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之帝国中兴
繁体版

第四十一章 恨不能以身相替也!

    刘宏承诺的忠烈祠和县志,羽林劲卒的反应,还有围观百姓的反应,就如同一柄又一柄的重锤,连续不断的砸在窦武和胡广等文武百官的胸口。

    所有人的心中都冒出来四个字。

    完犊子了。

    这回是彻彻底底的完犊子了。

    任谁也没有想到,天子在继三道登基诏书之后,居然会搞出来忠烈祠和县志这么两个骚操作。

    哪怕是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在大将军梁冀时期依旧能够明哲保身,甚至能从梁冀手下保住陈蕃的胡广,都被刘宏的骚操作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首先就是忠烈祠。

    虽说不知道营建忠烈祠所需要的钱财从哪里来,后续营建完成后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光凭“有汉一日,忠烈祠香火不断”的承诺,就可以让那些羽林劲卒们为之拼命。

    还有更加要命的县志。

    是的,跟忠烈祠比起来,显然还是县志更加有吸引力。

    说白了,忠烈祠再好,也不过是针对于为大汉朝征战的将士们。

    而县志,这个玩意儿的吸引力却能囊括整个大汉朝除了平民百姓之外的所有人。

    无论是朝堂百官还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又或者是清流名士,谁都没办法拒绝县志留名的诱惑——正如某个极其热心的,不断为百姓科普的“清流名士”所言,能在县志上留名,其本质就和青史留名差不多!

    尤其是对于大汉朝的那些个“清流名士”们而言,就更是如此。

    因为清流名士们之所以成为清流名士,对应的就是已经掌握住权力的那些个“浊流”,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各个常侍、依附于常侍的文武百官以及大量不愿意亲近河东集团的文武百官。

    “浊流”们掌握着权力但是名声臭不可闻,而“清流”们掌握着舆论,名声虽好却没有实权。

    清流固然能搞臭浊流的名声,可是浊流们手中的权力,却又能把清流们排除在主流之外。

    两相对比之下,清流名士们又怎么会心甘?

    现在有了县志这个东西,清流们所掌握的话语权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浊流想要在县志里留下个好名声,是不是就得求到清流们的头上?

    至于说编撰县志这种事情会不会落在浊流的手上……

    清流名士们表示,这种事情就得俺们这些正人君子来干,让那些浊流负责编撰县志会有辱县志的公平以及公正。

    反正无论如何,编撰县志的工作必须得从浊流的手里抢过来。

    也就是说,通过忠烈祠和县志,刘宏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天子,已经伸手握住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军权,顺便还大大的收买了清流名士们的人心。

    但是!

    跟忠烈祠和县志比起来,刘宏所提出的最后一条,也就是“待天下各处郡学、县学、社学修建完毕,荫其子进学读书”这一条,才是真正令人心惊的杀招!

    这个杀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跟之前的三道登基诏书当中的《广建社学诏》交相呼应。

    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之前的《广建社学诏》就是在挖家学为官者的根。

    为了应对《广建社学诏》,胡广和窦武早就已经默契的决定要“先择一地试行”。

    表面上来看,“先择一地试行”的玩法是为了稳妥起见,同时也是为了缓解大汉国库的压力。

    实际上,“先择一地试行”的玩法就是为了拖延时间,起码也要给“家学为官者”们留出一定的应对时间。

    现在可倒好,随着“荫其子进学读书”这个条律的出现,原本为了拖延时间而搞出来的“先择一地试行”,最终也只能变成真正的为了稳妥起见而试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全面铺开,根本就不会给“家学为官者”们留出多少时间。

    因为谁在这个事情上拖延,就是跟那些个杀人不眨眼的羽林劲卒们过不去!

    胡广越想越是心惊,不自觉的就将目光投向窦武。

    窦武的身子在微微发颤。

    只是跟胡广这种老狐狸比起来,多少还有点儿“梦想”的窦武就略显单纯了些。

    窦武没想到“荫其子读书”和《广建社学诏》之间的关系,只想到了忠烈祠和县志。

    有那么一刹那的功夫,窦武甚至恨不得自己替段颎出征!

    胡广悄然靠向窦武,低声道:“大将军以为如何?”

    窦武握紧拳头,低声道:“恨不能替段纪明征羌也!”

    胡广心头一颤,低声道:“大将军冷静!难道大将军就不想想,无论是营建忠烈祠还是编撰县志,又或者是广建社学,都需要大把的钱财?如今国库空虚,如何支撑得起这般花销?”

    被胡广这么一说,窦武顿时也冷静了下来。

    诚如胡广所言,现在大汉朝的国库其实空虚的紧,虽说还不至于空虚到饿死老鼠的程度,但是想要同时支撑营建忠烈祠和编撰县志、广建社学,却也不异于痴人说梦。

    想到此处,窦武也不自觉的皱起眉头,低声道:“这倒也是个麻烦事儿,奈何天子已经说了出来,这……”

    如果刘宏是在朝堂上说出这些倒还好,偏偏刘宏是在拜将台上,当着羽林劲卒和雒阳百姓公然说出来的,这就让事情变得麻烦起来。

    即便不考虑什么“口含天宪”、“金口玉言”,不考虑让刘宏收回这几道命令是否会影响到刘宏这个皇帝的权威性,窦武和胡广等人也必须考虑到羽林劲卒们的反应。

    还是那句话,谁敢影响到那些个杀胚们的权益,谁就是他们的生死大敌!

    在公羊儒的浸染下,大汉朝的那些个杀胚们才不在乎你是大将军还是司徒,一旦把你当做仇人,那些杀胚们可是真敢不死不休的!

    正当胡广和窦武暗自头疼时,拜将台上的刘宏已经微微环视一圈,将胡广和窦武、陈蕃等人的神情以及羽林劲卒和百姓们的反应都尽收眼底。

    只是刘宏并没有理会胡广和窦武等文武百官,反而伸手从腰间摘下佩剑,递向了段颎。

    “段公,替朕也杀几个羌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