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1997:开局截胡甲方乙方
繁体版

第0030章 给华国电影人亿点小小的震撼!

    就在周方宇坐在韩三品的办公室里。

    将晓钢炮和一群老帮菜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时。

    正在阅读7月17日早上各大报纸的读者们,尤其是和影视行业有关、喜欢看明星八卦的读者们。

    却已经炸开了窝。

    …………

    “据悉,昨日北影厂即将投拍的新电影《甲方乙方》剧组,在北电学院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角色试镜。参加此次试镜的演员不但囊括了国内老中青三代知名演员,就连香江知名歌手——王妃也出现在试镜现场……”

    这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内容比较正面。

    “《甲方乙方》一部将电影幕后工作者抬到应有高度的电影。据本报记者了解,这部由北影厂投拍的新电影,是国内首次举办影视幕后岗位试镜的电影,也是国内首部将幕后技术岗位工资提高的每月1万元以上的电影……”

    这是《光明日报》的报道,内容比较专业。

    “无耻!北影厂即将投拍的新电影《甲方乙方》导演、男主角竟然都是一人——23岁的北影厂摄影助理周方宇。据内部人士爆料,北影厂之所以选择如此年轻的导演,是某厂领导独断专行……”

    这是《南方日报》的报道,内容比较…呃…八卦。

    …………

    但除了这些正规的大报纸之外。

    各种中小报刊、尤其是街头小报,对《甲方乙方》的报道,就没有这么收敛了。

    “惊!北影厂新片《甲方乙方》23岁导演,竟是厂长韩三品的私生子……”

    “疯狂!北影厂竟让23岁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新片《甲方乙方》,电影投资人成谜,据说是海外华人富豪……”

    “女星扎堆试镜,23岁年轻导演挑花眼。据悉,北影厂新片《甲方乙方》试镜现场,先后出现王妃、高媛媛、徐晴、蔡明……等一众美女,导演兽性大发,当场……”

    …………

    总之,要是有人相信了这些小报的报道,《甲方乙方》和周方宇那都不是地球人了,应该是火星移民才对。

    当然,这些新闻之所以如此集中,如此扎堆的出现。

    全都是周方宇早就安排好的。

    大型报刊没法用钱解决。

    所以周方宇是靠谢靖、韩三品等人的关系,才获得了一定的版面来报道《甲方乙方》的信息。

    至于中小报刊,全都是他拿钱砸来的报道。

    二十三万人民币。

    他就拿下了全国四大一线城市42份中小报纸17日当天的头版头条。

    是不是非常划算!

    甚至这些报纸上报道《甲方乙方》的标题,都是周方宇专门提供的。

    不然这个时代的人,哪会这种震惊体玩法!

    至于这些新闻报道的效果。

    只能说,不但让这个年代的“土鳖”电影人们,见识到了宣传营销手段的威力。

    就连周方宇这个“始作俑者”,也被随后发生的事情,震惊到外焦里嫩。

    因为这场由他亲自策划的宣传攻势。

    最终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计。

    因为他这个年仅23岁的导演被很多报纸批评为靠关系上位,因为华国第一次出现幕后岗位试镜,因为华国第一次有剧组给技术人员开出如此恐怖的工资,因为王妃这个港台天后的出现……

    这次新闻炒作开始向着非常诡异地方向狂奔。

    7月18日早上。

    全国各大报刊上,开始大规模刊登文化界名人对“《甲方乙方》现象”的评论文章。

    没错,这部电影竟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有的人对这部电影十分抵制,认为是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挑战规则的反叛代表,影响了华国文化娱乐行业的平稳发展。

    有的人认为这部电影开了个好头,是对年轻人的认可,是对技术人才的认可,是对港台等发达地区娱乐产业发展经验的学习和模仿。

    有的人却借着这部电影,开始号召国人要学会反思,要从《甲方乙方》现象里,看到华国人的劣根性……

    …………

    “哈哈哈哈……反思?反思个锤子啊。这些公知牧羊犬的揍性,真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一点新意都没有!”

    合上工作人员刚买回来的报纸,早上才和黄垒一起勘定完《甲方乙方》拍摄场地的周方宇,哈哈大笑道。

    他身边的黄垒却有些忧心忡忡的。

    他翻着手里的《华国文艺报》,念了一段评论:

    “这部电影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文化余毒,要把这种靠‘拉关系、走后门’上位的人彻底清除出文化建设的队伍……”

    “你听听,这话说的多狠啊!你怎么一点都不担心啊?!”

    周方宇笑着抽走他手里的报纸,说道:

    “我有什么可担心的,让他们骂吧,越骂《甲方乙方》就越火。越骂到时候电影的票房就越高!”

    黄垒还是有些担心,问道:

    “虽然《甲方乙方》的名气确实因为这些人的骂战,变得家喻户晓了。但这种名气不是什么好名气,反而是负面名气。这样真的能吸引观众花钱买票来看这部电影吗?”

