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繁体版

第三百三十八章 环渤海经济圈

    “召开廷议太麻烦了,还是召集内阁六部商议吧。”

    朱由校也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只是户部出面,还必须要经过内阁才行,否则协调起各个部门来着实有些麻烦。

    于是他当即拍板,并且让何宁当下就去找刘一燝过来商议此事。

    汪应蛟见状就欲拱手劝说皇帝,又见皇帝此刻实在兴头上,所以也未敢一再阻拦,只能看着何宁应声出去。

    这时还在文渊阁票拟题本的刘一燝闻皇帝突然召见,也是摸不着头脑。于是就让何宁带路,一路上紧赶慢赶来到了乾清宫。

    “微臣刘一燝,参见陛下。”

    刘一燝一进来就看见汪应蛟在场,难道皇帝叫自己来又是因为钱的事情吗?不过朱由校也不容他多想,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了起来。

    “免礼,刘阁老,朕叫你过来有要事跟你商议。

    现在河北、山东妖教基本平定了,虽还有些余孽,但是不足为惧。但朕思量再三觉得若要杜绝百姓作乱,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让百姓有所生计,因此朕适才召了汪应蛟过来讨论此事,但此事关系甚大,得需你们内阁牵头商议。”

    随后朱由校就重新把自己刚才的想法,事无巨细的给刘一燝讲了一遍,还着重强调了饷银从辽东回流的好处。

    刘一燝也是第一次真切研判这件事,突然听说了还微微一愣,不过细想下觉得皇帝讲的甚是有道理,但他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陛下,如果朝廷出台政策,鼓励辽东贸易,确实对朝廷是百利而无一害,臣也甚是赞同,但细想下来,臣有一些疑问。”

    朱由校是一脸的自信,现在听到刘一燝有疑惑,就让他速速讲来。

    “陛下,第一是关于鼓励辽东移民之事。这件事朝廷本来就议论过,登莱巡抚官应震也在行动。但其中的问题陛下也是知道的。

    就是辽东都司那边都是卫所,民政之官甚少,现在的粮价也很高,种植作物也是一年一熟,一旦遇到个天灾荒年那便是颗粒无收,且不说当地的辽民该怎么办,就说辽东屯田的人可如何是好,对此朝廷可有准备?”

    听着刘一燝的这番询问,朱由校突然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刘一燝说的对,辽东的粮食本来就少,今年年初就已移民数万山东百姓过去安置了。杨涟就曾上奏说辽东的粮食十分紧张,如果继续移民,那岂不是让粮食危机重重,如果再碰到什么灾年,那必然是雪上加霜。

    见皇帝没有说话而是沉思起来,刘一燝并不打算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开口道:

    “其次,朝廷每年拨给辽东的饷银确实很多,但其大多数都是买军需用度。根据臣之前看到的账目,每年辽饷拨发至将官兵卒手里的也只有二百万两左右。

    就这,还有三到四成都要被将官中饱私囊几层,真正到士卒手中的也只有一百四十多万两,这虽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但如果仅凭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撑得起整个辽东的商贸,撑得起山东、河北等沿海的生计呢?依臣的看法怕是很难,甚至行不通。”

    朱由校闻言不知道该说啥,他很想倔强地说可以,但理智告诉他这确实不行。

    听着刘一燝的接连发问,也让刚才还兴致勃勃的朱由校不再言语,也开始重新思量了下刘一燝的质疑,伴随着朱由校的沉默思考,冬暖阁内寂静无声。

    汪应蛟也明白了刘一燝的用意,也坐如石蜡,不再言语。何宁见状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但也知道气氛甚是严肃,也不敢说话。

    “唉,朕明白了。”

    一声长吁短叹在冬暖阁中鸣起,刚才朱由校经过稍许思索,其实也对刘一燝提到的问题,想到了一些对策,但他现在却不想回复刘一燝的话了。

    因为他已经明白了刘一燝的用意,就是此等大事不能只凭着一腔热血,拍一下脑门就做决定。

    这种牵扯到千万生民的事情,如果要做那就要尽量考虑的面面俱全,有时候慢就是快,不然等问题发生了真就悔之莫及了。

    “多谢刘阁老提醒,这次是朕着急了。”

    刘一燝见皇帝如此说,心里不由宽慰起来,连忙拱手道:

    “臣只是把心中疑惑说出而已,陛下能举一反三,从中悟出圣贤之道,说明陛下聪慧过人,这是社稷之福,是大明之福,臣也甚感欣慰。”

