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布衣逆天记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 龙湾的阴谋

    康茂才是朱元璋攻打应天时的投诚者,这人之前做过都水营田使,相当于农业厅长兼水利厅长的职务。此人比较鸡贼,在元朝政府当差的时候就和各路起义军有联系,正应了水浒里雷横与宋江的对话“如今,正不压邪,官府衙门做公的,也不乏吃里扒外、脚踩两只船的人……如今这世道,谁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啊!”

    用商场里的行话就是:康茂才是个俩头都吃的中间商。

    朱元璋秘密安排康茂才送信给陈友谅,说自己愿意做汉军的内应,待陈友谅的舰队抵达江东桥的时候,只要喊出接头的暗号“老康”,木桥就会打开,船队就能顺利抵达应天城下。

    被常遇春挑衅的陈友谅先是顺利的攻下太平,接着杀了徐寿辉做了皇帝,这时老朋友老康又来信愿意里应外合,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顺理成章,完全没有理由怀疑。

    此时陈友谅的内心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就是百年难遇的天选之人,等顺利攻下应天,自己的宏图伟业就可以实现了,张士诚和那个千疮百孔的元朝政府根本不是我的菜。

    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夏天,陈友谅率领大大小小500多艘战船向应天进发,那画面大家可以比照《特洛伊》里希腊战船在爱琴海上的经典画面。

    舰队很顺利的抵达了江东桥下,陈友谅还没来得及平复喜悦的心情就急忙朝桥上悄声喊道“老康l老康!老康!”连喊三声都无人应答。

    其他人见状以为是陈大帅的声音太小,桥上的人没听见。随即大家一齐大喊“老康……老康……老康……”众人嗓子都喊哑了还是没人回应。陈友谅在一看,康茂才信中所说的木桥变成石桥,石桥上石头还依稀可见新凿出来痕迹,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中计!”

    桥是过不去了,绕路走吧!俗话说:船大调头难!何况是几百艘大船。

    就在这时,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传来消息,不远处的龙湾是块开阔地,陈友仁已经带着一万多人在那儿登录了。

    陈友谅虽已发觉中计,但并未见敌军有何动向,此时的他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朱元璋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但此处不宜久留,既然老弟都登陆了,不妨就率领大军就在龙湾修整一下吧,也顺便好好考虑一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龙湾的附近有一座山名曰“石灰山”,一片开阔地,背后是秦淮河,前面是座大山,如果埋一支伏兵在山后,岂不是……

    陈友谅想到的,朱元璋早就想到了,就像曹操败走华容道一样,每一次出来装逼都帅不过三秒。

    可以切都晚了。

    朱元璋埋伏的不止一支伏兵,而是五支。他们分别是由徐达、常遇春、杨靖和赵德胜率领的,朱元璋则自己率领一支伏兵在北面的狮子山上。

    口袋阵已经布好,就等着猎物往里钻了!

    陈友谅的部队在登陆的过程中很顺利,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此刻,有种很诡异的安静萦绕在龙湾的上空,是种死亡来临前的安静!

    汉军不知道此时山后正有几万双恶狠狠的眼睛盯着自己。那眼神就像饿坏了野狼看见一群待宰的羔羊。

    狮子山上的朱元璋先是叫人挥动了红旗,五路大军严阵以待,拉弓搭箭;接着狮子山上的黄旗挥动,五路大军的呐喊声和擂鼓声瞬间响彻天地,天空中下起了箭雨,接着礌石滚木从山上砸来,山下的哀嚎声和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随即漫山遍野的各路大军持戈提刀冲下山来,犹如砍瓜切菜一般,此时的汉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挨着江边的汉军上船准备逃跑,这时正好遇见退潮,船都搁浅了,落水者身亡者不计其数。

    这种紧急关头,会来事儿的一定要先把大哥找到,平时见大哥的机会比较稀罕,此时正是表现的最佳时机,几个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护送大哥逃脱,陈友谅就这样冲冲忙忙地来了个应天应天一日游,随后灰溜溜的的又回到了九江。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朱元璋此次获胜共歼敌两万,俘获七千多人,陈友谅辛辛苦苦打造的战船全被被朱元璋缴获,这也为下一步的大决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陈友谅的心情用脚指头都能猜得出来,除了痛就只剩下恨了。

    但当初一起约定夹击朱元璋的张士诚,并没有加入战斗,战斗当天,只派了一小支队伍过来观战,实践学习完成就打道回府了。

    张士诚也不傻,只是格局不大。

    朱元璋顺带收复了太平,又举兵攻下安庆、信州和袁州,也就是顺着长江从江苏一路追到江西境内。

    陈友谅是个疑心很重的人。这种人在上班族里做个小领导的人尤为凸显。他们不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总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使,见人就整,不整别人他就浑身难受。

    朱元璋看准了陈友谅的这个性格特点,确切的说应该是“弱点”,而且相当致命。于是使了一招反间计,让人在九江的大街小巷散布谣言“是赵普胜当了汉奸!”把龙湾之败的原因嫁祸给赵普胜。

    赵普胜算得上是陈友谅的左膀右臂,有双刀赵普胜的江湖名号。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那时候还有什么丁普郎、邹普胜这些任意混淆的名字,这是明教和弥勒教对入会弟子取的字辈,这几个普字辈的人外加傅友德原来都是徐寿辉的手下兼死党,自从徐寿辉被陈友谅用铁锤敲破脑袋之后,这些人就已经看透了陈友谅。

    跟着冷血的领导混终究都不会有好下场的,这样的领导带出来的团队人心是不会齐的,光靠制度和淫威去约束人是不会长久的,为什么现在的企业都讲究企业文化,有时候光有原则没有风格是不行的,你得有容错机制。

    没有感情的政治是短命的政治,没有温度团队是经不起考验的团队。

    赵普胜成功的被陈友谅除掉后,丁普郎和傅友德想都没想就投靠了朱元璋,毕竟在考虑下去自己的脑袋也得搬家。

    听到捷报的小明王这时又以龙凤年号的名义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小明王韩林儿这时都火烧眉毛了,还来这些虚的。自己所在的都城安丰现在正被元朝政府军围困,战事相当吃紧。

    如果安丰失守,应天的北面就失去了屏障,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想对正面抗元朝政府军未免有点“扯虎皮拉大旗”了。

    所以就有人建议还是暂时先归顺元朝,徐图机会在做打算。

    朱元璋考虑再三从了此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元朝收到朱元璋的投靠文书之后有点喜出望外,便派出兵部尚书张昶来应天向朱元璋宣布诰命。

    这时一个名叫叶兑的社会热心人士写了一封信给朱元璋,大致意思就是说:你应该听过刘邦和刘备的故事吧?楚汉相争,刘邦自己努力取得了天下,诸葛亮的隆中对跟刘备分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最终与孙曹相互牵制。如今花落谁家尚未可知,何必要屈尊于人之下,整天看别人脸色生活,那得多窝囊。

    朱元璋看了叶兑的信又从拾信心,把元朝政府的诰命文书撕了个稀碎,碎片直接扔进了茅坑。

    他觉着叶兑是个难得的人才,便让叶兑出来做官,叶兑拒绝了。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自古都是刻在儒家知识分子的骨髓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