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繁体版

第二百零一章 宋夏战争,元昊来袭

    宋宝元元年七月,贺兰山,烈烈西风当中,旷野辽阔。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成群结队的马匹排列出整齐的阵势,诸多党项豪酋云集,马背上的党项士兵一眼望不到尽头。

    台上李元昊看着下方,高举手中的弯刀,慷慨激扬地诉说着称帝的事宜。

    台下一人面色沉重,脸上没有一丝为李元昊感到喜悦。

    因为除了他以外,几乎所有的党项酋长豪帅,竟然都纷纷支持,如同一群没有脑子的莽夫,展现出了狂热的追随。

    可是谁又能知道,如今西夏的经济全靠大宋支撑,一旦宋夏交恶,断绝互市的话,那大夏的经济情况就会瞬间一落千丈,从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作为人群当中唯一的明白人,山遇惟亮希望能够阻止李元昊称帝之事。

    但显然这很困难。

    李元昊见到下面军心可用,大为欣喜,当即许诺称帝之后,就会封赏诸多酋长豪帅,并且南下寇略大宋,从他们那里抢粮、抢钱、抢女人,犒赏三军。

    在这样的许诺下,下面的诸多豪帅们就更加狂热,纷纷欢呼雀跃,为他们未来的皇帝呼喝起来,也让山遇惟亮的心沉到了谷底。

    见眼前这般情况,他终于忍不住,上台单膝跪在李元昊面前,苦口婆心劝道:“大王,不可啊。若是大王称帝,与宋交恶,断绝互市,大夏必定陷入困顿,不能这样啊。”

    其实聪明人应该都知道现在不能劝,现在上去就是打李元昊的脸。就算想劝,也应该事后再说。

    然而山遇惟亮却是迫不得已,因为事后再劝,几乎不可能成功。

    李元昊已经当着那么多人面要称帝,即便他去劝成了,对方也会去想,前一天召集大家要称帝,后一天就又不称帝了,这么出尔反尔,是对他威信的挑战。

    所以事后劝绝不能成事,只会让李元昊赶鸭子上架继续称帝事宜,到时候宋夏交恶,受伤的还是他们西夏。

    现在上台的话,陈述利害,至少当着众人面,还有挽回余地。

    只是让山遇惟亮还是低估了李元昊称帝的决心,面对他的劝说,李元昊大怒道:“他们不来互市,那我们就逼着他们互市,我们就南下用刀兵去杀,去抢。大宋懦弱,我们夏人勇猛,还畏惧他们不成?”

    “大王.”

    “好了,我意已决,无须再言。”

    李元昊拂袖下台离去。

    山遇惟亮面色愁苦,扭过头看了眼下方轻蔑地看向他的诸多豪帅,只能苦涩地下了台离开。

    贺兰山便是在兴庆府西面城外,李元昊举行会盟,党项豪酋们都带着人马,辽阔草原上,到处都是帐篷,会盟结束,便是歌舞饮宴。

    宴会上山遇惟亮愁眉苦脸,到了一半就离开会场回了自己的帐篷,他的弟弟山遇惟序见兄长苦闷,便过来陪他。

    两兄弟聊了一会儿,山遇惟亮将他的担忧全都告诉了弟弟,山遇惟序虽然知道兄长说的是对的,可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宽慰了几句,又叫来了他别的一些豪酋朋友,私下组了小宴会。

    像这样小宴会自然免不了发发牢骚,结果牢骚没多久就传入李元昊的耳朵里。

    两日后,李元昊就叫了山遇惟序,告诉他,让他揭发山遇惟亮谋反,否则就让山遇一族族灭。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元昊还是没敢直接杀山遇惟亮。因为山遇惟亮是他堂叔父,并且还是西夏初期的重臣,担任西夏左厢监军,曾经辅佐过他父亲。

    可以说山遇惟亮的地位和威望还是很高,如果毫无理由地诛杀,不仅会让西夏各部落离心离德,还可能会让山遇部落反叛,造成内部动荡。

    所以让山遇惟序诬告山遇惟亮谋反就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一来李元昊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山遇惟亮给铲除掉,解决这个后顾之忧。

    但显然山遇惟序经过短暂的挣扎之后,在部落与兄长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悄悄派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山遇惟亮。