    周方宇说道:

    “如果光是负面名气,当然没人愿意来看。但如果这个名气一会儿正面,一会儿负面呢?”

    黄垒吃惊道:

    “啊?!这玩意还能变来变去的。”

    周方宇神秘笑道:

    “那当然了,你等着看明天早上的报纸吧。”

    果然,第二天一早。

    昨天报纸上还有无数名人对《甲方乙方》“千夫所指”,今天早上就全都变成了对部电影中肯的评价。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谢靖导演公开为《甲方乙方》发声了。

    他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对自己监制电影《甲方乙方》二三看法”的署名文章,

    文章里,老导演就是将他第一次看见《甲方乙方》剧本和分镜头脚本的感受,第一次和周方宇讨论这部电影拍摄方案的感受,以及他亲自参加《甲方乙方》试镜幕后技术人员的感受,全都在文章里老老实实地写了出来。

    没有任何文过饰非的内容,也没有任何为《甲方乙方》辩解的语句。

    但就是这篇文章的出现,让整个文化界为之一惊。

    首先就是谢靖导演的身份。

    作为华国导演的扛鼎人物,在电影导演这个专业里,谢靖的评价就是最权威也最可信的。

    他对周方宇的评价很简单,就是一个合格的年轻导演。

    但这种话从他口中说出,放在一个23岁的导演身上,那已经是极高的评价。

    其次,谢靖导演文章里的周方宇。

    不是人们此前看到的那些新闻报道里,报道的那个靠关系上位、一心走后门的小人形象。

    反而是一个才华横溢、思维周密、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分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形象。

    自己写的剧本,自己画的分镜头,自己磨炼出了优秀的演技,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拍摄方案,就连投资都是自己拉来了。

    可以说,从谢靖的文章内容来看。

    《甲方乙方》这部电影名义上是北影厂拍摄的。

    但其实从前到后,每个环节都是周方宇一步步走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由他来担任电影的导演和男主角,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如果不让他来,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吧!

    就这样。

    谢靖的文章刊登后,不但在华国文化娱乐圈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将曾经质疑过《甲方乙方》和周方宇的人,全都给炸沉默了。

    而且,还激发了全国各地普通人,对这部电影和周方宇的好奇和兴趣。

    一时间,各地读者的来信,如同雪花一般向北影厂涌来。

    不到三天时间。

    北影厂传达室就收到了整整两麻袋,寄给周方宇的信笺。

    周方宇一个2023年来的家伙,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信。

    徐晴陪着他从北传达室里,取出这两大麻袋信笺的时候。

    他都傻眼了,这么多信别说一一回信了,就是全都拆开看一眼,估计也要花五六天时间。

    最终,这些信笺只能存放在徐晴洋房的阁楼上。

    等到未来周方宇彻底闲下来了,再一件件拆开看吧。

    总之,在7月下旬的这四五时间里。

    《甲方乙方》和周方宇这两个词语,伴随着一场新闻炒作、一场公知们的集体“反思”、以及一场谢靖引发的“正本清源”,传遍了全国各地,成为无数国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在这个华国电影“万马齐喑”的年代。

    突然有一部能够引起如此大轰动,引发如此大规模讨论,获得如此高热度和知名度的国产电影——横空出世!

    在此时华国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看来,简直就如同火星撞地球、关公大战外星人一般不可思议。

    韩三品、周煜元等老电影人。

    即便亲眼看到周方宇是如何“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场波及全国的舆论宣传。

    却依然感觉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一直跟在周方宇身边的黄垒。

    最近看多了周方宇的骚操作,感觉自己脑袋发痒,有种要长出新大脑的感觉。

    至于华国影视圈其他制片厂或公司。

    因为只能远远旁观,并不清楚事情的内幕。

    只能疯狂打听《甲方乙方》的宣传工作是谁负责,为什么这么牛逼,能不能从北影厂挖过来。

    总之,因为《甲方乙方》的这波宣传。

    华国电影市场原本一潭死水的状况,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甚至连正在上映的国产电影,每日票房收入都高了10%。

    由此可见,这次《甲方乙方》的轰动效应,给如今的华国影视行业带来了多么强烈的震撼和影响。

    但就在所有人都无比羡慕《甲方乙方》如今的恐怖名气和影响力时。

    周方宇本人对这次宣传的效果,却依旧不太满意。

    根据他的观察,这场舆论风波虽然波及全国。

    但主要还是在北方地区更加火热。

    上沪、羊城、深城的新闻媒体对《甲方乙方》引发的轰动,虽然也报道过不少次。

    但并没有引发当地人的热烈讨论,更达不到让当地人对《甲方乙方》“家喻户晓”的程度。

    就在周方宇为如何提升电影在南方市场知名度而苦恼时。

    一个让他等待了很久的电话。

    给他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绝佳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