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从白案开始
繁体版

第二百七十一章:扣肉条

    诸侯鹅之后,最值得说道的得是这扣肉条。

    扣肉条的模样有些像是梅菜扣肉,很多外地人会将其和梅菜扣肉混淆。

    但是实际上两个东西虽然看起来外表相似,都是一大片大片的肉片。

    但实际上做法却是有许大的不同。因此吃起来的口感自然也是大大的不一样。

    与梅菜扣肉不同,扣肉条不仅没有有些梅菜扣肉腻口不说,更多了酥香味道和肉皮、瘦肉部分带来的嚼劲儿。

    而且扣肉条的来历可不一般,用阿Q的话来说就是,人家祖上可阔气了!

    扣肉条出身“大同八大件”之一,就像是以前古早网文小说之中那种出身四大家族什么的一样。

    可高贵着哩!

    老大同八大件也叫“八大碗”,是晋省DT市的特色美食。

    类比一下大同八大件就算是那时候的肯德鸡豪华套餐了,老大同人形容吃得好,就常会用吃“八大件”来代指。

    在他们眼中,“八大件”就是那时候物质贵乏时候最美味最好吃的东西了。

    所谓“八大件”,其实是老大同一种具有浓厚民俗韵味的宴席名称。

    八大件通常由扣肉条、黄焖鸡块、过油肉、湖肘子、扒羊肉、红烧鱼、黄焖丸子、八宝饭等八道菜品组合而成,并由八只大海碗盛放,故也称“八大碗”。

    大碗这种称呼的宴席在全国各地都有,比如清真八大碗,正定八大碗等等。

    算得上是朴实劳动人民的一种称呼。

    那时候干活儿累,任务繁重,所以吃的多,大碗就代表大家都是追求分量的多少。

    分量多的就比较受到欢迎。

    不过这种八大碗在那时候可不是平时能吃到的

    八大件再过去是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候才能吃到的“硬菜”。

    而大同人心中的白月光,也非“八大件”莫属。在他们看来,只有能吃到“八大件”的年,才算是过年。

    有八大件的年,就是幸福的年。而八大件之中,扣肉条也是其中的明星菜品。餐桌上的明星、C位出道的强者——扣肉条。

    扣肉条也绝对是“大同八大件”中最“有油水儿”、最解馋的一道菜。

    扣肉条,也叫小烧肉、扣肉条。

    是晋省省与蒙省中部等地的传统名菜,亦为“大同八大件”中最有名的一道!

    很多大同人在多年之后,回忆起当年扣肉条的美味,都会染指垂涎、称赞不已。

    沉为这一道扣肉条选择的就是七分肥三分瘦的五花肉,这可能是在许多不太喜欢肥肉的女孩子面前是无法忍受的。

    但是在大同人眼中,只有这种扣肉条才是灵魂所在。

    许多大同男人最爱的就是稍微肥点的扣肉条,有肥有瘦简直绝了!

    作为一个肉食动物,沉为就对这种肉类完全没有抵抗力。

    而作为一个厨子,沉为就喜欢将自己这种喜好也传递给顾客。

    精瘦精瘦的肉,那还吃什么五花肉!?

    要是五花肉能够起来说话的话,估计就会直接来一句。

    行不行啊?细狗!(美女挑眉)。

    清洗干净的五花肉将其在锅中煮到六成熟左右,同时加入葱姜蒜等去腥的物品,五花肉在热锅之中洗一个澡,洗到微微发白的时候就可以将其捞出。

    接下来就要进行一步烹制五花肉时候极其重要的步骤——上色。

    上色的好坏关乎到是否有食欲的问题。

    除去那些白肉之类的菜肴,在一些讲究人眼中,如果五花肉的上色不好,那就是能够直接让人失去食欲。

    白白的在有些人眼中甚至能够达到恶心反胃的地步。

    主要是如果只是白色的肉的话,看起来就没有什么味道。

    尤其是这种比较肥一点儿的五花肉,如果没有上出来一些深色,光是看见那又白又肥的肉,然后联想到它那没味儿的本质。

    说白了就是如果是白色的话,第一印象就会给人没味儿的感觉,然后脑子里剩下的就只有那肥腻腻的肥油味道了,就能够让人倒胃口。

    当然啊,这只是现在对于吃的越来越讲究之后才衍生出来的习惯。

    真要是换成以前一整年都见不到几次肉的时候,谁还管那么多呢,看见肉了干他就完事儿了!

    大同扣肉条有它自己独特的上色方法。

    最早的时候,因为那时候物质比较贵乏,人们也没有这么讲究,所谓的上色其实就是在煮肉时放入葫芦条,利用其中所含的糖分进行上色。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扣肉条就渐渐改为老大同酒厂出产的干榨黄酒进行上色了。

    不过这一次沉为就不打算复古了,用葫芦条上色这种方法被淘汰是有它的原因的。

    一是现在真要说起来,在川渝地区葫芦条可算得上是一个稀罕物,毕竟这里不怎么用葫芦条这玩意儿。

    真要说起来黄酒可好找多了!

    二呢就是葫芦条这玩意儿其实上色效果并不太好,用黄酒的话还能够在上色的同时挂上一些独特的风味儿,去除肉的肥腻感觉。

    沉为将已经煮到六成熟的五花肉捞出,然后切成一点五厘米左右厚度,十五厘米左右长度的宽厚大肉片。

    哦不,应该叫做“肉条”。

    据说最开始扣肉条是叫做烧肉片的,但是后边儿因为肉的宽度比较大,所以就改了一个名字,变成了肉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的厚度。

    切好肉条之后,将其码得整整齐齐放入锅中,然后又在锅内放入一些大料,葱姜等物。

    最后再加入盐、味精、胡椒粉、酱油....以及扣肉条色调灵魂所在——黄酒,然后再煮制一会儿。

    到此为止,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做法,不就是把红烧肉从坨坨改成了片片嘛!

    不要以为整了个容,我就不认识你了,你就是红烧肉的孪生兄弟——红烧肉片吧!

    可惜,这个亲戚扣肉条还真是攀不上。

    因为扣肉条现在可还不算完。

    扣肉条的做法可比红烧肉复杂多了,可不是光这样烧一会儿就能够完成的!

    沉为又将煮了一会儿的扣肉条从锅中捞出来,在另一口锅中放入色拉油。

    等到油温七成热时将先前捞出来的肉条放入锅中。

    刚刚煮制过的肉条上边儿还带着许多的汁水,刚刚一下锅,就受到了热油的激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