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87考场

    “您……好,多谢,荣意兄。救死扶伤乃医生本分,当不得荣意兄如此谬赞。”

    林夕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向他道贺。顿时就是一愣,旋即反应过来,朝着他们一一拱手,对他们表示感谢。

    这边的小骚乱,却是落在先一步赶来的陈学正和孙教喻眼中。他们脸上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跟院试和府试一样的流程,考生要一一进行检查,但此次检查没有院试那么严格。并没有脱下衣服检查,只是随便搜了搜。然后放行进入琼台学宫。

    不过,林夕随后也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因为这次加试本来就是科考中不存在的。只是后来为了选拔参加乡试的学子过多,又增加的。所以就不像童子试、乡试、会试等有一定之规。往往都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己看着办。

    不过有的布政使司都要去省城在乡试之前统一参加这类考试,一般都是由本省提学大人主持并判卷的。

    只不过像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东、甘肃等边远地区这种考试一向不正规,大部分都是由一府学正主持的并报提学批准的。

    这些地方的提学在举行加试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省城主持所在地附郭府县的加试。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陈提学跑到海南岛来了。

    像这种乡试前的加试没有把握的根本不会来参加考试。而有把握的不会因为自己可能考不过就夹带抄袭的,因为如果被发现,自己的秀才功名就会被革除的,加试只是一个考试资格。并没有功名,这次没有选上,大不了再等下一次而已,没有必要冒险。

    林夕等人进入琼台学宫的大门之后,便有一个木箱子放在那里。每一个经过的人都随手在当中抽出一张纸。那上面就是写的就是他们的考号。

    林夕似乎在前几场考试就将好运气用光了。这次的考桌衔接处有一个大裂口,中间还有几个疙瘩。桌子脚还不平整,怕是整个考场再找不着这么差的桌子了。

    由于这次恩科特别急,广东的提学大人正好来到琼州府,所以这次加试就由他本人主持。陈提学到场考试便开始了。在衙役举着木板走向中考生的时候,哪怕宋提学坐在台上虎视眈眈的盯着会场。

    当举着牌子的衙役路过那些准备考试的考生之后。大家脸上都露出了震惊之色顿时,台下议论纷纷仿佛受惊的蜂群飞舞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

    “再敢喧哗,当作弊论处。”台上的一名陪考官员目光凌厉的望向中考生,沉声的说。

    尽管如此,考场还是没能彻底安静下来。周围零星想着倒吸冷气的声音。

    什么情况?林夕这次坐的位置几乎是在最后,所以没能第一时间看到考题。只是这时心里不免疑惑。

    这出题无非都是四书五经那些内容,哪怕遇到截搭题也是正常的,大家也不应该反应这么大呀。

    当衙役举着木牌板来到林夕面前的时候,他终于明白大家为何在看到题目后会有如此大的反映了。

    这确实让人不敢相信,按照惯例,今天这场加试只有一道四书题和一道试题诗。只是今天这道四书题很诡异,诡异的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衙役举的那面牌子上。糊着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一个字,只有一个圆圈图案。

    来考试很多人都认为不是出正统的四书题或者就是截搭题。虽然众人都有心理的准备必定会出现一个很难的题目或者是怪癖的截搭题目。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竟然出了如此怪异的题目。

    “大人可举例来考的是四书五经,这圆圈代表是出出自何经,大人视圣人之学与无物乎?”

    一个考生在绞尽脑汁毫无结果后,于是抬起头,朝着上面的陈提学质问。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厉的指控。在这个时代,圣人不容亵渎。要知道不受到主试陈提学大人的影响而公然反问,这简直就是铮铮铁骨,直接跟恶势力作斗争。

    此话一出,倒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说好的考四书五经,结果来了一个圆圈。

    其实,这考生的指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科举是基于四书五经的一项考试。这截搭题虽然不正统,但总归是截取四书五经的片段重组。你现在偏离四书五经,可以视为大逆不道。这件事,陈提学一旦处理不好爆发出罢考事件。恐怕连陈提学的官位都可能不保。

    陈提学对发生这种事情仿佛早有预料倒是不恼,冲那个考生冷冷的说:“你的眼睛瞎了不成?此圆圈正是出自于四书中,位于每章之首也。”

