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祚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分田

    所谓的“士族惊惧”在足够的利益的面前就变得无比苍白可笑了,杨翀跟杜洪谈完第二天,士族的态度就瞬间翻转,不仅不再阻拦配地令的施行,反而还自发开始帮杨翀舆论造势。

    比起配地令分掉的那两个三瓜两枣,士族们可太清楚九品中正的魅力了,这意味着这些被排斥于权力核心以外的关中士族将会有机会再次攫取至高的权力,要知道羯赵就算要用汉人一般也是用关东士族,关中士族已经落寞很长时间了。

    有了权力,还怕没有土地?且让那些臭丘八分些田地,等自己登上权力的高点,有的是办法让这些没见识的下贱坯子们知道什么叫“巧取豪夺”!

    士族的阻力被拔除,配地令主要的拦路虎就不存在了,家中确实还是有反对的声音,但毕竟是家臣,不能明着对抗主家,杨翀对于反对的人或以财帛收买,或是直接强力逼迫,很快便将家中这些反对的声音压制了下去。

    但是一条小小的政令就让杨翀使尽了浑身解数才得以稍微成型,这其中的幸苦艰辛杨翀总算是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而这还只是对各方利益损失不大的政令,若是日后真的要搞出那些损耗士族利益的变法条文,只怕还不知道要掀起何等惊涛骇浪。

    此刻势微,杨翀对于这些士族还得捏着鼻子听之由之,可等日后羽翼丰满杨翀却是绝对要拿他们开刀的,这次风波尤其坚定了杨翀的决心,这些士族从来不是值得倚仗的力量。

    配地令毕竟关系到军队的利益,杨翀不放心让文官假手,便算是杨氏的家臣他都不许他们触碰,而是交给了年岁尚轻的朱肜。

    原因也很简单,朱肜年岁很轻,少年总归是嫉恶如仇的,换句话说年少的人是有一股气概的,这跟那些年过半百的老狐狸们相比完全不一样,这些老狐狸说话夹枪带棒,做事之前总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让他们去做还不知道配地令要惹出多少麻烦来。

    配地令的三个核心,第一便是甄别分配的田产,杨翀的命令下的很清楚,分配田产局限于羯赵宗王、贵族的田产以及战乱期间原主逃散的荒田。

    至于那些因为主家被灭,而暂时处于独立地位的佃户、部曲杨翀给了他们两个选择,第一继续做佃户,等着田地被分给新主人,第二,家中出一人为丁,如此便直接开豁为民,不再沦为部曲佃户。

    第二个核心便是要甄别田产的好坏,田与田之间的肥力、地区都截然不同,田地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实际的收入,对于这个问题,朱肜倒是给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有战功的先分,其余的后分,拿到坏田的允许他们直接卖给杨翀,折现为财物,再拿财物去购置好田,如此至少可以保证基本的公平。

    第三便是派谁去执行,这個时代文盲率高的可怕,你不要指望这些人能搞的清楚田地的大小尺寸,尤其是很多田地都长得奇形怪状,计算起面积来更为困难,这个问题也是无法克服的,所以朱肜最后推行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分田方式,也就是“步分法”。

    所谓步分法就是不去计算田地的实际面积,而是以你的步数为准,按照每家选精壮者走一定的步数,步数围成的周长就是实际分田的面积,当然,这种分法自然是有多寡之别的,朱肜给出的解释是,步子大的人自然力气大,也能耕种更多的田产,而步子小的人,力气小,耕种田地也就小,因此少分也没什么。

    虽然解释有些牵强,但如今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杨翀思衬再三还是认可了朱肜的办法,

    当然,所谓良政从来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再好的政策执行到最后总会出现种种问题,配地令自然也概莫能外,从开始执行便出现过将良善百姓的田地报做“配田”强行分配的,还有乱分配,乱丈量的。

    对于这种情况,饶是不少是在长安之战中流血流汗的部曲士卒,杨翀都没有手软,只在长安便亲自监斩了近四十人,以鲜血昭示了自己的决心,这才让配地令虽然累有波折,但到底没有胎死腹中。

    配地令的效果没有让杨翀失望,第一次配地名额为三千人,基本涵盖了长安之中的元从士卒们,杨翀没有亏待他们,基本是顶格配地,人人分地三十亩,并酌免赋税一年,对于不足的部分甚至杨翀还从杨氏的土地之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出去分配。

    这种损己利人的做法自然招致家臣的不解,杨翀却不以为意,而是正色道:“欲成大事者,何以些许财物田产为念乎?”

