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繁体版

396手册审核

    待唐植桐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其他委培生无不朝他竖起大拇指。

    作为清澈的大学生只觉得唐老师讲的在理,还给同学们解决问题,是个好的、负责任的生活委员。

    但作为参加工作几年,在本单位有一定职务,粗通人情世故的委培生来讲,今儿这次班会开的可是太成功了。

    上来先表扬一批,堵住一些人的嘴,然后一拉一打,不仅将问题解决了,还没得罪人,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没有偏右的言论。

    唐植桐拱手跟舍友致谢后,先把上午课程的作业给写了一下,在路坚拽过去抄以后,又专心的画起图来。

    从57年开始,城区开始推广蜂窝煤,为此配套研发并推广了五八型民用两用炉。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唐植桐发现这炉子吧,一般,远远不如几十年后自己老家使用的炉子。

    自己老家使用的煤炉子除了不能烧蜂窝煤,其他煤不怎么挑,除了无烟的优点,还有一个抽屉,具备火力旺、能烤饼、烤梨、烤地瓜的能力,而且上方烟筒处可改装成小锅炉配套暖气片取暖。

    除了用的铁料有点多以外,满满的优点。

    唐植桐一开始是考虑做这种炉子的,那点铁的成本自己能承担的起,不过一想到煤炭,就放弃了。

    四九城城区之前对蜂窝煤、煤球实行不限量、不限购的供应方式,并提供“送煤上门”服务,即送到大门口,若想送进院子,得跟送煤师傅意思意思。

    由于去年大搞小土高,煤炭消耗极大,冬天的时候供应就很紧张,而唐植桐把抵押房子的钱都用在了囤可食用的物资上,并没有买一些煤炭放起来。

    虽然空间有不少木柴,但家里的老旧的炉子并不支持烧柴,所以去年冬天就那么凑合了一冬。

    今年尽管小王同学说没有那么娇气,但唐植桐可不舍得让她冻着。

    今后几年由于众所众知的原因,各种物资的产量都会下降,到时候带来的肯定是煤炭供应不足,而唐植桐的空间里有大量的木柴、柈子,所以他才打算搞个“改进版”的火箭炉。

    厢房不用24小时不断火,下班后点着,吃完饭回屋,只取暖的话,足够用了。

    最重要的是空间里有用不完的木柴,一分钱不用花,而唐植桐只需要偶尔出门“买”点木柴回家就行。

    “唐老师,你这是画的炉子?”路坚抄完作业,瞅了一眼唐植桐的作品,问道。

    “嗯,家里的炉子不旺,我想自己改一个。”唐植桐笑呵呵的回道,这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怕别人看。

    “啧啧,唐老师真是多才多艺,连炉子都会做。”路坚看不懂,但不妨碍他会夸人。

    “嗐,瞎画,还不知道行不行呢。”唐植桐整了个半成品,除了烟筒的直径外整个炉子的尺寸都定了,众所周知,出风口越大,炉火越旺,但唐植桐对烟筒的尺寸不熟悉,打算先确定好再画上,省的后面再返工。

    下午课间的时候,唐植桐去了一趟后勤处,将有线系593班几位参加劳动的同学姓名报给了魏之桢。

    “行,通知他们这个星期天早上五点半在小广场集合。”魏之桢接过去,扫了一眼,再看向唐植桐时眼里就充满了欣赏,虽然自己没有限定死能报多少人,但唐植桐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限定就多报人数,这份拿捏的分寸感让人心里非常舒服。