    大家顿时一愣,发现这般理解的话,这题还真算是出自此书。现在大明的书籍都会在每一章的开头先印一个圆圈,表示与上一张章分开。其实它代表的是现代的语文中的句号或者分隔号。

    只是这怎么破题呢?不说今年刚考出来的的生员头疼,往年的秀才一样是满脑袋雾水。

    若不是台下的这些考生已经拿到了一个生员的功名,上面主考的又是掌握他们生死和以后的命脉的提学大人有所顾忌。

    如果放在县试和府试当中,他们非得跟考官大人好好理论一番不可,这摆明就是在故意刁难人。所以他们只敢议论,不敢罢考或者闹事。

    “在喧哗者逐出考场。”台上的一名陪考官环视着众考生,当即阴沉的大声警告。

    果然是好手段呢,林夕却是洞察了这里面的诡计,陈提学故意出了如此古怪的题目。若是无法准确破题,怕是会直接把林家的子弟和军卫的考生集体黜落给他的同年宋知府狠狠的出一口气。

    即使明知道他是故意如此很多人也无法挑他的毛病。现在看来,果真对任何事都不能太过于乐观。

    这陈提学确实有让林家的三名秀才落榜的打算。所以这一场还是正统的四书题加试才如此的刁难人。

    身穿四品绯红官袍的陈提学端坐在高台上,满意的看着老实下来的考生。

    目光朝着林家的几名考生方向望去,嘴角不由得微微翘起。我虽然没有办法黜落你们秀才的名额,但是我可以让你们今年无法参加乡试也不往自己往海南岛跑一趟。真当拿宋知府的错处之后便可以为所欲为了吗?陈提学这次下定决心,要给那些武夫一个教训。

    一个圆圈,准确来说是来源于四书的源泉。这确实很刁难人。一个圆圈写一篇八股文就已经很难,何况还要紧贴四书,这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这个陈提学要是在往年出出这道题来。林家兄弟真是毫无头绪。

    林夕得益于后世的网络时代,这种经典的刁难早就出现在网络上。而他恰恰看过这题的答案。

    尤其是魏先生给他们补习乡试的知识和考题的时候。在补习完毕之后最后的几天。让补习的四个人每人出一道题。作为模拟乡试的考题。

    而林夕刁难其他人的题目恰恰出的就是这个圆圈。

    林长圭出的题更怪,两个字,“子曰”。据林长圭自己说,他正在想出什么题目的时候。林月华正拿着他的那本论语用娇柔的声音念道:“子曰……,”于是他就把这个当做题目。

    林长钰出了一道截搭题,不过还算正常。

    而陈天赐出的题林长圭有的一拼。“焉”就一个字,这个字通常是放在某句话结尾表示语气的。

    林夕蘸墨挥笔,便开始写了起来。圣人治学之始也,空空如也。这无疑是最佳的破题思路。每段开头不是都有一个圆圈吗?

    那我就说他是圣人哲学的开始。圣人治学之初,空空如也,蕴含着深意与哲理。解开这问题的难点后,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进行解答。承题、起讲,入题、起股等一气呵成。林夕当即便洋洒洒的笔墨之间,墨香如梅花般绽放。一篇锦绣文章很快做好。

    而在同一考场的其他几个人看到题目之后,不由得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道题他们做过好几遍,而且都经过魏先生批改过的文章,都在他们自己的脑子当中。

    尤其是林夕出的这道题,令他们印象尤其深刻。因为这道题太怪异了。别人出的,好歹还有个字,这道题连字都没有。

    谁知道陈提学居然出了这么一个他们已经做好的文章。林长圭都有些怀疑陈提学是否知道了他们的模拟乡试考试情况,有意给他们放水。

    林长圭微微松了一口气面对这个刻意的刁难,总算是平安度过,只希望下次仍然能有这般幸运。

    他带着自信的微笑抬起头来观察左右。发现大多数人还在绞尽脑汁想着从什么角度来破这个古怪的圆圈,仍然被困在解题的烦恼中。

    林长圭现在脑海中还回忆魏先生给他们解说的时候。“其实这个圆圈的破题倒不算难,比如将它视为日月天方地圆。但却考生面临一个问题。这圆圈是来源于四书五经。你回答的时候也要贴着圣人之言。不然,题目没跑出四书五经,而你却去谈了日月星辰,这无疑是要被打落的。所以破这道题的内容可以视它为就像圆圈的本意一样文章之始。也可以视为学问终结。同样可以视为自己学问的多寡等然后在紧贴四书的内容进行解答。只不过,以前没有见过这样问答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被自己的所学阻挡思路,这种就叫做知识障。所以这道题的难度是看考生如何能在短时间打破自己的识障。”

