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诸天讨生活
繁体版

第七十九章 一别两宽

    从五月十八开始,秦淮茹和王海东的婚礼,进入倒计时。

    小贾把贾张氏送回了南锣鼓巷。四合院的房子,经过王满堂几位大师傅的快速修整,已经可以住人了。

    这个时候,让老秦家的长辈和贾家的老太太见面,难免有些尴尬,不如来个互不相见,委屈的,也只能是张老太了。

    为了让贾张氏不那么伤心,小贾在时隔一年多之后,又在这间小屋子里,陪着住了一夜,祖孙两人说了半个晚上的话。

    第二天一早,他又跑了一趟前门外的韩家胡同,把贾张氏的堂姐,苏家的那位张老太太,亲自给接了过来,请老人家陪自家的这位住几天,多少算是点安慰。

    蔬菜和肉食给这边准备了不少,两姊妹也没老到不能动弹的地步,自己做饭没什么问题,其他的也就不用小贾再操心。

    又陪了这两位大半天,还亲自动手做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晚饭,才告辞离开,回了后海南沿。

    时间已经是十九号的晚上。

    到家的时候,老秦家的几位,已经被王海东用车接了过来,此时正在客厅里叙话。

    来的只有秦老四一家。

    老秦家的其他几房,老王会不会看得起不说,不愿意张扬是肯定的,小贾本身就不待见那些人,秦淮茹自然不想逆着两个人的心思,做出力不讨好的事,便告诉秦守正、张淑芬两口子,就不要请其他人了,认亲酒稍后再补上。

    至于会不会落人闲话,她一个守寡多年的,什么闲话没听过,如今二婚了,还需要在意吗。

    如果是嫁给一般人家,可能还需要娘家人撑腰,多来几位膀大腰圆的,可以壮壮门面,但老王家是什么情况,娘家那些上不了台面的,能顶什么事。

    老王把人接来后就走了,隔壁也没人,门上落着锁。

    小贾和王姑娘已经两天没见了,还有点想。

    秦淮茹正陪着爹妈和兄弟两口子说话,表弟秦孝贤和小当、槐花玩在一起,屋子里的气氛倒还蛮好。

    小贾跟着聊了一会儿,便回了自己的书房,把自家这边要用的对联写了出来。

    老王那边的事情,他没有上赶着认爹的意思,是不会去帮忙的。当然,人家那边不会少了捧场的人,不需要自己费心思。

    喜字要有,但不能多,点缀一下就好。

    尽管他曾经可以称得上是剪纸艺术家,此刻也不准备显摆自己的能耐。几对方喜、几对圆喜,再搭配上成对的喜鹊登枝、喜结连理,应付下差事就足够了。

    红包是要充分准备的,尽管这个时代不提倡,但事关他贾公子的面子,本着有备无患、多多益善的原则,他还是包了足够多的预备着。

    客厅里的秦家人,此刻正帮着秦淮茹整理嫁妆。

    相比小贾给准备的,不要说张淑芬的心情,就连本应该挑理的弟媳妇刘艳红,都觉着自家的东西,太过寒酸了些,着实拿不出手。

    有些大件的东西,已经拉到王海东分配的公房去了,老王最后把新房定在了那里。

    别人或许好面子,小贾不在意,更怕麻烦,像收音机、缝纫机之类的东西,买来后直接让人送去那边,省的当天还要再抬来搬去的。

    秦淮茹现在,能不动脑子,就不动脑子,小贾怎么说,她就怎么做,反正儿子不会坑她。

    如今在那间公房里,摆放的几乎全是儿子给送去的东西。从家具到家电、从四季被褥到四时衣裳、从手表到日用品,甚至连厨房用具在内,满屋子就没几样王海东添置的东西。

    想起几天前新婆婆去看新房时,看向老王那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至今让她开心不已。

    现在手边的这些,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秦淮茹朋友所赠,竟然都是些出乎意料的好东西。

    拉什尔毛毯、礼服呢料子、锦缎被面、景德镇茶具……都是平常很少被人拿来送礼的物件。

    从她和老王谈婚论嫁开始,周遭人对自己的态度就有变化,笑脸更多了,遇到的刁难更少了。她知道这种变化和这些礼物,意味着什么。

    过去,是自己儿子给自己带来的面子,是母以子贵。现在,她将是老王家的儿媳妇,是自己身份贵重。

    很少有人知道,在少年宫,她已经从原来的教工岗,调整到了后勤干部岗位。而且这种调整,在今后会加快进程,一切就像儿子早前所说的那样,自己要做的,就是加紧学习、尽快适应。

    适应老王家儿媳妇的身份,适应身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刘艳红摸着一块浅蓝印花的重磅真丝料子,那细腻柔滑的手感,让她觉着自己的手太粗糙了,赶紧停下了动作。

    这是她第一次来这里,以前的贾家她去过,老实说,当时觉得城里人过得也不咋地。

    从孩子他姑父死了到现在,这才几年功夫,自己的这位大姑姐,已经成了让人仰望的存在,怕是老秦家的那帮人,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吧。

    婆婆不让把大姑姐的事传扬出去,其实不用她说自己也知道,传出去让那群蚂蟥来吸血吗。

    秦国忠有点无所事事,想去找外甥,说说话或是下盘棋也行,被秦守正拦住了。上次来贾家的时候,他去过外孙的书房,在听了秦淮茹的一番介绍后,就再也没进去过,那就不是他一个老农民能去的地方。

    婚礼就是这样,琐碎的事情太多,哪怕秦家人忙了半宿,好像还有很多事情没有理顺,还是在小贾的催促下,一家人才各自休息。

    第二天是星期六,在单位忙碌了一个早晨之后,后勤科长让秦淮茹下午就开始休息,而她的婚假从星期一开始算起,按照晚婚的待遇,一共十五天。

    走出少年宫的大门,看到等在那里的小贾,秦淮茹轻轻舒了口气。于情于理,今天是要去见一下张老太的,如今有儿子陪着,心里的压力顿时放了下来。

    小贾十点多就过来了,给贾张氏和另一位张老太太,准备好午餐,才出来等着秦淮茹。

    有可能的话,他不想这两个人闹出不愉快,希望自己的介入,让张老太又所顾忌,不至于给秦淮茹难堪。

    自己这儿孙当的,委实一言难尽。

    在两人回去后,贾张氏并没有过多的说什么,只是问秦淮茹,还愿意不愿意,给她儿子上柱香。

    秦淮茹默默地在亡夫的遗像前,上了香,又鞠了三个躬,眼泪忍不住掉落下来。

    小贾把她扶到一边坐下,自己则走回桌前,面向贾东旭的遗像,上香行礼。心中告念,我把你媳妇嫁出去了,自此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