    “好嘞,谢谢魏老师。”唐植桐跟魏之桢道过谢后才走出办公室。

    唐植桐跟同班同学承诺的再找类似的机会并非画大饼,他是真的想帮一下同学,但这事也不能立马就办,太容易满足的话往往不会珍惜,期待感得拉满。

    回到教室,待下课后,唐植桐单独将那几位同学喊住,交代了出发时间才撒丫子往家走。

    在去北图的路上,唐植桐遇见合营小店就进去买烟和铁钉,顺便扫听了一下烟筒的尺寸。

    铁钉在不少地方也被叫做“洋钉”,就像几十年后还有很多地方将火柴称作“洋火”、将自行车称为“洋车子”一样,因为是从国外洋人那边传进来的,所以前面一概加个“洋”字。

    而商家也乐意这么做,店里有洋货代表着自己有实力,再下去几十年,随着国家实力强大,adecha会成为洋人眼里的洋货,成为质量保证的金字招牌。

    除了香烟和铁钉,唐植桐还买了一把羊角锤,目前这些东西还不要票,等明后年就不好说了,有备无患吧,反正这一回唐植桐也不差钱。

    溜溜达达到北图时,小王同学还没下班,唐植桐看了一眼手表,还有一刻钟才下班的样子,在外面抽了颗烟后,才往小王同学办公室走去。

    在外面抽颗烟纯属烟瘾犯了,与有些已婚男人在下班后楼下抽的那颗烟有着本质的区别。

    “来了?咱妈今天给我打电话了,让下班后过去一趟。”小王同学看到唐植桐后,展露笑颜。

    “说啥事了吗?”姜烨今儿又不在工位上,兴许是养胎还没回来,就冲这一点,公啊、编啊就是无数人梦中向往的地方。

    “没,去了不就知道了?”小王同学看看时间,已经到了下班的点,麻利的收拾下东西,拉着丈夫一块下班。

    “行,那咱去看看。”唐植桐笑微微的答应着,只要不是急事,那就不是坏事。

    等小两口来到妇联宿舍时,叶志娟和王敬民已经在家。

    “姐夫,我想吃肉!”小学有就近入学的原则,王敬民就读于好园西侧的史家胡同小学,名气不如周围几家住户名气大,但胜在离家近,放学后几步路就到家。

    “今儿来得急,没带,等星期天吧,我去钓鱼给你吃。”看着小舅子一脸失望,唐植桐揉揉他的脑袋瓜,安慰道。

    “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王静文则赏了弟弟一个脑瓜崩。

    “略略略。”王敬民皮得很,往后跳出两步,扒着下眼睑,勾住嘴角,朝姐姐吐舌头。

    面对弟弟的挑衅,王静文那叫一个气,迈开大长腿直接开追。

    “桉子来了,坐。”叶志娟在卧室听到动静后,手里拿着一摞纸走了出来,没管打闹的姐弟俩,直接把女婿让到沙发上。

    “上次你说的那个手册已经整理出来了,相关部门给了我一稿让我看,我寻思着你先看看。有什么意见单独拿一张纸记下,写完后再用浆糊贴在需要修改的那一页上。”叶志娟说着将手里的稿纸交给女婿。

    “这合适吗?需要保密吗?”虽然赤脚医生手册的想法是唐植桐提出的,但作为一个门外汉,唐植桐此时很心虚。

    这年头规矩多,尤其是涉及到秘密的,押运科也有类似的要求,唐植桐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不知怎么滴,在时代浪潮来临时,警惕性降低,家里仅剩的那点老底差点都被小日子给偷学走。

    “都是要刊印的东西,暂时不要外传就可以。你作为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人,看一看是非常合适的。”叶志娟朝女婿投来赞许的目光,她现在都不得不承认女儿的目光独到了。

    “行,那我就看看,尽快给您反馈。”唐植桐这才接过书稿,厚厚一沓,全是手工抄写,笔迹很工整。

    “嗯,回家再看,今天在这吃饭吧。”叶志娟邀请道。

    “不了,妈,我们不回去我怕我妈会在家等着。”唐植桐找理由婉拒了,现在定量吃紧,就两家的关系,在这边吃饭的话,岳母肯定不会收粮票,这就是亏空。

    “打个电话不就行了?”叶志娟没有采纳女婿的想法,招呼正在摁住王敬民捶的大女儿,不容分说道:“文文,等会再揍,你先下楼给你婆婆挂个电话,就说今晚在这吃。”

    “好嘞。”王静文痛快的答应下来,放下撸起来的袖子,点点王敬民的脑袋:“等回来再收拾你!”

