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怕你裁员啊
繁体版

第六章 这就是目光短浅的代价啊

    “嗯?”

    杨林霎时面沉如水。

    谈生意?

    简单的几个字,在后世,就如同有人登门邀请你去市中心装核弹。

    “见不见?”管家极为郑重地补充道,“他自称是二棉厂的员工,叫赵辰。”

    赵辰?

    杨林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下意识地瞥了女儿一眼,心里更怀疑她被人设局了。

    “请他进来。”

    杨林叹了口气,并让管家去门口,领对方来书房详谈。

    不会儿,赵辰就在管家的带路下,来到二楼的书房里。

    杨林很有礼貌跟着他握手寒暄,并不动声色地打量这对方。

    让他奇怪的是,赵辰明明很年轻,但却给人一种老练的威严感,一点也不像厂里的民工。

    “听说你要和我谈生意?”

    “是的。”赵辰开门见山道,“年关将至,布料的价格要涨五个点。”

    杨林警惕地看着赵辰,开始怀疑这条消息的怀疑真实性了,试探道:“消息来源可靠吗?”

    “当然。”赵辰手指点了点脑袋,“在没有真实价格的计划经济下,财政盘子凭借票据的使用频率,察觉到你们还有利可图,自然会涨原料价,来均衡分配。”

    对于先知而言,逆向推理无疑是信手沾来的事情。

    就像休市期间的股评员,个个都是大师。

    但这简短有力的分析,却让在一旁假装看书的杨自若,惊奇地转过头来,稍有兴致的打量起赵辰。

    杨林也是眉毛微微一挑,如果刚才赵辰滔滔不绝的读着腹稿卖弄,他是一个字都不会信,但点到即止,却反而让他的话增添了几分说服力。

    杨林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真有意思。

    这个叫赵辰的年轻人,竟对市场的嗅觉如此敏锐,能在信息这么封闭的商业环境下,准确猜到原料调控的范围。

    杨林确信,在女儿说之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季度的原料调控范围。

    不过,他并不想在这么敏感的话题上继续:“这事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会记在心里,多谢小兄弟的提醒。”

    赵辰依旧面不改色。

    “多谢就早了。”他说,“我猜即便原料涨价,你也想超额进购吧,但这样只会是死路一条。”

    话声刚落,杨自若便忍不住娇笑出声,心中对赵辰那点微薄的欣赏,也在这一刹那烟消云散。

    无论原料涨跌,超额进购已经是父亲和掌柜们达成的共识,就连她刚才也是这么提议。

    可赵辰这么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工厂员工,估计初中还没有毕业,甚至连买报纸的钱都没有,居然还瞧不起他们的谋划?

    甚至说出,这是死路一条的话。

    这是何等荒唐?

    难道赵辰还能比父亲他们这些在商海沉浮几十年,经历过变革最为剧烈的商人还要厉害?

    而此刻的杨林,尽管双手平放在桌上,面色如常,但内心却也悄然涌起了一股失望之情。

    就这?

    本来还以为这年轻人有点商业头脑,却不料只是这种程度的小聪明罢了。

    不过,杨林回念一想,倒也觉得理应如此。

    毕竟他也是和掌柜们讨论了许久,才窥探出市场会大范围放松。

    而赵辰这么年轻,不但没经历过商海上的风风雨雨,更未接受过与杨自若同等的教育,就连准确的消息来源都没有,自然想不到这些。

    就以为原料涨价,利润减少,得减少进购,避免高位挤压,生意亏本。

    却不知道,九亿多人的市场,即便只是放开部分区域,也能让整个市场瞬间大出好几倍,甚至把原料的价格,冲到新的高点,让此时的高点,成为未来的低点!

    这就是目光短浅的代价啊。

    杨林暗自为自己的远见卓识而得意。

    然而,赵辰接下来说的话,却让他脸上玩味的笑意,瞬间凝固在了眉梢。

    “首先,市场将会全面放开。”

    赵辰也没有卖关子,手点着桌,就直截了当的准备分析起来。

    但杨林听到开场白,就已经懵了。

    等等!

    他也知道市场会放松?

    不对!

    他说的是,全面放开市场!

    这是什么鬼话!

    改革也没这么革的啊。

    直接把建国时期立下的经济体系,来个全盘否定。

    先辈的棺材板那么好压的吗?

    而且,他刚才说超额进购原料是死路一条,也是基于市场全面放开的设想?

    这又从何说起,市场更开放,需求不是应该更多吗,怎么抢先进购原料,反而不行了呢?

    杨林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反应不过来,立马打断话:“等等,你是说,市场会全面放开?”

    赵辰不假思索回道:“没错,你应该也这么认为才对吧?”

    听到这里,杨林的面色变得有些凝重,沉默地思考了起来,下意识地嘟囔:“不可能,太过动荡了,上面应该会选择更保守的做法。”

    “保守不了。”赵辰直白的解释道,“九亿多的人口,却有将近八亿人还吃不饱饭,这八亿双革过命的手,要再拴着不让他们搞钱,可不是闹着玩的。”

    听到这里,杨林的神色渐渐凝重起来。

    “这…确实如此……”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竟是带上了一丝微不可查的惊讶。

    对啊,这才是放开市场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政坛上改革力量的聚合、财政赤字、既得利益集团的冲击,还是外部压力、国际需求等等等等,放开市场的根本原因,全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太贫困了!

    一叶障目,原来目光短浅的人竟然是自己!

    杨林一时失神,双眼空洞地望着前方,仿佛失去了焦距。

    自创业起,他遇到过无数大风大浪,但却很少如今天这般,在对手面前,单纯得像个农夫。

    “看你这样子应该是想明白了。”赵辰察觉到杨林的神色变化,继续说道,“市场全面放开,纺织业受传统‘男耕女织’的影响,将会成为创业门槛最低的行业,造成第一波投资过热,产能激增。”

    “可既然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太穷,那就不能指望人们在短时间内成为布料的消费者了。”

    “而产能激增,市场需求又没有跟上来,就会导致供过于求。”

    “偏偏,国内纺织业的技术又泄后,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所有产品全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这无疑会造成恶性竞争,进而加剧供过于求、库存积压等的情况。”

    “所有我说在这节骨眼上,超额进购原料,只有死路一条!”

    听到这里,杨林的眼神中满是震撼,身体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背靠着椅子的悠闲姿态,变成了笔直如松。

    相比于仍满脸怀疑的杨自若,杨林对市场的敏感度向来要高得多。

    本来乍一听赵辰的分析,只觉得很像那么回事,但心里还是非常怀疑。

    可仔细琢磨片刻后,杨林就越发觉得他说得对,自己关于未来的抉择,确实有可能错了!

    这简直匪夷所思!

    要知道,他的商场经验,可是他用几十年的血泪才换来的。

    可赵辰才几岁?

    还不到二十岁,就能依靠已经人尽皆知的信息,作出这么一席分析。

    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杨林不得不承认,他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见识到市场嗅觉如此敏锐的人!

    这时,杨林望向赵辰的目光,已经不再是出于客气的礼貌,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