    而这三千人被杨翀从军队中分离出来,单独编成一队,作为自己的亲卫使用,至于主将自然是杨集,毕竟这是真正的嫡系,杨翀不敢假手他人。

    第一次分配结束,杨翀又紧锣密鼓的进行了第二轮分配,这次分配的对象则是呼延毒指挥的骑兵千人,这支骑兵人员混杂,既有匈奴人又有汉人、乌桓人甚至还有一些战场上主动倒戈投降的羯人,呼延毒的匈奴人分地自无不妥,毕竟人家战功实打实的,但对于新附的其余胡人,再行分地显然不能让众人信服。

    最后杨翀思衬再三,还是决定先不给降卒分地,虽然这些人战斗力确实很不错,值得他拉拢,但因小失大不是上善只选,取而代之的是赏赐财物、马匹、牛羊,降卒们眼馋匈奴人分得的土地,不过能得到财物已经是意外之喜,于是这些从来都是唯利是图的胡人当即山呼万岁,表示愿意效忠杨翀。

    分地结束后,效果立竿见影,三千配地士卒斗志高昂,整日训练不辍,比起之前可谓天壤之别,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三十亩地,很多人甚至还分配到了佃户奴婢,这让许多一年前还是奴婢部曲的人一跃成为了地主,这种阶级跃迁在这个时代往往是四五代人都不一定做的到的。

    这种极高的奖励措施下,就算是没有分到土地的士卒们都士气高亢,而杨翀也在此时加了一把火,宣布了将要一举光复关中的消息,这就让新附的士卒更加激动起来,光复关中啊!那意味着有更多的土地,他们人人都有机会实现阶级的跨越了!这怎么可能让他们不激动?

    配地令如火如荼的执行时,另一个好消息也传来,邓羌所部已经快要抵达长安,起先杨翀以为邓羌手中最多不过几百人,结果斥候回报足足有骑兵千人,虽然不是人人着甲,但斗志十分高昂,一看便是精锐。

    杨翀闻言大喜过望,这可不是寻常的步兵,而是骑兵啊!这个时代的骑兵称的上战略武器了,杨翀在长安东拼西凑,想尽各种办法也才堪堪拉出了一千骑兵,这还不能保证人人都双马,邓羌这一下又给自己带来一千骑兵过来,如何让杨翀不喜出望外?

    所以,对于邓羌杨翀可谓是以最高的礼数迎接,带着一干长安文武郊迎十里,还带上了最为精锐的部曲作为仪仗,为邓羌准备的金银珠宝更是琳琅满目。

    这样的举动惹得原绍大为不解,连忙出言劝谏道:“主公,邓羌毕竟是武威太守的儿子,这样的人只怕不能大用,何必如此厚礼相馈?”

    这也是很多杨氏家臣不解的地方,按照邓羌的身份,其最有可能结局应该是带着这支兵马前去武威效命其父,这样的人物日后甚至可能会成为敌人,杨翀却如此厚礼相待属实让人费解。

    家臣们当然不知道杨翀的想法,但杨翀自己却是很清楚,邓羌是他为数不多知晓的这个时代的名将,这个人可以说与王猛并称前秦两大柱石一点不为过,甚至可以说在军事方面其造诣甚至是高于王猛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邓羌不仅是一个善谋的智将,还是十分骁勇勇武,素来被称为“万人敌”,这样的人物若是能收入麾下那岂不是如虎添翼?

    至于邓始,杨翀却一点不担心,这个武威太守执政以来无尺寸进取,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的人,便算是亲生父亲估计按照邓羌的性格也不会愿意效力,邓羌需要的是雄才大略的主公,是能够概然削平四海的、混六夷为一体的雄略帝王,在六年后这个帝王是苻坚,而今日,杨翀却要捷足先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