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仙斗法兴秦传说
繁体版

第003回 老都尉燕州尽忠 小英雄大堂演武

    孙操与王翦激战良久,已过百合之数,只觉体力不支,筋疲力尽。毕竟年近八旬,前日又因痛失爱子,过度悲伤,损了元气。如今与王翦再战,手中枪刀的速度已然大不如前。

    王翦察觉孙操威风已减,遂故意放慢一枪的攻势。孙操趁机一枪猛刺,王翦攒足力气,用丈八蛇矛一格,孙操抓住枪杆,左手一松。王翦顺势一按蛇矛,直刺孙操前心。孙操躲避不及,惊呼一声。王翦枪尖一挑,孙操便落马身亡,尸身飞出十步之外。

    孙操的家将见主人落马,纷纷策马冲上前来,夺回尸首,飞速退回燕州城。他们也不敢再守城池,连夜备了棺材,将孙操父子的尸首收敛,随后弃城而去,连夜奔回易州。

    王翦这边,得胜之后,鸣鼓回营报功。章邯元帅将他的功绩记录在功劳簿上。

    次日清晨,章邯率领大军出营,准备攻城。却见燕州城门大开,军民百姓头顶香炉,出城迎接。他们跪倒在章邯马前,恭敬地说:“我等燕州军民,真心归降,望元帅大人大量,饶我等性命。”

    章邯道:“你等真心归顺,顺应天命,本帅岂会滥杀无辜。你们都起来吧,站到一旁。”

    随后,他命令王翦带领一百名士兵进城搜查,确认没有伏兵后,大军才进城。章邯又命人去请秦始皇进城,并与众将一同出城迎接。秦始皇进入燕州城后,心中大喜,犒赏三军,然后命偏将镇守燕州,自己则率领大军,次日向易州进发。

    在离燕州城数百里之遥的地方,有一座名为保易关的关隘,由燕国丞相屈班的弟弟屈兴把守。此人足智多谋。当他得知瑞陵君的家将过关,并听说孙操父子阵亡、燕州失守的消息后,心中明白,连孙操父子这样的猛将都守不住燕州,何况他这座小小的孤城。于是心生一计,急忙命令家将通告全城百姓,速速收拾财物,连夜押运出城,前往易州居住。他又命令军士在城附近堆下易燃之物,并安排数十名士兵在城内藏匿,待城外火起,便四处放火,呐喊助威。然后,他带领精兵出城埋伏。同时,在空城的城墙上插满旌旗,以制造疑兵之计。

    却说秦兵在燕州休憩了一日,便如洪流般浩浩荡荡,直扑保易关。在离城一里之遥,王翦父子便迫不及待地向章邯请战。然而,他们叫喊了半天,城上却无一人回应。无奈,只得回营向章邯汇报。

    章邯与金子陵一同出营,观望了半日,又登上高处眺望城内。金子陵对章邯道:“此城已成空城,殿西侯可命人搭起云梯,攀入城内探查动静。”

    王翦随即下令,五百秦兵越过吊桥,在城边竖起云梯。士兵们手提挡箭牌,一个个奋勇攀爬。登上城头时,他们仍担心有伏兵,于是呐喊一声,四处奔杀。但只见满城上空插满了旌旗,却并无一人一骑。于是,他们纷纷下城,四面搜寻,仍不见半个燕兵踪影。于是,他们大开城门,出来迎接秦兵。

    金子陵等人传令秦兵,不得擅自进城,只与章邯、王翦等几员偏将进城查看。

    金子陵道:“燕将必有诡计,殿西侯可领一千精兵在此扎营,纵有燕兵到来,也勿轻举妄动,只需守住要道,贫道自有计策。”

    他又命赵高领兵五百,埋伏在城上,每杆旗下设一秦国灯笼。若有燕兵进城放火,便可用擂木打下,且不得出城追赶。

    金子陵又对章邯道:“元帅,贫道料想燕将必在城外左右埋伏,欲派人搜寻,恐遭其小挫。不如将计就计,静观其变,待其自露破绽。”说罢,便传令至后军,请武安君带兵一千,前往燕州小路埋伏。

    待燕将人马到时,务必生擒,不得放过一人。若有违令者,军法处置。他又令二十员偏将脱甲枕戈而睡,违令者斩。再派数十员大将,在御驾前防巡,以防不测。随后,命三军将营盘团团围住三面城池,长川坐守。

