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慈父
繁体版

第120章 验铳

    “参见殿下!”

    研究院第一小组的院子里,王福带着手下向朱慈燃见礼道。

    这原本是匠作监的场地,不过后来研究小组改制,连带着这处院子都一起划拨给了火统小组使用。

    “听说鲁密统最近有了新的结果了?”

    朱慈燃好整以暇的问道,昨天下面传信说,鲁密统的第一款改进型已经做了几把样枪,在经过简单测试后,发现比之前要强过许多,于是连忙给他传信,请他来检阅。

    “取来我看看。”

    下面人赶紧将一柄与原先鲁密统构造有些不同的新枪递了上来。

    他看去,一眼就发现这把枪许多细节都与之前不同;

    原先的鲁密统,长近七尺,重约六至七斤,竖起来放在地上比人还高,后端设钢刀,掉转枪口能当斩马刀用,枪管粗大,上面还篆刻着繁复的花纹,更像是艺术品而非工业品;

    而现在的改版,则是在朱慈燃的要求下,去除了床尾的钢刀,对枪管进行了缩小,长度也进行了缩短,枪管上也没有再篆刻花纹,而是简单平滑;

    除此外则暂时没看出来其余改变。

    就在朱慈燃在仔细观察的时候,一旁的王福则解释道:

    “启禀殿下,新式鲁密铳按您的要求,未在床尾装设钢刀,同时对枪管进行了适当减缩;”

    “同时得益于四组新研究出的钢材,采用新钢材后,在保证同等装药的情况下铳管厚度也适当缩小了一些;”

    他指着一根系在枪托上的背绳说道,

    “如今的新式鲁密铳,重仅约四斤七两六钱,重量变低不说,携带也变得更为方便。”

    说着,他将枪支拿起,然后勾过背带套在胸前后,将枪支背在了身上。

    朱慈燃见状暗自点头,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起码比之前好的多了。

    他想起了什么,随即问道:

    “我记得之前说过改变发火装置来着,这件事办的如何了?”

    说着,他端起枪托又看了一遍,发现这发射构造还是跟原先一样采取的是火绳,而非燧石激发。

    “启禀殿下,这采用燧石激发的装置,吾等思虑数月,直到目前为止也未想到合适办法,还请殿下恕罪。”

    王福老脸一红,有些局促地答道,他原先就是一个制造火铳的工匠,让他做物件他能做的好,但要搞这种研发类的事,他是有些有力未逮的。

    朱慈燃闻言,只能暗自叹息,还是人才不够啊!

    这些个工匠让他做些个制作没问题,但要做研发,还得是见多识广的读书人概率更大。

    不过,他记得曾经在小说里看过,说是明末崇祯时期,有个人就会做这个,一个叫毕什么康的,中间那个字他不认识,不过没关系,既然知道有人会做,接下来就简单了。

    于是他安慰道:“无妨,此事不怪你们,是我太过心急了;”

    毕竟不能让人家干了活还白受气,他打算先论功行赏一番。

    “这样,先按之前的条陈,论功行赏,基础人员按十分算,剩下则按例翻倍,同时奖金也类似;”

    “至于后面的研究,我再找人来做,你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目前的基础上,把制作流程进行进行分解。”

    “流程分解?”

    王福疑惑道,他有些不太理解。

    “我且问你,如今这鲁密铳制成一支,所需多久?”

    朱慈燃问道,

    王福想了想后,答道:

    “若是普通匠人,约莫需十五日左右,若是熟练匠人,只需十二左右便能制成。”

    “太慢了!”

    朱慈燃摇了摇头,随即问道:

    “兵仗局的流水线你可有了解?”

    “回禀殿下,属下不曾。”

    王福一脸尴尬地回道,他天天都呆在自己小院子里,琢磨如何改进优化鲁密铳,根本就没什么心思出去了解别的。

    “无妨,我给你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朱慈燃摆了摆手,让对方不要着急,王福这一个四五十岁的工人,你让他去了解本就不熟悉的领域,他肯定会抓瞎。

    “你想想,一般若是做一柄火铳,是不是需要能分为好几个流程?”

    他从一旁随手拿起一张纸,然后用笔边画示意图,边继续说道:

    “从生铁到熟铁,从熟铁到枪管的铸造、钻取,再到护木的制作、装配,再到最后的验统等等等;”

    “是不是每一步,都能分成一个或数个步骤?”

    “确是如此。”

    他闻言跟着点了点头。

    之前朱慈燃跟他们闲聊的时候,经常向他们请教鲁密铳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基本整个制作流程都跟了一遍,王福对朱慈燃如此了解鲁密铳的制作流程并不惊奇。

    “那如此一来,是不是每一个步骤,都可根据制作工艺,进行详细区分?”

    “例如生铁打制,熟铁打制,钻管,护木,装配等等。”

    “把每个制作步骤的环节,都一一细化,细化到只需一个步骤,这样制作起来是不是就能迅速许多呢?”

    “并且最重要的是,你刚才说,不论是十五日,还是十二日,这都要求制作者是具备一定技术工功底的匠人,而若是按照我这种办法,那么许多需要复杂技术的环节,都可以拆分成几个相对简单的环节,只要设定好标准,即便是个普通人,稍加培训几天后也能上手进行制作;”

    “你说,如此一来,制作速度是不是就能提上来了?”

    “呃......”

    王福大概想了一下,但限于没有接触过,他还是无法想象这种一人负责一个环节,然后无数人齐心协力制作一件精密物件,会是个怎样的情况。

    “我知道你现在没有概念,无妨,兵仗局那边已经施行这种方式很久了,你有空去观摩学习一番就知道该怎么做。”

    朱慈燃说道:“接下来,我会给小组增加人手,并找到有能力做技术研发的人才,而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去兵仗局学习以后,回来细化分解整个制作流程,将所有复杂制作环节,一一进行拆分;”

    “我的要求是,确保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要简化到一个没有经验的普通人,可以稍微培训几天就能上手制作出合格部件的程度!”

    “遵命,属下这就去兵仗局观摩。”

    王福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连忙说道。

    有个误区,后世很多人都以为,古代工匠不识字,这其实是错误的;

    这不仅要看地区,也要看朝代;

    不说别的,起码在明朝时期,大多数工匠或许没什么太高深的文化,但许多识字都是没问题的。

    毕竟工匠再怎么样,相较于普通农民来说,生活条件和环境都是要远超于对方的,后代受教育机会也多的多,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有句古话说:要习得一技之长不怕没饭吃,或技多不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