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诸天讨生活
繁体版

第一百七十四章 进展

    一般情况下,做小生意须毫厘必争,做大生意则要学会妥协和利益分享。

    如今的贾老师已是豪商巨贾,寻常的生意不需要他出面,在商务洽谈中早就没有了锱铢必较的嘴脸。

    和别人谈生意,为了能获得应有的利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玩的手段有很多。

    在这里却不行,这里是家,他面对的是家长的代表。

    家长总是有道理的,你现在富裕了,得帮扶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吧,过去那些帮过咱们家的穷亲戚,不能让人家寒心吧……

    面对这样的问题,争也不是、不争又亏得慌,想要在利益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反而会被架到二梁上下不来。

    这也是他不愿意大规模投资内地的一个原因。

    不过现在大家所要谈的不是仨瓜俩枣的小事,容不得他懈怠。

    自从受益于广场协定的红利和借助于去年世界范围股灾发的横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成长为真正的巨鳄,贾老师有了在能源市场上分一杯羹的资格。

    趁着北苏目前的乱局,他投资入股了以能源、重型机械为主的一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项目,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运作,不仅暗中掌握了主导权,还为自己今后的长期利益找到了保驾护航的代言人。

    与此同时,在两河流域以及非洲等其他地区,利用手中的资本,小规模的参与到那些王室和巨商的项目当中,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事业版图。

    这些动作当然逃不过别人的眼睛,尤其是在一些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情况下,被人惦记在所难免。

    贾老师很清楚自己手中的资源在未来会有怎样的价值,应该换取什么样的利益才不会太过吃亏。

    商洽的进展很慢,双方的心态却异常平和。

    能源机构的领导很满意,在很多重要方面,这位贾老师是明显让步了的。尤其是他没有把自己的损失挂在嘴边,而是心照不宣的避过,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向上汇报情况的时候,这种情况也被更多的领导所掌握。

    人有时候很奇怪,不管处于什么情况,占了便宜的,有人会心存感激并且加以回报,有人却不当回事,觉得也许那是自己应得的,还有人会因为别人占了便宜没有他的而伸手索要……

    这种人、这种事,不因地位高低、年龄长幼而定,只和利益、人品相关。

    在洽谈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加入到谈判队伍里的部门就多了几家,其中不乏明着索要好处的人。

    面对各种狮子大张口,让贾老师想到了当年那位王公子他爹,在投资一个项目时,对方直接想让那位大老王把县里的所有负担都包圆了,大老王回说项目不做也罢,每年白送你五个亿,好不好?

    面对和大老王同样的遭遇,而且还不是自己主动要做的项目,对方一样的强势,一样的狰狞,前尘往事与现实何其相似。

    头一天贾老师只笑不回应。

    第二天贾老师只笑不表态。

    第三天,贾老师没来。

    贾老师适时的病了,住进了燕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安楼。

    前期的商谈成果,在香江长安公司与狮城东方公司后继的谈判人员那里,如同废纸一般被束之高阁。

    已经商定的油田、矿产股份出让比例,增加的石油供给配额,统统被推到重来。

    新加入商洽的汽车项目,合作对象、选址、股份比例以及管理人员结构等重要问题,也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纷争。

    经过六七年时间的发展,狮城东方公司旗下已经拥有了十余个汽车品牌,囊括了多种车型,有些品牌的技术含量,与淞沪那边同西德合作的品牌相比也不遑多让。

    长安和东方两家公司的态度很婉转,底线却坚硬无比。

    在国庆前夕,两家公司向民生部门各捐款一个亿,用于贫困地区帮扶工程。

    然后,人家就准备撤了。

    人情可以白送,生意可以不做。

    钱是用来花的,是买老板高兴的,却不是服软受气的祸根。

    预想中皆大欢喜的场面没有出现,反而遭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这就让有关领导恼火了。

    本来洽谈一直比较愉快的,可现在不一样了。

    真正的主事人病了、住院了,自己把自己送到了病床上。

    可这种官司该怎么打,怪不怪人家贾老师,大家心里都明白。

    有的人脸皮太厚、下手太狠,抢人家的饭还准备端走人家的锅,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想要拿捏人家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工作还要进行下去。

    这个时候再找王海东这位中间人,显然没有多大作用。

    在贾老师病倒的一周后,两位老同志联手请出了王家的定海神针王老,一起到中医医院探病。

    这几年贾老师给曾经工作和学习过的几所学校,有过大量捐赠。

    他现在所住的附属医院长安楼,就出自他自己的手笔。

    获得捐赠的学校,除了中医药学院、央音以外,王姑娘求学的燕大、妹妹槐花求学的邮电学院都有收获。

    而贾老师本人学习和工作过的燕师大,在一轮又一轮的捐赠项目中,就显得比较尴尬。

    不是没有获得捐款和物资,而是受赠主体不同。

    贾老师所在的历史系和妹妹小当求学的中文系,都收到了包括教学楼和图书、电脑在内的大量馈赠,学校却分毫未得。

    更可气的是,贾老师以个人名义,向教授过他的历史系老师,每人赠送了一辆小轿车,挂上了第五代车牌,归老师个人所有,和学校没有丝毫关系,更是没有学校领导的份。

    当事人贾老师是什么想法不得而知,具体负责这件事,同样是燕师大学生的小当,传闻在私下里说过,当初要调查和严惩贾老师男女问题的家伙不死绝了,老贾家不会有一分钱喂给那帮孙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还得忍!

    大好的局面崩坏到这种境地,一些受到连累的新任学校领导,暗地里会对当初做决定的那几位有怎样的意见,怕是和现在探望贾老师这个小字辈的老同志差不多吧。

    对这个孙女婿,王老爷子这几年见面的次数不多,感情上也比较复杂。

    作为一个家长,他没有为当年不曾阻拦对小贾的调查而后悔,那是因为原则不可废,有问题调查清楚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轻装上阵未尝不是好事。

    他也为小贾所取得的成就而欣慰,那是因为小贾是自家的孩子,孩子的成绩做家长的就该骄傲。

    两者有矛盾有却并不冲突。

    他相信孩子能理解自己。

    但是事情后来的发展,让他这个精通战略战术的老家伙走眼了,人家小两口根本不按常理出牌,选择了离开燕京这块是非之地,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事对别人的影响有多少不好说,在王海东和秦淮茹两口子的心里,无疑是深深的扎了一根刺。

    老人之所以会被劝动,来这里向小贾讨人情,也是无奈之举。

    孙女和孙女婿到他那里的次数少了,人也客气了,相处起来就像个亲戚,而不像祖孙至亲。

    他知道这个人情不好讨,但工作耽搁不得,自己只能来试试。

    几位老人在见到小贾的时候,王雨嫣也在。

    王姑娘和小贾这个孙女婿,对王老表现的都很亲切,对两位老同志,回应也比较积极,仿佛什么恼人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次日,新的一轮洽谈开始,进展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