    传令已毕,金子陵与章邯等人进营,秉烛侍立。这边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屈兴等人,至三更时分,便带领人马返回保易关。远远望见秦兵营盘围住城池,便登高一望,见城上无数灯笼高挂。

    屈兴自料秦国已有准备,难以得手。他心中暗想:“今何不领兵复夺燕州,截住秦兵去路,使其粮道不通。前有燕兵把守,后有我军截断,秦兵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难道还能飞天不成?”主意已定,屈兴便放弃放火之计,暗暗向小路进发,望燕州而去。

    行不到二里之遥,只听得一声炮响,闪出一支秦兵,灯笼火把照得如同白昼。

    一员大将当先,大喝道:“燕贼你往哪里走,你家武安君在此,已等候多时了。”

    屈兴听得是白起之名,心中一紧,不敢交锋,勒马便走。白起紧追不舍,屈兴无奈,只得回马来战白起。然而,不过几回合,便被白起挑于马下。

    三股气在千条计,一旦无常万事休。

    白起利剑一挥,屈兴的头颅滚落在地,燕兵见状,纷纷卸甲投降。

    白起提起屈兴的首级,如获至宝般返回秦营报功。而那些在城内埋伏的燕兵,因城外久久没有动静,试图越城逃跑,却不料被赵高一网打尽。

    次日清晨,金子陵得知消息后,便下令让始皇进城,此事暂且不提。

    再说燕昭王,那一日正端坐于朝堂之上,五城兵马使前来奏报:“瑞陵君父子三人在燕州城英勇捐躯,其棺木现停放于易州城外,请大王定夺。”

    昭王闻听此报,犹如高楼失足,洋海翻舟,长叹一声,倒在龙椅之上。左右侍监慌忙上前搀扶,过了许久,昭王才苏醒过来,痛哭道:“瑞陵君忠心耿耿,为国捐躯,如今却命丧秦人之手,我之江山眼见不保啊!”言罢,又是一阵痛哭,众官也无不垂泪。

    昭王随即传旨,准许都尉棺木进城,并派御林军前往孙府报信。传旨完毕,昭王精神恍惚,退朝养息不提。

    而燕丹公主,那日起得甚早,独坐于后宫之内,只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心中暗自思忖:“今日为何如此不安,莫非有凶事发生?”

    正低头沉思间,忽见门上家将慌慌张张地跪禀道:“公主不好了,都尉、大老爷与二老爷在燕州城遭秦将王翦毒手,如今棺木已进城,公主速去迎丧。”

    燕丹公主闻听此言,只悲呼一声,便觉咽喉哽咽,一口气提不上来,朝后一仰,连交椅也倒在尘埃之中。侍女们慌忙上前搀扶,齐声呼唤公主苏醒。

    此时,高、李二位夫人已在房中闻得噩耗,哭得声泪俱下。出到大堂,见燕丹公主已然昏迷不醒,更是心如刀绞。忙命人取来姜汤灌下,过了半晌,公主才哭出声来:“不听妾言,年老之人,何必逞什么威风,什么勇猛!如今命丧军前,叫我如何不恨!”

    抬头见高、李二位夫人哭得泪人一般,心中更觉悲痛:“我家遭此大难,我年近八旬,如风前之烛,不能得亲子养老送终,这老命又有何用!”说着便起身欲向砌阶石上撞去。

    高、李二位夫人与侍女们忙上前拦住,哭道:“公主若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如何是好?且大事在前,棺木尚未入土,还请公主暂止悲伤,商议大事为要。”说罢,又是一阵痛哭,跪倒在地。

    燕丹公主见状,只得扶起二位夫人,吩咐众人起身。随后,她带领全家披麻戴孝,与众家将及媳妇们一同出城迎接棺木入城。棺木抬到都尉府中堂,按品字形排开。纵是铁石心肠之人,见了此情此景也不禁流泪。

    老公主与高、李二位媳妇及侍女们齐声举哀,府中哭声震天动地。暂且按下此事不提。

    燕昭王拖着病体回到宫中休养,突然,一名宫官匆匆前来奏报:“陛下,满朝文武大臣不知为何,纷纷鸣钟催促您上朝。”

    燕昭王心中一惊,忙扶着病体走出寝宫。他见文武百官两侧站立,神色各异,不禁疑惑重重,开口问道:“众卿家,究竟有何急事,需要鸣钟催促朕上朝?”

