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诸天讨生活
繁体版

第一百二十二章 婚车专业户

    元旦前后可能是贾老师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

    学校里的教学工作,各个协会的年终会议邀请,围棋队的授课和比赛,香江那边公司的各项事务,几大证券所的金融投资,王姑娘的孕检,诸如此类的事情,一件一件让他疲于应付,却又不得不打起精神认真对待。

    过去总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不是不想学,像他这样没有生活压力的人,都抽不出多余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些每天在温饱线上为生活奔波的人,又哪来的时间去学习呢。

    好在很快迎来了寒假,好在所有的家事都交给了两个妹妹,不用再为采购年货来回跑而操心,让他稍稍轻松了一点。

    家里现在除了张老太和少公子阿罗,包括保姆小娟在内的所有人都学会了开车,也都取得了驾照,以至于他的那辆车,很少有自己和王姑娘能用的时候。

    就家里的几个姑娘,出门路远用它,买米买面用它,置办年货也少不了它,把物尽其用这个词放在这辆车上,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临近过年,最大的用处就成了接亲的婚车。

    如今燕京城的婚礼,又讲究起来了。

    前些年流行的三转一响、几十几条腿,早已有了进化版的说法。就像小当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顺口溜里总结的,什么一堂家具、二老归西、三转一响、四十平米、五官端正、六亲不认……

    想想以后男女成家时的那些条件,也不过是这个顺口溜的翻版而已,可见婚姻中的物质条件,虽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在抬高门槛,但本质没有改变。

    婚事既然有了各种讲究,酒宴肯定不能随便办了,好面子的自然少不了想方设法充充大头。先要找个好点的馆子,再弄辆好车,前些年弄几辆自行车就把媳妇接回家的事情,显然不吃来了。

    当然没有几家用得起车队的,有辆接亲的头车就很不错了,国产的可以,东倭的皇冠更好,你要是弄辆贾老师这样的奔驰,那是烧了高香了。

    从王姑娘以前住大院时候的闺蜜,到秦淮茹两口子的同事朋友,再到南锣鼓巷四合院里的老邻居,能递上话的,总会凑上来想借用一下。

    这种事并不好推辞,但也不能随便谁就能把车开走,往往老贾家还要搭上个司机。

    贾老师和王姑娘自然没有这个兴趣,小娟很少敢用这辆车,怕出点事自己赔不起,槐花的车技有点菜,所以出席人家婚礼的,一般就是小当连人带车一起过去。

    元月十一号这天是腊月初六,星期天,南锣鼓巷四合院老阎家嫁闺女,出车的依旧是婚车专业户小当。

    要说起来,十几年前,阎家老三还惹过贾家,后来去农场改造了,直到去年才回的燕京。两家关系本应该不好,但事无绝对,阎老师到底是教过贾家兄妹的,多年前贾公子和阎老师吃了一次饭,两家的恩怨也算是就此揭过。

    这回阎解娣结婚,对已经退休的阎老师来说,总算了了心里的一桩大事。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家的经有两本。

    一个是回城一年多的老三,年龄一大把,工作找不下,媳妇说不成,愁的让人直掉头发。

    另一个就是这个闺女。高中上到一半也没毕业,托人在一家大集体里找了个工作,眼看一天大过一天,找对象那叫一个难。

    论起长相,还不如不论,连他自己这个当爹的,也觉得闺女相貌上有点过不去。再说起性子,继承了阎家节俭的传统不说,还死倔死倔的。这些不利因素放到一起,让人想夸她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夸起。

    好不容易相亲相上了一个,男方家里还一堆事,处处想着拿捏自家这边,提起来就让人心里不痛快。

    前些天两家说接亲的事,解娣那个婆婆口气倒是蛮大,说家里有什么样的亲戚,什么样的关系,婚礼准备怎么怎么办,可到了真章上,就是不做人事。

    彩礼不准备给,陪嫁要的多,就连接亲来的自行车,都没说给准备一辆新的。

    当时他就怼了一句,说接亲的车子自家会准备,用不上他们。

    要不是闺女年龄大了,她自己也情愿,阎老师是真不想结这门亲。若不是那天多喝了两杯,不想让亲家门缝里看人,话赶话说道那里了,阎老师没准备借老贾家的车,何况还是那么好的车。

    他知道自己的面子并不好使,没办法,让大儿媳妇于莉出面,找傻柱和于海棠两口子说情,才得了贾家的准话,让他不至于在亲家面前丢脸。

    小当连人带车是八点到的,直接来了阎家,没去新郎那边,虽然给老阎家撑面子,可也没必要太委屈自己。

    结婚的份子钱一个子少不了不说,今天来回路上的油钱,还不知道要花出去多少,她根本没指望老阎家能认这个钱,顶多就是嘴上多几句谢谢罢了。

    在阎家呆的实在无聊,她便去了自家的老房子,如今这房子里住了个姑娘,今年二十四,姓孟,叫孟邝美。

    要说起来,这个孟姑娘和自己有点拐弯的亲戚关系。她是自己小姨秦京茹的继女,就是秦京茹嫁的老孟的闺女。

    她亲娘早前跟人跑了,等长大以后,跟老孟越来越不像,街坊四邻的非议自然就多了起来,渐渐传到她耳朵里。小的时候还能忍,等到大一点了,难免为这事黯然神伤。

    后来秦京茹嫁过来了,最初两年还好,等到给老孟添了个儿子,对孟姑娘就不待见起来,话里话外满是嫌弃。

    这也就罢了,姑娘还能忍,可秦京茹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包括带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务,都成了这姑娘的事情,还听不到一句好话,简直把她当奴才的对待,这就有点让人受不了了。

    孟姑娘十八岁高中毕业的时候,跟自己老爹摊牌,想找份工作再搬出去住。老孟对家里的情况怎么可能不清楚,但老夫少妻的坏处就在这里,他舍不得埋怨秦京茹,就只能委屈自家闺女。求着贾公子帮忙找了个工作,又借了贾家的这间老房子,算是给了闺女一个临时的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