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邸报

    杨算刚上任这几天很忙,忙到没时间亲自教杨戌读书,给他请了私塾先生一对一辅导。

    李弘本来还取笑杨戌,却不想杨算哪怕忙到冒烟每天晚上也会抽空教导李弘。

    “先生,我可以自学的,不必您如此辛苦。”

    “不行,前些日子你都没读到书,光靠背诵怎么能行?四书五经我已经备齐,你要其他什么书我也为你买来。从今日开始,你白天温习功课,晚上等我下堂了,再来考教你。”杨算对李弘的学习态度很不满意,让他和杨戌一起跟私塾先生读书。

    伴读书童嘛,本职工作。

    每到晚上,李弘都有种回到高三的感觉。

    不过杨算肚子里是真有东西,不仅经学理论颇有造诣,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现在又做了一县主官,偶尔还会把杨戌抓来,给两人一起将当日施政经验体会。

    每每到杨算就当日所闻所见提问时,李弘真的感觉自己身处高中课堂。

    好在私塾先生不是整个白天都教学,不上课的时候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为了了解沔县城的基本情况,李弘和杨戌两个人整日在城里闲逛,县衙里的下人们便带着他俩四处玩乐。

    才过了几天李弘和杨戌就都就觉得没意思。

    李弘是体会过现代丰富娱乐生活的人,又不愿意去狎妓,一个县城能有什么好玩的?

    杨戌则是对这些东西没兴趣。

    还是回来读书吧。

    除了四书五经,李弘最感兴趣的还是技术类专著和法律条例。

    技术专著这方面,李弘只记得明朝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但是何时成书他并不知道。

    李弘觉得,既然有一本技术专著,那就一定有相应的生产生活实践,类似的专著或者笔记肯定也是有的。

    但是在县衙书库里找了好几天,李弘都没有找到一本技术著作,哪怕是相近的都没有。

    全是经史。

    李弘很是无语,他倒不是觉得经史不重要,但是这衙门里的人不掌握点技术知识怎么治理地方?

    光靠嘴巴?

    还的确就是。

    儒生们总是有种莫名的自信,总觉得民众需要贤者教化,只要在前面行走的贤者足够贤,民众就能在后面跟着成为贤者,社会就能安宁祥和。

    且不说这种思想正不正确,现实情况是这些儒生中很少有人自己能坚守这份道德。

    不过李弘还是有意外发现,就是邸报。

    这玩意西汉就有了,最开始是中央和地方联系沟通公文、政治情报的载体。

    唐代时因为藩镇割据,地方还会主动采集消息写在邸报上。

    一直发展到宋代,这事儿归通政司管,出现了新闻检查制度。

    大明则更厉害,已经允许民间四人办报,称作“报房”,可以抄录内阁审核后的邸报稿件出售,有时候还会刊载社会新闻。

    沔县衙门里,当期的邸报可能比直隶和江南到达得晚一些,但是往期的多得是。

    李弘一头扎进邸报里面,废寝忘食地读。

    但是他对邸报上的人名完全不了解,只得把如官职调动等能看懂的信息记下来,每天晚上等杨算授课结束后再请教。

    “先生,我有问题请教”

    “哦?今天倒是主动问起问题来了。”杨算很欣慰。

    “先生,丘兆麟是何人?”

    杨算先不回答,而是疑惑反问道:“你如何知道此人?”

    李弘很是乖巧地答道:“白天读了几份邸报,上边的人名一个都不认识,所以来问先生。”

    杨算一听不是学问上的疑惑,有些失望,但还是答道:“此人是江西临川人,文学上颇有造诣,但却是个有才干的。天启二年此人任云南道御史,巡视河南时清理积案两百余起,后来又平定白莲教起义和奢安,却因为忤逆魏忠贤而遭受排挤辞官,今年才复起为河南巡抚。”

    李弘看到的只有今年的情况,此君做了河南巡抚之后整顿军队和户口,实行保甲法,遭到许多弹劾。

    “先生,可是我看邸报上多是对他的弹劾言论。”

    杨算又反问道:“你可知保甲法为何?”

    李弘摇头道:“不知。”

    “临川先生创制保甲法,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同为临川人,这丘兆麟也是在学习同乡前辈的做法。”

    李弘顿时明白,说道:“先生我知道了,施行保甲就要清查户口,清查户口就触碰到了地方豪强隐瞒户口的问题,查出更多人口豪强士绅们就要多交人头税,所以他们才联合起来弹劾丘兆麟。”

    “不错。”

    杨算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

    李弘眼睛一转,接着问道:“先生,你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问黄册和鱼鳞册,是否也要清查隐户问题?”

    “你倒是聪明,可此事难呐。”杨算叹息。

    李弘问道:“难在何处?”

    杨算反问:“那我倒考教考教你,此事难在何处?”

    李弘笑着回答:“县吏和士绅沆瀣一气,就算先生想做事,也难以下手。”

    杨算起身拍拍他的脑袋,道:“今天就到这里吧,明日晚上若是我还有空,再来检查你的功课。”

    丘兆麟只是引子,李弘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但既然杨算不想再谈这些,李弘也不再坚持。

    把杨算送回房休息,李弘回到自己屋子里开始思考。

    地方士绅的力量还是很强啊,一省巡抚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也能给搞下来。

    这样看来,杨算想做的事情,不发展点自己的势力是做不成的。

    目前为止,一个空降的县令而已,名义上权力很大,实际上做事还是底下那些吏员。

    吏员和本地土豪利益盘根错节,要打土豪哪里能靠他们?

    所以还是得建立新的暴力组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且还得有一股私人武装。

    到时候就算是冒官的事情漏了,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自己初来乍到,对沔县社会状况毫无了解,总不能接着天天跟着县衙的下人们出去鬼混吧?

    思来想去,李弘决定去乡下看看。

    翌日,李弘找了个杨算歇息喝茶的时间到衙门前堂,跟杨算说了自己的想去乡下看看的想法。

    理由是查看秋种的情况,杨算没有反对,拨了几个仆人给他。

    领到仆人,李弘却并不马上动身。

    杨算好奇问:“你还有什么要的?”

    李弘被猜透了心思,咧嘴笑道:“先生,还请把师爷借我用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