    这时,一名黄门官跪在地上,声音颤抖地奏报:“陛下,五城兵马使差人来报,秦军已渡过易水,逼近我燕国边境,故此惊动陛下,请陛下定夺。”

    燕昭王闻听此言,心中大震,惊道:“秦军怎会来得如此之快?不过三日,便破了三关。如今既已渡过易水,哪位卿家愿带兵前去抵挡?”

    然而,他连问数声,朝中大臣们却无人应答,如同鲤鱼钩腮,箭穿雁眼,一片死寂。

    燕昭王见状,心中大怒,喝道:“朝廷设官,原为保国。如今秦兵临境,尔等竟无一人肯带兵抵挡,可见得要你们何用!”

    这时,丞相屈产出列奏道:“陛下息怒,朝中诸臣并非不想尽忠报国,只是秦将勇猛,非我等所能匹敌。若贸然出战,只怕一死不足塞责,更恐丧师辱国,罪责更重。”

    燕昭王叹道:“依丞相之言,则我燕国朝中无将,该当如何?侍官,快取文房四宝来,朕要写降表,向秦军投降,以免尔等枉死,百姓涂炭。”

    屈产闻言,忙叩头泣道:“陛下不必如此绝望,臣夜观天象,见秦国虽兴,但我燕国亦非无救。不出一月,必有高人相助。”

    燕昭王心中稍安,问道:“丞相此言当真?若真有高人相救,则实乃我燕国之幸。如今丞相可保举何人出城迎敌?”

    屈产又叩头奏道:“若要出城与秦军对敌,实需谨慎。依臣之见,臣愿亲自上皇城防守秦兵。若有疏漏,臣愿全家担罪。”

    燕昭王依奏,封屈产为五城兵马大元帅,带兵上易州防守。

    而在都尉府中,家将已将秦军渡易水的消息报与燕丹公主知道。此时,公主正与高、李二位媳妇在大厅之上设灵堂,祭奠都尉及其子侄三人。三人之死,犹如钢刀刺腹,令公主痛不欲生。

    听闻家将之言,公主搓手无策,连声叹气道:“这也是国运如此,燕国难保了。”

    就在这时,从内堂走出一个小英雄来,正是孙武子四代之孙、孙龙之子孙燕。他年方二九,面如敷粉,唇似朱砂,龙眉凤目,二手过膝,行动间自有风云之势,坐立时宛如泰山之倚。年纪虽小,却已两臂有千斤之力,乃是上方金童星转世,日后有五九之尊的贵相。

    他因祖父死于秦将之手,正无计报仇,忽闻家将报说秦兵已渡易水,忙上大厅欲面奏燕昭王,出师讨战。

    燕丹公主一见孙燕,不觉两泪交流道:“孙儿不在后堂,出来有何事情?”

    孙燕道:“孙儿正无计报复祖、父之仇,今闻得家将来报,秦兵已渡易水,故此来求祖母、母亲带孙儿上朝面奏,自愿带兵杀贼,以报不共戴天之仇。”

    公主闻言,大喝道:“小子无知,你睡觉不知颠倒。你岂不知,你祖父、父亲、叔父经过多少大战,且命丧于秦将王翦之手。你小小年纪,怎能出阵当先?岂不是白送了性命?还不快给我下去!”

    孙燕闻言,忙跪下道:“祖母息怒,孙儿年纪虽幼,但武艺已是精通。今日孙儿不出去报仇,还有何人能为家族雪恨?”

    公主道:“你与谁学的武艺?岂能上阵冲锋?”

    孙燕道:“祖母不信,待孙儿试演一番给您看。”

    说罢,取了长枪,在天阶上施展起来,左五右六,枪法娴熟,威风凛凛。

    先前还能看见人影攒动,转眼间便只见一片枪影如山,如何见得这枪法之精妙?有诗为证:

    片片枪花舞不息,寒光闪烁令人愁。

    文武双全藏不住,赢得功名万户侯。

    孙燕施展这一阵枪法,满厅之中寒光四射,令人眼花缭乱。

    燕丹公主与高、李二位夫人看在眼里,心中暗自欢喜,纷纷赞叹:“果真是将门虎子,不负所望。”

    孙燕突然收枪,走上厅来,面色如常,气息平稳,问道:“祖母、母亲、婶婶,我这枪法,能否与王翦一战?”

    公主闻言,大喝一声:“你这小冤家,难道不知孙家如今只剩你一人?外祖昭王无后,两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你若有个闪失,如何是好!”

