是一贯?一贯铜钱就等于白银一两。

    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强行推行纸币叫大明宝钞,一开始一张钞票相当于一罐空钱,就是一两白银。

    纸币背后要有等价的财富做保证,才能保证它的稳定。朝庭拼命发行纸币,60年之后大明宝钞贬值1000倍,民间早就抛弃了纸币宝钞开始用白银做结算。

    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国家开始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

    等到张居正推广一条编法,所有的税收都折成白银,大明朝对白银就成为国家朝廷官府承认的法定货币。

    可是明朝的银矿很少,而且品质很差。举个例子广西有一个银矿花了3万两银的成本去采矿,最后练出来的白银28500两,实际亏损1500两。

    所以进口白银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明朝晚期地理发现已经完成,贸易全球化成为现实。

    那么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在欧洲还是顶尖奢侈品,那时候的西方的商品却入不了我们国人的法眼。

    除了白银大明不要任何的欧洲商品,当时海外白银的主要来源一个是小日子,一个是墨西哥。

    墨西哥的白银呢主要是掌握在西班利亚人手里,墨西哥的白银通过殖民地马尼拉进入中国,中国得到了白银,欧洲人得到了高贵的中丝绸和瓷器。

    但是大明的财富和大明得到的这些白银之间是不匹配的,加上有钱人大量窖藏白银。是大明的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始终不足。

    像林夕的母亲林王氏的娘家王府这样的富豪之家,因为权势熏天无人敢惹。

    再加上手中的银钱如山如海。所以他们府中有一项不成文的收入,就是向民间放贷。

    这笔钱叫做“印子钱”,实际上就是高利贷的一种,广州府上上下下所有的富贵人家几乎都参与了这项生意。

    从富贵人家中的从大大小小的主子开始,大到夫人老爷手里握着的重金,小到少爷姑娘攒下来的银子都会放出去做印子钱。

    甚至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丫鬟婆子,管家管事之类,他们手里或是百十吊钱,或是五六十两银子,也都会被放贷出去,差不多半年的功夫,就能获得三成的利息。

    这种印子钱,会被老百姓或者是普通的商人借走。当然以富贵人家的权势,绝对没人敢赖账,也没有什么风险可言。所以这是整个从上到下所有的有钱有势的人的一条生财之路。

    至于负责这件事的,则是广州城内大大小小的钱庄和金银铺,有人要赚钱都很简单,就是把钱交给这些商铺去运作就行了。

    可是发型小额钱票明显触动了王府这样豪富人家的的利益,所以钱票必须时刻能够保证对出银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可是南洋商行放出的这些没有无记名的钱票等于是低价向民间放贷。

    要是民间百姓能用低廉的利息借来所需要的钱款。谁还愿意去借活剥皮一样的高利贷?

    这里边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人,票号里需要的伙计绝对是专业的人才,说得难听一点儿,普通人要没有个五年七年的磨练,就连柜里柜台的边儿都摸不着。

    要知道市面上光是流通的铜钱,仅仅是明朝官府铸造的铜钱,就有光背、金背、合字儿等等五六十种。

    这里面涉及到各个铸钱局还都不一样,要是一个两个的还不在乎,真要涉及到成贯的铜钱,每一种钱的实际价值全都是不同的。

    而且刚才所说的还是官铸铜钱,要是说民间私铸的,怕没有大几百种也差不多,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认得全还要能够准确的认识每种铜钱的价值。

    更何况除了铜钱还有银子。光银子就分为官锭和市银。

    市银中又有各种成色不同的银子,每种银子的购买力都是不一样的。

    银子里边掺杂着各种杂质,表面的光泽、亮度和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银子中还有灌铅的。用铂金来制造的假银子不过这都是西班利亚人干的。

    一个成熟的票号伙计得做到上手一抓一颠,就能准确地估计出银子的成色,甚至还要知道里面有没有夹心灌铅,这里要求的学问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培训出来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把其他钱铺的伙计挖过来,经过培训之后再自己用。

    可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被人“掺沙子”的严重问题。也就是说你在挖人的时候,很有可能把敌人准备好的间谍,挖到你自己的店里!