    山遇惟亮得知这个事情非常吃惊,他万万没想到李元昊已经如此丧心病狂,连他这个叔父,还是辅佐他父亲多年,忠心耿耿的老臣都要处死。

    被迫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妻子儿女全家总计二十三口人,秘密潜逃出了兴庆府,向着大宋方向逃去。

    此刻鄜延路治所延州,新上任的延州知州郭劝拿着手里的这份书信皱起眉头,山遇惟亮在逃跑之后,拖家带口,行动没这么快,就只好让亲卫先骑快马到宋夏边境,把书信交过来,希望宋军过来接应。

    但郭劝怀疑其中有诈,就找来了钤辖河阳李渭商议,这俩纯属臭皮匠,历史上就是这二人又把山遇惟亮给送了回去,导致山遇惟亮被杀,两个人也遭到了追责,一路被撸到了底。

    不过如今又有了新变化,陕西路转运使范仲淹就在隔壁麟州,之前他就下过死命令,一旦遇到事情必须汇报给他,二人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不能自作主张,于是连夜快马把消息送到了麟州治所洛交县。

    洛交就是后世富县,与延州不到一百公里,骑士快马加鞭,跑了一天一夜,通过沿途肤施、甘泉、雕阴等堡垒城池,换马不换人,到第二日的时候范仲淹就得到了消息。

    老范看了这个情报,又看了郭劝和李渭的分析,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立即整顿兵马,亲自出发往延州来了。

    其实从上帝视角来看,郭劝和李渭很蠢,让大宋白白丢失了一个敌人叛逃过来的重要战略人物。但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怀疑其中有诈也是人之常情。

    包括范仲淹也有些犹豫,因为赵骏并没有告诉过他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发生在范仲淹意料之外,真假与否,要他自行判断。

    但比郭劝和李渭强的是,老范不是会蠢到立即就武断地下决定,而是会看看情况再说。并且赵骏虽然没有告诉过他这件事情,可也没有在宋夏战争中提及任何一次有西夏诈降过来的高级内鬼搞破坏。

    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李士彬上了一次诈降恶当以外,山遇惟亮即便是诈降,并且被他们接纳,应该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所以抱着这样的想法,范仲淹决定先观察一下情况,再做决断。

    很快大队士兵集结,迅速北上延州。

    三日之后,等范仲淹带着大军抵达延州的时候,郭劝和李渭就已经把山遇惟亮一家给活捉了,并非是在延州,而是在延州以北的龙安寨。

    山遇惟亮好悬没给这俩卧龙凤雏气死,才刚掏出狼窝,这就又入虎穴了。

    好在范仲淹来的及时。

    龙安寨是历史上庞籍于庆历初年让狄青修建的,但范仲淹提前来了西北,当时俯瞰龙安山地形,认为这里可以修筑寨墙结营,于是让王德用来筑墙。

    相比于狄青,王德用这个老将经验还是非常丰富,在他的用心修筑下,龙安寨此刻已是固若金汤,宛如一座城池。

    从山脚连绵城墙一里,后方则纵横交错穿插了大量堡垒、碉楼和营寨。利用龙安山居高临下,山脚又有清水(延河)流淌,占据有利地形,让这里足以变成一道抵挡西夏进攻的坚实壁垒。

    龙安寨的后方帐篷内,范仲淹亲自接见了山遇惟亮,看到山遇惟亮的时候他就信了八分。

    因为对方叛逃是带着妻子儿女在内的所有家属过来,如果宋军接纳他,他的家属肯定会被安置在后方。若是诈降的话,一旦事发,全家都要遭殃。

    除非山遇惟亮是个狠人,为了诈降能让全家死绝,不然的话,可信度还是非常高。

    所以在山遇惟亮被五花大绑送进来的时候,范仲淹立即起身狠狠地瞪了郭劝一眼说道:“山遇将军能够弃暗投明,是识大体的人,大宋就应有接纳的气度,尔等怎么能如此无状?真是岂有此理!”

