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慈父
繁体版

第97章 京报

    除盐税外,还有一则消息也牵动着京城上下的心:那就是由孙承宗所主导的新京营招新。

    主要是公布出的将士待遇,着实眼红了不少人,

    无论是足额发放的军饷,还是相关的家属福利,都让京城内许多生活困苦的普通百姓激动不已,天天有人守在京营门口,等待着孙承宗所承诺的:整顿完毕,便开始着手招募新!

    而身处于京城的中下层,所关注的事物则并非是这些;

    因为新军改制也和他们无关,毕竟他们这些人,在京城这个地界,基本也算是混的还不错,不至于为了几两银放下现有一切应征入伍;

    至于盐税就牵扯不到他们,包括这次被抓的,也都基本以两淮和南直隶相关的人员为主,扯不到京城这个地界来。

    而他们所关注的,则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京城月报》六月刊的发布!

    在经过接近一个月左右时间的沉淀后,《京城月报》彻底火了!

    因为其内容不仅新奇有趣,更有许多有价值的消息和内容,无论是政策介绍与解读,还是各种奇闻杂谈,亦或者小说故事,都让他们沉迷不已。

    更重要的是,最后几页整版刊印的文学典籍内容,相较于那些手抄版而言,雕版印刷精美又工整,不仅赏心悦目,内容更是完善,许多人买来后与家中藏书进行对照,发现自家藏书竟有多处错漏。

    此消息一经传出,京城内无论是穷苦书生也好,还是小有家资的中产家庭也罢,全都燃起了一股‘《月报》热’;

    不仅四处都能见到,询问相关消息的人,京城杂货铺的月报订送量,更是累计到了八万多份!

    其中不乏看到其中商机,然后大量订购打算运往他处售卖的商人。

    这种商单下面人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层层汇报到了朱慈燃面前,朱慈燃得知后大手一挥:

    全都接受!

    卖!

    要多少咱卖多少!

    只要不去自家的几个禁售区,别往这些地区卖就行;

    他之所以有这个要求,倒不是怕恶意竞争,相反他是怕这些商人亏本!

    因为按照朱慈燃的规划,京城报业局已经在这些地方设立了分支机构;

    今后将会采取由京城报业局北京总局制作母版,然后将制作好的模板送往各地,由当地分局印刷和售卖的模式;售卖价格也会依据当地物价而进行调整;

    所以可能会出现这些人花大价钱,大费周章运过去以后,发现当地不仅有,甚至卖的比他进价还便宜的状况,届时估计这些人得哭死。

    报业局如今五月刊累计增印的份数,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份,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那些来自全国各地行商们所订购的大额商单。

    报业局的所有印刷量,暂时都放在了满足商单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拿来给京城的几个销售点进行售卖。

    之所以不放这么多,一方面考虑到饥饿营销带来的话题度,毕竟人都是喜欢凑热闹的,分布在京城内外几个不同区域的销售点,每天大排长龙,就会引起周边民众的热议,随后就会形成自发的宣传;

    如此一来,很容易就能引动潮流。

    再者就是给优先体验的先行者们,进行‘让利’,毕竟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想持久运营,就得要让前几批体验的人尝到甜头;

    饥饿营销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假设张三订购了,李四没订,那张三订购当日就能拿到,而李四想看只能排队拿号,抢购每天放出来的那百来份,先不说麻不麻烦,抢不抢的到也是一回事。

    其次,大家在聚会的时候,都会谈论起某些事;

    如果你没看报,那你就插不上话,那这时候如果你想看,你又没有,那是不是就要找人借呢?

    于是就在这种氛围下,导致如今京城上下无论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若是闲聊时嘴里不提两句月报中的内容,好像就仿佛跟不上潮流一般。

    小有家资的闲暇之余,则爱聊月报中的政务相关的内容,一个个依据其中的政策变化针砭时弊,搞得仿佛自己多懂一样。

    而那些知识水平较高的文化人,谈论最多的,则是月报内容中的后几版关于典籍的部分,许多人讨论着月报上刊载的内容,和自己家中珍藏的藏书有何区别等。

    至于社会底层,则是更为关注那些奇闻异事与各类杂谈故事,有好事者为此还专门有人请了说书先生,在京城内的各个酒馆茶楼内摆上案几,对京报之中刊载的故事杂谈与其他内容进行讲演与解析。

    当然不用问,这所谓的好事者,自然也是出于朱慈燃的意思,然后特勤局派人安排的。

    既然打算搞宣传,那就要想办法搞的人尽皆知,这是朱慈燃从前世‘某白金’类广告学到的经验。

    想让顾客花钱,那就必须先让人知道有这一事物的存在,这也是后世各类软硬广告媒体的主要作用。

    经历过后世各类传媒手段洗礼的朱慈燃太了解这点了。

    六月刊之所以再次得到众人的热议,是因为上面刊载了一则关于城东年底或将招工的广告。

    这则广告,不仅在六月刊上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并且也写在了公告栏里。

    公告栏是朱慈燃上次跟骆养性闲聊后提出的一个建议,在几个杂货铺门外竖了几块黑色木板,上面可以用石膏做的粉笔写一些公告和内容提要一类的。

    ‘本报得到确切消息,城东未来将或兴建一条直道与数条辅路,同时将有数个工坊在此数设厂募工,待遇优厚,未来或将需要大量人手与配套服务的商号,具体详情请见六月报。’

    如今上面所写的内容就是这条广告。

    消息一出,短短几天就传遍整个京城。

    大家对这消息内容并不怀疑,虽然许多人还没猜出来,这京城报业与杂货铺的背后老板是谁,但大家一致得出的结论就是老板能量通天!

    别的不说,单看开业时门口摆放的花篮就可见一斑;

    四个铺面,门口拢共摆了七十二个庆贺花篮,且每个都不重样!

    有好事者在四个铺面挨个跑了一遍后,发现花篮赠送者里,京兆伊的档次竟然还是低的。

    最高的是来自城南铺面门前的左右两个,左边是写着:英国公张维贤;右边写着:定国公徐希。

    国公!

    还是俩!

    光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已经代表了太多意义。

    也正是如此,大家对京报上的消息并未怀疑,真实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