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
繁体版

第一章 百日征辽

    公元238年正月,辽东郡襄平。

    准确的说,辽东整个区域,称之为燕国比较合适。

    史书上将魏蜀吴的割据之势合称三国,实际上介于魏吴两国之间还有一个反复横跳的燕王公孙渊,时而依附曹魏,时而依附孙吴。

    这个燕国很少被史书提及的原因就在于,在公元238年也就是魏国景初二年,曹睿任命司马懿征辽东,七个月后,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了。

    历史上,司马懿百日征辽,以三个月的时间攻灭了辽东势力的公孙渊家族,斩首一万人,筑为京观,以彰功绩。

    什么是京观?

    就是敌军的几千个人头全部砍下来,在地上堆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金字塔,砌着封土黏泥的古代行为艺术巅峰。

    公孙修想到九个月后,自己和老父亲公孙渊身首异处的“合葬”,感觉天都要塌了。

    穿越后即是燕王世子,这算是顶配吧?

    如果不出意外等公孙渊嗝屁了,自己就是下一任燕王。

    可是,燕国已经快没有以后了。

    军事机议处。

    公孙渊愁容满面,帐下的大将卑衍、杨祚与其商讨如何抵御司马懿的策略。

    卑衍是个鲜卑人,体型壮硕,双目有神,在地图上一指,沉声道:“末将愿领军屯于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誓死抵抗司马懿的魏军。”

    杨祚相貌儒雅,身长八尺,有儒将的风格,当即也赞同他的看法:“魏军远道而来,是疲惫之师,我们以逸待劳,与其决战,可解辽东之围。”

    公孙渊捋须点头道:“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在一旁的公孙修心想再不开口,咱爷俩就被迫“行为艺术”了,当即起身:“父亲,孩儿不同意此策。”

    公孙渊一愣:“这是为何?”

    “司马懿决非常人,我们守城抗敌,实在是下下之策,这给了魏军包抄合围的机会。”

    公孙修理清思路,正色道:“据我所知,司马懿向魏国皇帝曹睿表明: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听到这里,公孙渊怒不可遏,连桌子都给揭了,怒道:“这是从何得来的消息?哼,攻百日?也就是说,司马老儿三个月内,便能将我等尽数歼灭么?我辽东有山溪之天险,司马懿虽不失为一代名将,可也不见得入得了辽东,便是当年的曹操,也没能吞下辽东。”

    公孙修心想你们当真不知道司马懿的恐怖之处么?百日征辽也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了,连忙劝解道:“父亲切勿动怒,司马懿虽是自负,可也有真才实学,蜀国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被司马懿阻挡于陇西之外,寸功难进。而且擅长长途奔袭,用兵老道,仅以十六天破上庸,斩孟达,此人阴险至极,我等不应当轻视。”

    公孙渊沉默下来。

    确实,司马懿作为魏国的名将之一,非同凡响,除了四年前病死五丈原的诸葛亮,真的很难说谁能在他的手中讨得便宜。

    杨祚沉吟少许,道:“世子有何高见,不妨一述。”

    有读过三国的,基本都明白司马懿征辽东的高明之处,也算得上著名的军事奇迹之一。

    目前司马懿的四万大军已出动,三个月后抵达辽东,长途奔袭4000里,从双方的军力来说,并不占优。

    辽东燕国的兵力算上可动用的步骑大军,以及从鲜卑、羌各族征调的兵力,大抵有十万之众,兵力是司马懿的两倍以上。

    可仔细一算,辽东并无十万大军,整个辽东也才三十几万人口,按十抽一的兵民比来算,辽东只有三万可战之兵,其他的大多是征调修筑工事、或者押运粮食的民夫。

    最主要还是在战略上,否则不可能败得如此之快。

    公孙修考虑了一会儿,谨言慎行道:“我觉得不能给司马懿机会。易地而处,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口头上说他想以百日征服辽东,实际上他也只有百日的时间。四万大军孤军深入,冒着被我们围剿、绝粮道的风险,他如不能在三个月内取胜,除了撤兵外,也别无所求。故此,我们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司马懿想来辽东,我们便引他往里走,愈是深入,他愈是危险,只待粮道断绝,必死无疑。”

    公孙渊愕然不已:“依你所言,弃城而逃反倒是上策?”

    “那是自然。司马懿都下了百日之言,如果真的攻到襄平,以此人的残忍和不体恤兵民的用兵,就算四万大军全战死于城下,他也毫不犹豫。那我们又何必给他这样的机会呢?”

    公孙修前思后想,拖延战线,以及战争时间,是最大的生存空间。

    嘴上说“往百日”,从洛阳到辽东,将近4000里的行程,司马懿每日行进最多30里,真正进入辽东境内最起码也要五个月的时间。

    公孙渊听后倒有几分赞成,可仍觉不够妥当,朗声道:“我已遣使东吴,让孙权派兵支援,以解燃眉之急。”

    他登时无语,心想孙权后来确实派兵支援了,可援军赶到已是明年的三月,咱爷俩的坟头草都几丈高了。

    这里不得不说公孙渊的脾性,历史评价其反复无常,经常是投靠后反叛,六年前便因为投靠曹魏而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者,这一次的求援必然无果。

    原因无他,一是前恨未消,旧债难偿。

    二是东吴地处偏远,只能海路相迎,倘若出兵辽东也是孤军深入的结果,进入曹魏的地界进又不得进,退也不得退,孙权老谋深算,不会冒这一险。最多口头上义正言辞的出兵援助,实则作壁上观,倘若公孙渊真的能击败魏军,吴军自然会出兵,这就实现前面口头的承诺,仁义播于四海;如若不胜不败,出兵捡漏也不是不可以,倘若真的输了,那也没必要折腾了。

    基于这两个原因,要先把这场仗打出优势,才能撑到东吴出兵的阶段。

    接着的一个机遇是:曹睿命不久矣。

    魏国除了曹操本人之外,曹丕、曹睿都不是长寿的主儿。按照历史的记载,明年的正月曹睿病死,如能将辽东之战撑到明年开春,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肯定要回师魏国,说不定还能趁机劫掠北边,割据更大的势力范围。

    公孙渊眼看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居然有如此见地,做父亲的也是心满意足,连连点头:“此计甚好,说不得司马懿已摸清了本王的心思,哼!谅他算无遗策,也决想不到我们会出这样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