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诸天讨生活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梁祝

    小贾走到王姑娘面前,脸上含着笑意低声说道:“小姐姐,借用下你的琴。”

    说罢,也不待王雨嫣反应,便在姑娘错愕的神情中,从她手里“接”过了那把棕色的小提琴,打量了一下,见是把还不错的琴,身子又略向前微倾,补了一句:“我会好好珍惜的。”

    此刻,王雨嫣羞恼却又无奈,只能眼巴巴看着小无赖得逞。

    回到带教老师身边,小贾点了点头,那位老师拍了拍手,让大家安静下来,一起听一下,这位外校同学的演奏。

    贾公子左手执琴、右手执弓,静立片刻,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将琴弓搭在琴弦上,开始了自己的演奏,优美的琴音在教室里响起。

    没有了协奏曲一开始,长笛模仿鸟鸣的旋律,也没有双簧管柔和抒情的引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

    小提琴直接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两长两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长而幽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诉说昔日的故事。

    之后,低音再次重复主题,轻盈而柔和,表达出梁祝从真挚纯洁的友谊,幻化为互相爱慕的情愫。

    尽管缺少了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的陪伴,小贾手中小提琴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却把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又坚信爱情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室中,学生们从开始的随意,到关注,再到融入乐曲的意境,不过短短的一分多钟,就连指导老师,也流露出讶异的神色。

    紧跟着,经过一段由越剧过门演变而来的曲调,节奏转向明朗、欢快,小贾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愈发活泼、跳荡,似要把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同玩的愉快生活画面,生动地呈现大家面前。

    此时的贾公子也已沉浸其中,似回忆起曾经的青葱岁月。

    如果说他最擅长的民族乐器是古筝,那西洋乐器则非小提琴莫属。这首由著名音乐家何占豪与陈钢两位先生,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曾经的岁月里,他演奏过无数次,以乐思人,见证和祭奠自己懵懂的初恋。

    曾经的他,并非生而纨绔,也有过和同龄少年一样的单纯,也很老土的,和少年班里同桌的她,有过一段凄美的青春花祭。

    女孩生于江南水乡,酷爱越剧,在她的影响下,小贾也能随口与她对答。

    还记得女孩曾唱到:

    书房门前一枝梅,

    树上鸟儿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

    向你梁兄报喜来。

    自己也曾接过:

    弟兄二人出门来,

    门前喜鹊成双对。

    喜鹊从来报喜讯,

    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

    ……

    昔日之日不可留,往事只待成追忆。女孩子的突然病逝,让这段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画卷,只能停留在记忆的深处。

    后来,即便在狐朋狗友的勾引下,小贾已再不复当年的清涩,浪迹江湖时,也常到江南小镇,聆听水乡女子甜美自然的曲调。

    欢快是悲凉的前奏。

    随着乐曲的进程,琴声流露出在恋情曝光后的猛烈抗衡,楼台会的委婉诉说,继而,音乐情绪急转直下,梁山伯的病逝,祝英台的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奏出哭鸣,碎奏、断奏,哀痛欲绝的旋律,有哭、有泪、有追忆、有悲愤、有决绝,直到爆发,琴声带动主题推向最高潮。

    就在小王姑娘她们,还停留在那悲怆的震撼中,不能自拔的时候,琴音一转,轻盈飘逸的弦乐飘入耳际,爱情主题再现,梁祝二人似化作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飞舞,永不分离。

    琴音结束,在众人如雷的掌声中,小贾眼角微润。

    王姑娘有些机械地鼓着掌,呆愣愣地看向那个男孩。这是自己听过最生动、也最感动的一次《梁祝》的演奏,没有之一。

    她知道男孩会演奏乐器,偶尔也曾听到过隔壁传来的笛子、二胡的曲调,却无法把那些乐曲和眼前演奏小提琴的男孩,联系在一起。

    她不清楚,为什么同样小小的年龄,男孩却能涉猎那么多的领域,甚至在有些方面独领风骚。她无法理解那平平无奇的外表下,怎么会蕴含着那样强大的自信。但她知道,自己有点抵挡不住这个男孩了。

    过犹不及、见好就收,向来是贾公子的行事准则。

    在归还小提琴时,看到姑娘那一张绯红的小脸,轻声道了句谢,便迅速和带教老师交换了一下联系方式,在众人的挽留声中离开,回了围棋公开课现场。

    在这次离开八一学校时,小贾和负责老师达成协议,多了一个课外围棋辅导员的身份。

    他的社会兼职虽然已经很多了,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对时间的有效管理,自己所在的红星小学,从老师到校长,早已对他这个面临毕业的小学生放任自流,只要把荣誉留下,其他随便。

    而这次交流的后续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王姑娘这方面,每周回后海南沿老王家的次数增多了,和邻家妹妹玩耍的次数也增多了,相应的,回总部大院的次数减少了,和闺蜜出去的时间也减少了。

    在小贾这方面,投入其他学校课外辅导的时间多了,通过妹妹们给邻家女孩赠送的小心意也多了。比如画有金陵十二钗的书笺、刻有王雨嫣名字的田黄印章,都被姑娘收入了自己的书柜中,落上了锁。

    像所有女儿奴一样,王海东对姑娘生活规律的小小改变,虽有些迷惑,但却是欣然接受的,他很享受和闺女的独处时光,尤其是隔壁那小子,近来晚上所演奏的乐曲,欢快而婉转,也让人心情为之愉悦。

    秦淮茹则暗暗有些发愁,她一直对儿子的心思有所猜测,可每次看到邻家那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孩,一种自卑却由心底渐渐生起。

    她所自卑的,不是儿子配不上女孩,在她眼里儿子是最出色的,可自家是什么情况,人家又是什么家庭,难道儿子一点都不明白吗?

    新社会总是教导说人人平等,然而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深深地印在她们这代人的脑海里。

    将帅府里的千金,能和平头百姓家的儿子平等吗,秦淮茹很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