    因此林夕给石松亭出了各种主意,所以这个钱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秘密,一切都是他在阳光之下。

    其实这个钱票柜台的意义就是查看招进来的这些伙计,哪些人是可靠,哪些人有问题,而筛选出可靠的伙计充实到南洋商行当中。

    钱票其中的秘密全部在银票印刷和银子保管当中,而这部分却是由林家派出的心腹负责。

    按照钱铺票号的标准,既要防盗又要防火,因为要储存大量的白银黄金,又需要极为牢靠的银库和地窖,所以之前的普通建筑全都不能用。

    林夕设计出来的银库非常有意思,他是一个八角形的。只有一个出入的门,却有三个通气孔而且这个银库没有任何窗户笔直向上。

    周围是用砖墙砌筑,大概有五丈多高,上面还有一个用砖砌出的天井,从上面铺着琉璃瓦,因为琉璃瓦非常薄,而且不能受力。上面不可能站人。所以有任何破损就会立刻惊动银库的守卫。

    一道光线从上照下,照的整个银库十分亮堂根本用不到任何照明。

    所以进入处的人也不允许携带任何火烛,而且银库只在白天使用,只要银库之中看不清东西便停止使用。

    银库里面是用松木做成一层层的货架上面放着装着金银的木箱。而且银库的底部用松木做了厚厚的防护隔断,隔断底下是由一个砖石砌成的大坑每隔两个时辰便有人巡视一次,防止人从地下向上挖通银库。

    私下里林夕告诉石松亭如果有人抢劫银库直接在里面放把火,其余的就不用管了。

    石松亭私下里用砖块儿造了一个模型在里面按照同样的比例放上木头,然后悄悄的点了一把火。

    石松亭发现里面的金银全部被融了,融成了一个大疙瘩和流到了银库底下预留的坑中筑成了一个银锭。

    他当即就想明白了这个银库的作用,那就是防止抢劫和偷盗。在遇到抢劫时,只要这把火一放,等火灭了那么一大块银子就成了莫奈何。

    即使强盗能打败林家守卫银库的家丁。一般人是短时间很难把银子拿走了,当然如果是官府或者强大的势力那就别说了。

    再有林夕曾经秘密的吩咐他这些发行出的银票,每一张后面必须有对应的银子跟着,绝对不能出现亏空,也不可以超发。

    如果超发了,出了一切问题就由石松亭自己承担。不论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如果超发造成问题让石松亭赔偿其中的损失。

    虽然这种威胁对于石松亭来说有跟没有一个样,但是他牢牢记住了林夕对他提的要求。

    因为他通过这件事这段时间和林夕的相处。就知道林夕反复强调的问题,后面一定含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就拿银票防伪来说,原本把石大掌柜的愁得不行,但是林夕一下子就给她拿出了三项银票防伪的措施。

    首先就是印制银票的纸张由自己来做,只需要一个小小的造纸作坊,集中造它一大批纸,就足够票号用的了。

    这方面林家就可以代办,因为林家这种造纸的小作坊还是有的,而且人员相当可靠,不担心造纸原料泄露问题。

    这些纸由上等的青檀树皮、青麻和棉花以三比二比五的比例制成。在进行抄纸工序的时候,让人往纸浆池里加入切得极为细碎的蚕丝。

    这些的碎蚕丝,使得票号的银票纸张放到阳光下看就会发现很多细碎的闪光点天生带有一种华贵感。

    拿到手里的顾客甚至无需去看银票的抬头,只要一看把手中的钱票迎着阳光一看就能分辨真假。

    之后在纸张烘培的程序里,林夕亲自雕刻按照抄出纸张的大小的一张铜板。

    这个铜板有五套,每一套的图案都不一样,有是有的是星星,有的是线条,还有一个雕的是一朵小花。

    而且现在虽然没有更换的必要,但是如果发现有人仿制这种图案,也可以随时进行更换。

    只不过要把以前发行的钱票全都收回来。而且这方面林夕也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每一套图案只能使用三年。