    林长圭又扫视了一下考场。不知道这些考生是单纯为解题而烦恼,还是为他们知道题议却不得解题要领而烦恼。

    总之,他们的眼里满是旋转的圆圈,提笔而无从下笔。其实,这些人是当局者迷,只要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都能够破解这道题的。要解这道题,实际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只要能够破除自己的识障。便可轻易答出来,其实就是跳出所学换个角度看问题别总在四书五经中钻牛角尖。

    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尤其需要他们自己在短时间内开悟,尤其困难。

    林夕却是按部就班的进行考试。按科场考试的规矩,将全部答案都写在草稿上,然后再誊抄到考卷上。

    这个习惯不只是在考场上,而是魏先生严格要求林夕在平时写文章时也要先写一遍草稿,哪怕一字不改的文章也要重新腾抄一遍,这就是要求林夕必须在平时就严格养成这种习惯,以免在科举考试中忙中出错,直接把答案写在卷子上,而因为没有一份草稿而导致黜落。

    随后接着看下一道试题诗。这是一个带着陷阱的题目。题目是四个字,一树百获。

    单从题面上理解,这无疑是说树结果实,而且是一种产量很多的果树。一般人都会纠结,这会是梨树、桃树还是杏树?只是,若这样想的话,那无疑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

    这道题目出自于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实焉。一树百获者,人也。此题题面上说树获得果实,但其实是在说树人。培养人才能够长期受益。所以能寻得出处的考生会容易答题。而找不到出处的考生,必然会南辕北辙。

    林夕这时想明白这道题要写什么了。便抬起脑袋看看其余周围的人。发现他们有的和自己一样左顾右盼。有的咬着毛笔的一头冥思苦想。不由得脸上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林夕一股顽皮的心情突然涌上来,便学着那些人的样子咬着笔头儿,左右四处的乱看。玩耍了一段时间,林夕突然间感到自己十分幼稚便发出一丝会心的微笑。拿起水瓢往砚台里滴了几滴水,然后拿起墨条仔细的研磨起来了,然后开始思考自己的试题诗怎么写。

    似有所感,台上的陈提学朝林夕这边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他看见林家最小的那个孩子。正在左顾右盼的抓耳挠腮仿佛一福不知所措的样子。

    这两道题出的都极其刁钻。到现在为止。有不少人的头发都揪掉了一大把,却未在他们的草稿上写一个字。当真是圣人治学之始,空空如也。陈提学想到这里,不由得莞尔一笑。用这个来解题也是可以的。

    现在时间都已经过去1/3了。大多数考生还是一字没写。这个古怪现象,恐怕也是历来考试所罕见的。

    即便有些人开始动笔做题,却都是硬着头皮在写。面对这个圆圈,他们是一边诅咒,一边捏着鼻子写着马屁文章,打算以此来蒙混过关。

    在按格式写下赋得一树百获后,林夕便写下了试题诗的第一句,树人同树木,百倍得英才。

    这一句无疑证明他已经将这道题给吃透了,而且还极精妙地点了出来。

    树木如树人,矫枉必得正。林夕根本不管,这是考试,上面的考官对自己有生杀大权。第二句是根本就是在讽刺陈提学故意刁难人。即使是这样单这句诗而言就算差点,恐怕也能得到满分了。

    当诗作写完,他伸了伸懒腰,稍微活动一下筋骨,并抬头朝高台那边的陈提学望了一眼,这次没有人会怪他无礼,距离着实有些远了。

    两道题,如同两个难关。只是林家兄弟没有被难关给难倒,而是有惊无险的顺利通过,避过了陈提学对他们的一次凶狠的狙击,算是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

    虽然本次考试的题量很少,但还是给大家提供了午餐。不过吃过午餐没多久便放牌了,允许大家交卷。

    只是这一次,全场90多名考生竟然无一人起来提前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