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诸天讨生活
繁体版

第一百六十四章 贾老师、上!

    娄晓娥能有什么心思呢。

    她只是回来看看,让四合院里那些欠过自己账的人受受报应,也让何晓这孩子知道他亲爹是谁,对已经拖家带口的何师傅,想法并不多。

    她又不是没见过男人,非得在一棵树上吊死。

    孩子有个亲生父亲,和她自己有个多年前的情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

    只是现在这事好像有点变了味。

    在她找傻柱谈合作开酒楼之后,那家伙竟然还拿捏起来了,娄晓娥能怎么做,只好找于海棠当面谈谈,没与他何屠户,还不吃猪肉了不成。

    两个女人的见面,没有任何撕扯和尴尬,得到的结果也让各自都感到满意,那就是双方全方位的合作,成立一家新的酒楼,挂在一家公家单位下面,每年上交一点管理费。

    而酒楼内部的股份则由她们两人二八开。

    娄晓娥出钱,占八成,于海棠出人,也就是傻柱,占两成。

    而作为整个事件的附带品,傻柱何师傅只有工作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他的所有儿女,都在两个女人手里攥着,想反抗也反抗不了。

    这事还没完,于海棠终究忍不下这口气,追问傻柱跟人家娄小姐到底是怎么好上的,让对方轻而易举的上了他的贼船,还生了个孩子。

    没办法,何师傅只能向于海棠交代自己和娄晓娥的过往,以求得老婆的原谅,期望着能睡回家里的大床上,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在沙发上凑合了一宿又一宿。

    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主动交代,让他的待遇更加不堪了。

    从入夏到现在,睡觉连片蚊香都没有他的,衣服鞋袜更是没有人洗,家务还都归了他,这找谁说理去呢。

    不单是这边,娄晓娥那边也没给他好脸色,总是皮笑肉不笑的,没有了之前的关照。

    一旦他在工作上敢扎刺,于海棠就能得到消息,最终被两个女人联手镇压。

    就这样,本该享尽齐人之福的何师傅,被女人们彻底冷落。

    何师傅的遭遇、事实摆在面前,可谓往事不堪回首,无疑就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贾老师是个很注重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即使是别人失败的教训,他也会分析归纳,以期对自己的生活有点滴借鉴和指导作用。

    对王姑娘可以说心里话,但只要没有抓住现场,他和其他女人的事情,是绝不会从自己口中传到对方耳中一个字。

    至于和其他女人所生的子女,在这个通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相信还会保密一段时间。

    目前知道自己在狮城有孩子的人,仅限于狮城几家公司的高层和妹妹小当,知道佟晓梅怀孕的更是少之又少。

    小当是不会向外透露半个字的,他也不相信公司里有谁会不开眼的去找老板娘打小报告。

    何况,王姑娘没有参与长安公司的运作,而公司里的知情人,有她联系方式的人也没多少,所以暂时不用有这种担心。

    不管王姑娘是有意避开这个事情,给他留几分面子,还是有别的想法,贾老师都是感激的。

    这也和所有外面彩旗飘飘的男人期待的那样,家里的大旗不倒,才是一切风平浪静的根本。

    感激两个字不只是嘴上说说,更体现在行动上。

    他们现在住在陕西南路,不管距离震旦新闻学院所在地的五角场,还是距离社科院的两个下属研究所,路程都不近。

    为了王姑娘方便起见,贾老师早年在黄兴公园附近购置的别墅派上了用场,作为两人在震旦大学上课期间休息的专用场所。

    他还把中山西路和淮海中路距离社科研咫尺之地的两套老洋房也腾了出来,以便她和自己在这边有个午休之地。

    少公子阿罗今年已经迈过了六岁的门槛,被撵去了震旦小学,开始他十年苦读的艰辛岁月。而小丫头初十,依旧被留在家里,享受着张老太和贾老师他们祖孙两代人的关爱。

    所有家人的安保配备都是比较先进的,对于惜命的人,他更想在自己生前身后竖起一道铜墙铁壁。有钱人什么都可以是装的,只有怕死不是装的,因为他们是真的怕死。

    这就是八十年代有钱人的朴素生活。

    贾老师他们现在所处的这座城市,有着极为广阔的包容性,对待很多新生事物,容纳和接受的速度,远超绝大多数城市。

    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这里和深城以及广州各有侧重,却走到了燕京等北方城市的前面。

    相比于深城那里大家在赤着双脚趟浑水,什么钱都赚的情况,淞沪这里则充分利用洋务运动百年来的积累,把盘外功夫做了个十足,有条不紊的走过浮桥,把还在河边摸石头的燕京甩了老远。

    更主要的是,在人才的引进和招聘上,作为人文荟萃之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淞沪办的招聘启事所吸引来的,已经不再是一帮子离退休人员、或者没多少教育经历的待业青年。一些敢于下海博浪的专业人才,在高待遇、高福利的诱惑下,也向公司投来了简历。

    有了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办事处再也不是过去遍地白发的景象了。

    而周边城市的招聘,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公司的各项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保障,也让办事处的工作变得更为顺捷有效。

    工作是为了赚钱,更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无论是学历、著作、经验、能力还是眼光,贾老师在现在本兼各职的工作单位里,都称得上名副其实,而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的王姑娘就显得稍稍有点逊色。

    学历是够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谁在这上面都挑不出一个理来。

    学术论文也不少,不管是贾老师的亲身指导,还是公司旗下研究机构提供的专业素材,都为她的创作大开方便之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碾压震旦新闻系的大多数同龄教师。

    关键的是在课题的开展上,她一个外来户,还是各年轻人,怎么也争不过学校里的那些老家伙,有的时候,甚至自己上报的课题都被个别学阀抢了去,而且在领导那里还得不到解决,让人很是光火。

    学校这种地方和社会上别的单位有很大不同,文化和思想碰撞出来的不只是先进的东西,也包含着废气和沉渣。

    这里不光有论资排辈之类的陋习,文人相轻的现象也不少见。

    对此贾老师很熟悉,毕竟两辈子都在从事这个行当。

    王雨嫣王姑娘就不行,她顺风顺水惯了,历来只有自己抢别人的,被人抢课题、占成果还是第一次,她没有忍下去的想法。

    这个时候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的丈夫上了!

    她对贾老师这个坏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没有丝毫怀疑的。

    所以,贾老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