    朱由校听到这话脸上微微一笑,心想刘一燝真能给自己个面子。

    但刘一燝并没有等待皇帝回复,而是继续说道:

    “不是臣虚言,臣也认为此事要想可行,只需双管齐下即可。虽然辽东士卒的兵饷花销撑不起整个辽东的商贸,也撑不起整个山东、河北等沿海的生计。

    但沿渤海一带有钱的不仅仅只有辽东士卒手中的军饷,还有辽东各种军费采购,甚至还有各级将官的花费。

    更重要的还有京师顺天府,其中达官显贵、文武百官以及朝廷用度的花费哪个不大,支撑起辽东、甚至是山东、河北等地的海贸绰绰有余。

    只是如此要做的话,那不仅仅要对粮食等物品降低关税那么简单,还要鼓励商贸甚至是海贸,甚至还可以加大与蒙古互市,更要把开放矿禁条令尽快贯彻执行下去,这样百姓的生计之路可能会更多。

    这其中每一条都牵扯到许多衙门。但所幸关税、海贸是朝廷新推行的政策,如此降低关税阻碍很小,开放矿禁内阁跟工部也多次进行研讨,正好可以趁此次机会颁行。”

    朱由校跟汪应蛟闻言点点头,刘一燝此言甚是有理有节。

    “至于移民辽东之事,臣也赞同。但此事一定急不得,必须双管齐下。

    一则按照之前陛下跟内阁所议,尽快在辽东选择两个合适的地方改卫所为府县。如若不想,甚至可以选择新址重新设立州县,随后委任知府县令,招募流民前往,只要以田土作为鼓励,定会有许多人前往。

    二则辽东缺粮,粮价奇高,因此可以按照臣刚才说法,鼓励商贾运粮至辽东,免除其港口关税,其商贾去辽东就是为了求购药材皮毛,来时为了赚钱盈利自然会装填其他货物。

    如果我们免除粮食关税,他们定会愿意运粮至辽东,这样辽东米家自跌。到时候辽东都司再设置常平仓,囤积粮食以备荒年,如此忧患自解决。”

    听到这一番话,朱由校也忍不住的感慨起来。

    刘一燝不愧是我大明首辅,论说这些措施很多都是之前提到过的。但他可以全盘筹划整合,这确实是个不可多得本事。

    “陛下,总而言之依照臣的意见,此事固然可行,但需要朝廷商议,随后缓步推行。这个过程快则一月,长则两三月。但只要内阁六部充分研讨,制定条例后推行最为稳妥,事缓则圆,到时候阻力也会小很多。”

    “臣附议,陛下,正如首辅所言,这其中涉及的许多衙门大都新设,所以阻力甚小,推行起来也容易。再说此事于朝廷百利而无一害,只要陈明利害,缓缓图之定可推行。”

    汪应蛟见状也拱手而言支持起来。而高坐在御座上的朱由校听完二人的发言后,沉默了一会后便颔首称是,缓缓站起来望向刘一燝。

    “刘爱卿所言甚是,朕受教了。既然如此朕也不说什么了,此事就交由内阁与户部等商议此事,把各个细节的事情敲定,然后确定个章程出来。”

    见到皇帝首肯,刘一燝跟汪应蛟当即拱手道:

    “臣等遵旨。”

    见心中的想法成行,朱由校便跟刘一燝二人继续商讨了会细节,随后就让他们退下自行商议,到时候给自己一个结果或者有什么问题与自己商议即可。

    看着退下的二人,朱由校沉沉地坐在御座上,沉默良久,随后缓缓起身走向对面的墙壁下,看着眼前那副巨大的《坤舆万国图》。

    在图中大明居于中心,看起来大又独,而朱由校却驻目在大明版图的右上角。

    在极其不精准的地图勾勒下,朱由校仍然可以看出渤海的位置,它被辽东、顺天府、山东三面包围,可以算是北方人口最多、经济最核心区域之一。伴随着平叛的结束与对建虏的胜利,也是北方最容易改革的区域。

    想到这里他把自己的手放在这块区域,然后缓缓地围绕渤海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在朱由校的设想中被叫做环渤海经济圈。

    在朱由校的设想中,这块环渤海地区将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地要海有海,要人有人,要原料有原料;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天然的优势“三角洲”,又经过自己的不断逆党,做事的阻碍很少。

    如果刚才的筹划能够成行,就可以通过渤海让三地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实力更加雄厚。

    甚至在未来面对北方旱灾以及预计潜在的民变时,也可以在北方跟江南一样作为一个基本盘,不怕出什么乱子,还可以给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钱财与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