    “妈,您是我亲妈吗?”王敬民哭丧着个脸,朝叶志娟叫冤。

    “如果没有抱错孩子的话,我是伱亲妈。”叶志娟悠悠的回道。

    “那您怎么也不拉拉,就由着我姐打我?”王敬民愤愤道。

    “你不招惹你姐,她会打你?这么大个孩子了,还不会好好说话,该打。”叶志娟一点劝的意思都没有,反而觉得女儿做得对。

    “姐夫…”王敬民在亲妈那讨不了好,转头想从唐植桐这边讨个说法。

    “你说啥?我听不见。好像该做菜了,我先去厨房看看。”死道友不死贫道,唐植桐自然是不好掺和在里面的,跟叶志娟打个招呼,径自去了厨房。

    虽然叶志娟级别已经上去了,但厨房里的东西并没有随着级别的高升而多出些什么,只有两种青菜,土豆和南瓜,其中南瓜还是王静文带过来的。

    唐植桐先把窝头给热上,然后在水龙头下认真清洗了几个土豆,用力搓了搓,确认没有泥土后,直接开切。

    由于品种的原因,时下的土豆绝大多数是真·小土豆,比鸡蛋大不了多少。

    这种土豆炖的话很受厨师欢迎,两刀切四瓣,直接扔锅里就行,切丝就麻烦一些。

    尽管如此,唐植桐依旧选择做酸辣土豆丝,因为量上来说比炖土豆显得多,而且更容易进滋味,便于下饭。

    不一会的工夫,一锅黏糊糊的酸辣土豆丝就出锅了,王敬民已经将刚才的事抛之脑后,闻着味就进了厨房:“姐夫,真香啊!”

    “我不香,菜还行吧,主要是辣椒好。”唐植桐真心赞了一句,这辣椒可能是王父老家办事处那边送过来的,够劲,下锅就一股呛味,熏的唐植桐打了两个喷嚏。

    “姐夫,不再做一个吗?”王敬民指着南瓜问道。

    “今天意思意思就得了,不够吃点咸菜将就一下。等星期天给你做鱼吃。”唐植桐将菜盛出来,没有再做一个的打算。

    “好吧。”王敬民略有失望,豆丁大点的孩子,跟凤芝差不多,一天到晚想着吃。

    吃饭的时候,唐植桐提了一嘴松子,说等晒干炒好后再送过来。

    叶志娟倒没说什么,反而是王敬民馋的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最近电力不是很稳定,等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往家走的时候,路灯已经熄了,不过好在月朗星稀,路面还是能看得清的。

    路过王府井大街那几家不要粮票的饭店时,唐植桐瞅了一眼,已经有人或坐着小板凳、或和衣靠在墙角排队…

    都是时代里的一粒尘埃,能力大点的可能能算一粒沙子,在困难面前,大多数都不能幸免。

    回到家后,小王同学简单洗漱一下,开口问道:“哎,睡吗?”

    “我先看一会书稿,不好耽误咱妈太长时间。”唐植桐将台灯拉开,回报以抱歉的微笑。

    “好吧,那陪着你。”小王同学也不催,自行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坐在唐植桐身边蹭个灯光。

    唐植桐不知道这是第几稿,但一目十行大概浏览了一遍,就发现了几个问题。

    内容写的很详实,分类也很明确,语言也很浅显,可能是习以为常,编者对于消毒的必要性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对于消毒,唐植桐可是太熟悉了,小的时候去村卫生室打针,明明没几个病人,却还要等,等注射器及针头消毒完成。

    消毒设备是一口蒸锅,将泛黄的玻璃注射剂和诸多针头放在铝制快餐盒里,快餐盒开口放在蒸锅中,大火猛蒸半小时,消毒就完成了。

    注射器只有一个,针头却有好多个,每给一个病人打完,大夫会换一个针头。

    这样做肯定不符合规定,但这已经是村卫生室能尽的最大努力。

    不着重强调注射器消毒的情况下,唐植桐不敢想象啥都不懂的赤脚医生会做出什么事,毕竟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比如乙肝。

    搞手册、培训赤脚医生本来是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若是因为不重视消毒而造成诸多疾病传染开来,那就不是功臣,还是民族的罪人了。

    除此之外,唐植桐还发现这版文稿里面没有草药的插图,拿到书的人,即便是认识字,也不一定能准确辨别出草药。

    插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要放,还要写明各种草药的生长环境、大概采摘时间、如何炮制加工等内容,做到拿到这本书就能依葫芦画瓢,不用了解任何医学原理就能治病才行。

    唐植桐认为还有第三个不足的地方,此版书稿中没有提及各种药物的冲突、克制关系,若是仅仅按图索骥,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克导致的意外,这是唐植桐不愿看到的。

    整理了下思路,唐植桐拧开钢笔,在信纸上奋笔疾书。

    将这三点写完,唐植桐没有立马贴上去,而是夹在书稿中,打算明天再过一遍。

    在合上书稿之前,唐植桐犹豫了一下,又撕下一张信纸,写下了几个字:鸡血疗法,慎用,不推荐。

    做完这些,唐植桐看了一眼手表,已经十一点多,轻轻推了一下旁边支着胳膊犯迷糊的小王同学:“不早了,睡吧?”

    “写完了?不知道你的名字会不会出现在编者名单里,回头等印刷了,我高低得买几本收藏。”小王同学睡眼惺忪,揉揉眼,打个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