    三年以后要全部收回来进行销毁,实际上就是模仿宋朝的三年一届发行交子的制度。

    在用竹帘抄出制造银票的纸之后,就放在这些铜板上。然后又在下面用铜盆点燃木炭,对上面放着一块铜板直接加热。

    这样抄起来还处于潮湿状态的纸,上面再压上另一块平整的石板后迅速被烘干,一揭下来就成了迎着阳光可以看到,用手摸不出来的清晰水印。

    这个方法其实发现的非常凑巧,当时制造的时候只是有一块木板上面压着一块石板。

    但是林夕不小心将一个钉子遗落到了底下的木板上,压出来烘干的纸上面就有一个钉子留下的水印。

    而且由于这些钱票经过印刷之后有进行第二次烘干,所以那些留有水印的地方的纸又被压平了,所以就产生了这种既能看见而又用手摸不出来的水印。

    而且这样的制作方法一下子可以压100张纸以上,并没有提高多少成本。

    而且每种图案对应相应面额的纸钞。比如线条的对应的是值百文;而那朵小花是对应的值500文;还有一种是像水波纹一样的线条,这种是值200文;票号的纸钞只有这三种。剩下的两种是给支票和大额银票使用的。

    而且小额钱票只有这三种面值,再小就可以直接用铜钱的。石松亭经过自己的实际应用发现这三种面额可以组合出任何一种需要付款的额度。

    不由得为林夕印制的这三种面额的纸钞感到十分惊奇。其实这林夕就是仿制后市纸币发行的面额。

    后市林夕听说过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亲爱的总理在外国访问的时候召开记者招待会。

    在答记者问的环节中,有一个外国记者故意刁难总理,向他提问中国银行中到底有多少钱?

    当时总理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到中国银行中有八元,八角,八分钱。

    如果不没有人戳破钱票里面的秘密,一般是在短时间内想不到这样的制造和印刷方法的。

    这种钱票印刷技术十分的难以伪造,而且还用不了几个钱!

    就这样仅仅是在纸张方面,票号的钱票在防伪技术上更别说林夕在雕刻印刷钱票的印版上,还设计了很多防伪暗记。

    并且在印刷时采用了清代末年才出现的多色彩木板连续套印技术。

    这项技术实际上门槛并不高,但是效果却好得出奇。这套技术使用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天津杨柳青的年画。

    彩色套印在古董界还有一个著名的“后门造”,也就是在故宫后门一带,木板连续套印作坊的俗称。

    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水墨国画,甚至把很多一生研究中国画的外国专家都给骗了,把印刷品当成手绘的国画买回了自己的国内。

    像这样的技术,因为跟历史和书画有关,所以林夕信手拈来,这种技术其实没有多么高深。

    多色彩木板连续套印这样的技术细节,其实并不难,大明现在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做到。

    因为现在大明的雕版印刷印刷的佛像都是相当精致的,只不过人们没有想到用多套木板来印一幅画面的这种情况。

    真正难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在技术上没有难度。只要找一个手艺高超的雕板工匠跟他讲一下要求,他马上就会给你弄出来。

    所以林夕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所谓的新技术拿出来,震慑得石松亭等人佩服不已。

    而且除了这套印刷技术,钱票上难以仿制的就是以钱票所采用的油墨。

    这种油墨是林夕利用桐油和从石脂水中提炼出来的少量汽油,再配合着矿物颜料配置出来。

    具体的配方只有两三个人掌握,连石松亭都不知道怎么配置。但是印刷钱票使用何种矿物颜料确是对这些印刷工匠严格保密。

    这种油墨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自然晾干比较困难,印刷之后需要进行第二次烘烤。

    林夕为了使它快点儿干,就用加热两块石板上下压制的方法,使它快速的干燥。

    这样工艺就产生了一个十分奇妙的后果,即烙平的水印又使这些油墨牢牢的深入钞票纸当中。

    正是这些效果使钱票好像不是印刷出来的,而是图案从钞票纸中长出来的一样。

    而且石松亭在南洋商行这里的主要任务只不并不是发行这些小面额的钱票,他的主要任务是为林家海外的领地吸引移民。

    林夕给他布置的两个吸引移民的目标人群。

    其中一个就是疍家,这些人生活在水上,到哪里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为了这个目标人群,他连自己的那对双生女儿都舍出去了。

    另外一个目标,林夕给他划定了一个范围,这些就要需要他这些银号派出伙计到当地去招募人手了。

    大明东南沿海这一大片,从浙江南部一直到整个广东都是深山密林,田地狭窄,人多交通不便的地方。

    这里跟云贵唯一的区别就是靠海,所以这里的人唯一的一条生命便是奔向大海。

    这块沿海山区从浙江丽水一直到福建南平,三明,龙岩;再到广东梅州,河源沿海地区;从浙江台州,温州到福建宁德,莆田,泉州,漳州,再到广东潮州,汕头,汕尾这一大片区域。