    说着他就亲自走过去为山遇惟亮松绑。

    郭劝和李渭还有点不服,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但见到范仲淹脸色严肃,最终还是把话给咽了回去。

    范相公治西北,得到了官家全权授权,有任免一切官员的权力,若真惹他不高兴,直接上奏朝廷把他们给免职了,那就真没地方说理去了。

    而这话显然是说给山遇惟亮听,一来安抚山遇惟亮,二来也是表达大宋的诚意。

    山遇惟亮脸色果然缓和了许多,说道:“早就听闻范相公是个明事理的人,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令我钦佩。”

    他说的是汉话,党项贵族基本都会说汉话,甚至包括如今的辽国虽然契丹话依旧还是官方语言之一,但汉话也早就在辽国上层普及,那些贵族甚至还会做诗文,比汉人还汉人。

    范仲淹替他解开了绳索,然后拉着山遇惟亮的手来到席上一起就坐,笑道:“将军来投,是拳拳心意,我大宋海纳百川,岂有不礼遇将军之理?手底下的人一时犯糊涂,还望将军勿怪才是。”

    一番表态让山遇惟亮心情舒畅许多,也笑道:“化外胡人仰慕中原风土,我也一直劝大王,中国地大兵多,关中富饶,环庆,鄜延据诸边险要,若此数路城池尽修攻守之备,我弓马之技无所施,牛羊之货无所售,一二年间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岁享赐遗之厚,国之福也,可惜啊”

    说着他叹息了一声。

    范仲淹说道:“元昊妄自尊大,不恤下民,又不尊上意,将遭天谴之。将军豁达,能够弃暗投明,是上天在庇佑党项人。若元昊败亡,还是需要将军奋作,承担起复兴党项大业之任。”

    这就是又暗示山遇惟亮,如果李元昊真的称帝,将来大宋必然出兵,他会扶持山遇惟亮。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站在党项人的立场,山遇惟亮属于叛徒。

    但正所谓,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如果不是力量悬殊,谁又想当叛徒呢?

    所以听到范仲淹的话,山遇惟亮又是感激又是叹息道:“宋国能有范公镇守西北,真是大宋之幸,也是大夏之幸也。”

    “夏国能有将军这样识大体的人,也是夏国之幸。”

    当下范仲淹立即下令上酒,交杯换盏,气氛逐渐变得热络起来。

    酒席上山遇惟亮也把他为什么叛逃的原因说了一下,告诉范仲淹李元昊准备称帝的事情,并且还把西夏的军事布置也都统统交代。

    虽然没什么卵用。

    因为李元昊不是傻子,事后肯定会改变布防情况,调整战术打法。

    但山遇惟亮的叛逃无疑会给西夏内部造成动荡。

    所以在范仲淹看来,能得到山遇惟亮的投奔,其战略意义远大于战术意义。

    一旦李元昊进攻受挫,甚至大败而归的话,那西夏内部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导致叛逃到宋国的西夏军队和将领会非常多。

    到时候不仅会严重削弱李元昊的实力,还可能通过这些叛投的带路党,反攻倒算进西夏国内。

    若真是如此,这将给大宋带来巨大的战略胜利。

    有了范仲淹担保,山遇惟亮就算是正式被接纳,众将士以及下面的官员自然也就活络起来,纷纷敬酒畅谈,宴会气氛和谐了许多。

    等到下午时分,正在范仲淹安抚了山遇惟亮,打算送他去后方安顿,听听他对西夏局势分析的时候,外面忽然狄青进来,向他禀报道:“报,安塞古方向有狼烟起。”

    “必是元昊来了!”

    范仲淹沉着冷静,喝道:“传令三军,列阵迎敌!”

    “呜呜呜呜呜呜!”

    顿时整个营寨内忙做一团,连绵的号角声音响彻整个天地。一队队士兵从夯土寨墙的垛口后面冒出头,弓上弦刀出鞘。

    到处都是铁甲叶子呼啦哗啦的碰撞声、焦急恼怒的催促声、齐整整的呐喊声,还有简短急促的号令声和尖锐的警哨声,让寨墙上下乱成一锅粥。

    几乎是在半个时辰后,北方清水沿岸的宽阔道路间,轰鸣的马蹄声音就已经靠近到了龙安寨外,烟尘滚滚当中,无数道黑影浮现。

    那军旗遮天蔽日,仿佛一眼都看不到尽头!

    李元昊。

    带着大军入边关,来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