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良集
繁体版

惊蛰为啥吃梨?

    惊蛰之日,春雷隐隐,万物复苏。古语有云:“蛰虫咸动,开户始出。”此乃惊蛰之节气,藏伏之虫,闻雷而惊,破土而出,寓意春耕之始,田地需勤于耕耘,虫害亦需及时防治。是以陕西之民炒豆食之以寓意炒虫,闽南之地煮毛芋子以象征吃虫,皆为了祈求丰收,虫害不侵。

    “蛰”,藏伏之意,昆虫入土冬眠;“惊”,苏醒之状,春雷唤醒冬眠之虫。古人称之为“春雷惊百虫”,言惊蛰之时,雷声隆隆,地下之虫皆被惊醒,纷纷破土而出。是以古时习俗,人们用清香、艾草熏家之四角,意在驱除蛇虫蚊鼠,避免虫害侵扰。

    又云惊蛰三候,鹰化为鸠。何解?原来鸠与小型之鹰,外形颇为相似,古人遂误以为春时所见之杜鹃、斑鸠,乃由秋日之老鹰变化而来。此虽为误解,却富有诗意,仿佛鹰在春雷之唤醒下,脱去了凶猛的外衣,化作了温婉的鸠鸟,与万物一同迎接新生的春天。在饮食方面,惊蛰时节,气候渐暖,空气干燥,梨有润肺止咳之功效,故民间有吃梨之习俗,寓意与害虫别离,祈求一年平安无虞。此外,尚有蒙鼓皮、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皆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丰收在望。

    惊蛰之日,不仅是春耕的开始,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之体现。我们要顺应天时,勤勉耕耘,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