    要么山中城市都被挤压在极小的一小块平地,要么沿海城市都建在江河冲刷成的冲击小平原。

    这些城市所处的平原区域都非常非常小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都是大问题,总之都符合深山密林,地下人多,交通不便三大要素。

    地形条件比湖南,广东广西要差很远。

    浙江温州与台州所处的近海平原也差不多大,温州城区所处平原由瓯江和飞云江冲刷而成。

    台州城区所处平原则由椒江冲刷而成。

    东南沿海城市都是建在江河冲刷成的冲击小平原,就像涵江与榕江共建了汕头。

    九龙江和西江则共建了章中,整体上看浙江温台地区的自然条件更为恶劣。

    温州过去被海水倒灌,形成大片的湿地和沼泽,使温州内部交通更加困难,可耕地也更少,因为湿地多。

    后世留下来的三阳湿地有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组成,水域面积占30%温州山多,水多,耕地少,湖泊纵横交错,到处是湿地沼泽。

    台风倒灌,海水还常常淹没农田,使当地老百姓如果只靠种植业的话,他们根本吃不饱肚子,所以他们经常就产生向外移民的动力。

    当地的很多人就是在小时候穷的没吃过一顿饱饭,生下来只能住茅草屋,因为地理环境太差,温州人内部交流很不方便,从瑞安到温州只能步行。

    如果要去远方就更麻烦了,他们被困在山与海的小平原。

    但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交通便利性,还是温州人更苦一些,上千年来温州的地理位置是如此偏僻。

    内部外部交通是如此艰难,最终诞生了中国最难懂的温州方言,而光在温州内部还有12种互相听不懂的语言。

    月清人和平阳人之间聊天都会略感吃力,温州话属于吴语方言,保留着很多中古汉语时期的发音及语法习惯,又受到古越语和福建方言影响,使其跟其他吴语方言产生巨大差异。

    但上面这些不是温州话难懂的核心原因,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本质上只会更追求沟通效率,温州人如果长期对外联系,语言自然而然会跟外界统一,一个地方的语言越孤立,越说明这个地方在长期和外界交流太少。

    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之所以方言多,就是因为湖南水系发达,古代没有先进的桥梁工程,过江过河不容易。

    水系分割了,湖南各地即使同在一个县,相隔不远,也操持着两种不同的方言,凡是生僻而复杂的语言都是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差异。

    福建则是由于山区分割了各个小块的平原,是各地的人交流不方便,便产生了各地的方言。福建,广东,广西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客家人。

    从永嘉衣冠南渡之后,北方历次发生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便大量的南迁,比较富裕,有钱有势的都留在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的平原地带。

    而那些贫苦百姓便继续南迁,来到了广东,广西,福建,贵州这一带,所以这一代的方言有很多古汉语的痕迹。

    加上这里先来的人和后来的人因为争夺土地有隔阂,他们交流也不多,所以就产生了各种各式各样保留着原来迁徙地语言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方言。

    这一代地理隔阂,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只要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这里就是林家获取大明移民最好的地点。

    要想获得他们的信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举生活物品,换取他们的山货。

    并且向他们宣传这些运来的物品都出产的西贡,移民到那里如何好。宣传出各种林家移民的优惠条件。

    其实即使林家不过去招揽移民,这一代的人民也纷纷出海,干海盗的不少,出去到南洋求生活的也有很多人。

    历史上的下南洋其实从这个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通常福建和广东人出海走私所以民间贸易发达。

    这些出海的福建人最后组成了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势力,控制了南海和通往日本的商路达到了30多年。

    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吃不饱饭的东南沿海的人民被迫主动走出。所以大明的徽商是相当强大的一股力量,他们就是有这种的人组成的一商帮。甚至在广州这里都有回声组织的钱庄。

    他们也是扬州盐商中重要的一股力量。他们所依靠的力量就是东南那些在家中吃不饱饭的农民组成的武装力量。

    同样地理环境下的闽南人,潮汕人向外求生存的路径一样。

    就是通过老乡的介绍发现哪里可以很好的进行生存,便招朋唤友将潮汕和福建得男人召唤在那里。

    所以南洋大大小小的势力有很多是有潮汕,闽南和广府客家人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