    话音未落,后面又走出一个女娃儿,全身挂孝,正是赛花小姐,李夫人所生,孙虎之女。

    她是天上月孛星下凡,师从黎山老母,夜梦中常得师父传授武艺。如今虽年仅十四,但刀马纯熟,兵法精通。见燕丹公主不准孙燕出阵,便站出来说道:“父仇不共戴天,哥哥今日若不能临阵杀敌,祖母、母亲还需另想办法为祖父报仇。况且哥哥武艺高强,岂有不让他出阵之理?”

    燕丹公主皱眉道:“你一个深闺弱女,懂得什么。那秦将王翦乃是海外拗离国云光洞海潮圣人的弟子,法术高强,又有宝剑利器,枪马出众。你祖父、伯父、父亲都命丧他手,我岂敢让你哥哥去冒险。”

    孙燕闻言,挺身而起,坚定地说:“秦将王翦杀我祖、父、叔父,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我若不出战,枉为人子。”

    赛花小姐也道:“哥哥言之有理,若哥哥出城报仇,小妹虽不才,也愿一同前往。”

    燕丹公主急得直跳脚:“一个还不够,又来一个。你这小丫头,怎么也想着出阵?”

    赛花小姐反驳道:“祖母此言差矣,自古女子立功者也不在少数。就如齐国的钟无艳,岂不是女子中的豪杰?孙女虽不才,但也是黎山圣母的弟子,刀马纯熟,岂会惧怕秦将。”

    燕丹公主与李夫人闻言,心中虽喜,却仍有些不信。赛花小姐便命丫环去香房取出两口绣鸾刀来,接在手中,轻移莲步,来到天阶之上,施展了一路美人舞刀,更是惊艳四座:

    柳腰轻摆无力,刀光随影舞动。

    玉腕柔似柳条,衣袂飘然如鼓。

    金莲含笑轻转,刀光团团围绕。

    动人之处更多,娇嗔笑语无声。

    小姐舞完一路花刀,回到厅中,对燕丹公主与高、李二位夫人道:“祖母、伯母、母亲,赛花这刀法,可还使得?”

    众人看得如痴如醉,老公主见状,叹道:“赛花与孙燕的刀枪虽精,但年纪尚轻,我心中始终难以放心。”

    小姐笑道:“祖母,你总说这个也小,那个也轻。孙女听爹爹说过,祖母当年十九岁便上阵冲锋。孙女如今虽比祖母那时少了几岁,但也非等闲之辈。”

    孙燕闻言,大叫道:“祖母当年身为女子,尚能出征,何况孙儿如今已十八,岂会惧怕。祖母若不许孙儿出阵,孙儿有何面目立于世间,不如一死了之。”说罢,举步欲往石阶上撞去。

    高夫人忙喝道:“孙燕,不可如此冲动!”

    孙燕听得母亲一声吆喝,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得收敛起撒泼的性子。高夫人转身对燕丹公主道:“婆婆,孙家历代受国家厚恩,如今看孙燕这孩子武艺不俗,或许可以一试。让他出阵,也好让各国见识到孙家门下,即便是幼童女子,也都有着对国家的忠诚之心。”

    公主闻言,虽有些无奈,却也只得点头:“你说得也有道理。”随即下令擂响聚将鼓,召集家将们前来,准备挑选人手,随孙燕一同出阵。

    只见孙燕身边的小家将班豹,此刻挺身而出,跪在公主面前道:“老贵人,今日小主人出征,小人愿作先锋,与他一同上阵杀敌。”

    燕丹公主一听,顿时大怒:“你这讨打的奴才,也想着去出阵了?看你这副样子,跟着别人胡闹什么。我不准你去,快给我下去!”

    班豹被公主一顿训斥,只得悻悻地站起来,却偷偷溜到孙燕背后,拉了拉他的衣服。孙燕回头一看,班豹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孙燕顿时会意,点了点头。班豹见状,满心欢喜地走了开去。

    此时,府中家将们听到聚战鼓响,纷纷披上战甲,齐聚大厅听候点将。

    燕丹公主环视四周,只见这些家将们一个个雄风赳赳,勇气昂昂,心中不禁大喜:“你们听着,今日我们孙家都尉爷与大老爷、二老爷都在燕州丧命,我已上殿面圣,决定让小主孙燕带兵出城,抵挡秦兵。你们世受我孙家之恩,此时必须尽忠竭力,日后必有重赏。”

    众家将齐声应诺:“我等受主人恩养,情愿保小主出城杀贼。”

    然而,出阵之后的胜负如何,却仍是未知数。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