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的骑马与砍杀
繁体版

第七十二章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此消彼长的,袁绍这边气势弱了下去,陈诚那边的气势就强了起来。袁绍不愿意正面硬拼,想要保有半个洛阳,陈诚就带着兵马在长街上列阵挑战。

    因为控制了武库,陈诚与何苗麾下的兵马都是衣甲鲜明,武器锃亮,兼且发过了一轮赏赐,士气也很高昂,在长街上列阵后,袁绍军竟然不敢上前交战,只是凭借着北宫和三公府的外墙防守。

    陈诚让将士们试着发起进攻,然后就吃了一顿箭雨。袁绍军有不少强弓硬弩,目前箭矢还算充足。强行冲上去也不是不行,但袁绍那边毕竟人多,还占据着北宫和三公府,就算能打赢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主要的是陈诚身上的伤还没好,昨个儿砍了半天,身上的创口全都崩裂了。因为流血太多,他明显地感觉到身体出现了虚弱的状况,活动剧烈的时候会出现心悸、气闷和眼前发黑的情况。

    要是继续上阵厮杀,情况会更加恶化,陈诚可不想学李嗣业。

    唐玄宗时期的“神通大将”、“陌刀大将”李嗣业以武勇而闻名,使一柄几十斤重的陌刀,“当其刀者,人马俱碎”。就是这么一个猛将,在营中听到军鼓大作,情绪激动之下,伤口破裂,流血过多而死。

    陈诚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像李嗣业那么倒霉,但还是先将身体养养。

    既然袁绍军不敢交战,那就先夺回北宫,以及半个洛阳再说。南宫和北宫都被放火焚烧过,但是并没有完全损毁。

    陈诚派徐荣领兵三千去收复北宫,自己领大军以为后继。要是再北宫里面打了起来,那就全军压上。不过袁绍军并没有正面开打的意图,而是很干脆地让出了北宫,只是派兵把守住了连接南宫和北宫的三条复道。

    “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里许。”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

    太平时节才会十步设一卫士,现在么,卫士是没有了,南宫和北宫的城墙上各站了数百名士兵,正虎视眈眈地望着对面。

    占领北宫后,徐荣下令让士兵从复道上杀向南宫。甲士们提着盾牌向前,到了复道中央时,已经进入到了大黄弩的射程内。虽然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但甲士们还是举起了盾牌。

    又前进了一段距离,南宫的城墙上弓弩齐发,箭矢和弩矢密密麻麻地落下,钉在了盾牌和甲胄上面。越是向前,落下的箭矢、弩矢就越多,力道也越大,不少人手上的盾牌已经出现了裂缝。

    见到南宫这边防备严密,箭矢如此之密,甲士们犹豫了起来。即便他们顶着箭雨冲了上去,也要面对敌军的围攻,先冲上去的多半是个死。

    历来“先登”都代表着极高的个人勇气和战术价值,同时也伴随着丰厚的奖励和荣誉,但是这些都是有代价的,一百个人里面能有一个活下来就算是不错了。

    就在甲士们犹豫不决时,后方响起了鸣金声,挤在复道上的甲士们松了一口气。能被挑出来当选锋的,勇敢毋庸置疑,可是勇敢并不意味着一心求死。

    陈诚派兵占了北宫,又出兵控制了在北邙山脚下的军营。军营中有不少文职人员,还有管理后勤的,以及一些留守大营的士兵,现在这些人都主动,或者是被主动地加入到了陈诚—何苗的阵营中。

    这一天洛阳没有大的战事,只有一些小的冲突。陈诚忙着接管北宫和邙山脚下的军营,收拢溃散的部队,袁绍、袁术等人则是忙着整顿军队,并派出了几波信使,催促董卓和丁原的兵马赶紧到洛阳来。

    丁原军距离尚远,董卓军已经到了洛阳城外二十里,只要半天的时间就能赶过来。

    然而,派出去的信使如泥牛入海,董卓手握五千精兵,就在洛阳城外,却是按兵不动,对袁隗、袁绍等人的催促置若罔闻。

    眼见得太阳已经西下,探马回报董卓军依旧没有任何的动静,袁绍的怒气再也忍不住了,“董仲颖在干什么?坐拥五千精兵却不奉诏讨贼,他是想要造反吗?”

    若不是为了等董卓军前来,袁绍也不会让陈诚轻易地占了北军大营。现在好了,陈诚与何苗大肆招揽北军将士,兵力进一步膨胀,已经快有两万人了!

    奉车都尉董旻说道:“我愿前往董卓军中,说动其人出兵。”

    董旻字叔颖,是董卓的亲弟弟,吴匡带兵攻打何苗府邸的时候,董旻也跟着出兵了。对于放董旻出城,袁绍心中有不少的疑虑,但都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再将董旻扣在手里也没什么意义,便同意了董旻的请求。

    于是董旻带了十几名亲兵,骑马赶往董卓军营。

    当董旻到来之时,董卓正在跟女婿牛辅,谋士李儒,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商议到底该怎么办。听闻弟弟董旻来了,董卓大笑道:“看来袁本初急了!”

    他站起身来,带着众人到辕门处迎接。之前袁隗、袁绍的使者过来,董卓都是随意打发了。那些使者只会催促他出兵,董卓自然不会给好脸色。现在来的董旻是亲弟弟,董卓对董旻的态度自然是不同。

    董卓上前拉住董旻的手掌,“叔颖,你可算是来了!”

    董旻惊讶地问道:“兄长知道我要来?”

    “文优说袁本初情况不妙,必然会派叔颖前来。”

    李儒字文优,是董卓最为信重的谋士,多年来为董卓出谋划策,所言无有不中。董旻知道李儒的本事,于是说道:“原来如此。”

    董卓拉着董旻往中军大帐处去,一边走一边说道:“叔颖来的正好,快跟我说说洛阳城里到底是什么情况。”

    董卓有能力,有野心,又赶上了这么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可能真的在此坐观成败。他是必然要有所动作的,不是为了袁家,也不是为了天子,而是为了他自己。

    朝堂上的那帮人将天下弄成如今的混乱模样,说明他们干得不行,既然他上门不行,不如让我董仲颖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