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10夜读春秋

    其实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对当时作为把握着话语权的西方史学界的一种反击。

    西方的很多质疑中国历史的人,他们提出中国的上古三朝的历史是中国人自己杜撰的,你为了说明你们的历史悠久,你们自己编了一个历史。

    其实这句话实际是说明西方知道在中世纪之前的历史就像他们质疑中国的历史一样,是同一种来历。

    这种论点被大量的西方学者引用,甚至也引起了中国自己的历史学家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之下见过之后,我们呢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考古研究对中国以前的上古历史进行一个说法。其实这就是西方一贯的观点,你要我相信你要拿出证据。

    中国人的历史凭什么让西夷人质疑!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西方人的话语霸权实际上从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已经是尾大不掉了。

    有些受西方教育的那些所谓开了眼的西化人看了点儿国外的东西啊,就觉得自己就顿悟了,动不动就是说你们都被愚弄了,然后开始对我们各个方面指指点点啊,因为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核心内容就是讲一些西方的所谓这种民主,自由,就这套东西,是不是个人就说,看看人家,人家这叫启发民智啊,开始然后就对我们国家各种嘲讽。

    这群人就是非得拿西方的东西往我们身上套啊,而且这群人所指的西方并不是指西方某个国家,他们是把西方所有国家他们觉得好的那些制度啊,非得让我们学。

    其实每个成功的国家,他所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他自己最适合的路啊,这条路啊,是经过漫长探索经验探出来的一条路,这个它不仅体现在制度上,它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举个例子,二战前各国的军事思想中苏军的大纵深军事理论,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00到400公里,战役的纵深定为200公里。

    这种军事思想理论一定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才能想出来的。你一岛国,你西欧那些国家啊,你想破脑子你也想不出来呀。

    国家所处的环境就不一样,这就是国情,我什么情况我自己最清楚。拿你的一套成功的“正确”办法往我身上套,必然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

    林夕觉得自己应该捋一捋思路,然后跟两名师兄商量一下,顺便再请教一下魏先生的意见。然后再决定自己如何编写这部有时间线连贯起来的小说。

    但是魏先生这几天有事要忙。便把教导那些跟他读书的有志科考的人的任务交给了林夕。

    林夕在教授他们读书的空闲时间里经常和这些学生一起说笑,因为他们的岁数本来就是一样大的。

    有个学生向林夕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庙里所有关公的塑像都是读春秋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书呢?”

    林夕兴致以来便给他讲解起来。

    寺庙里都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或画像,甚至有的地方啊专门为这个读书场景修建了单独的建筑春秋楼。

    现在众多三国题材的戏剧作品,以及许多民俗中也经常出现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可以说春秋和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一样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关于外在的物化形象。

    那为啥在这个形象中关于读的是春秋而不是别的书呢?

    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流行起来的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形象不完全都是虚构的啊,在历史上有原型,在历史上关羽确实是喜欢读春秋的,那准确来说呢是喜欢读春秋的注释作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修改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

    由于春秋是过于简略,语言极为精炼啊,整本书2万字不到,却记载了240多年的历史,那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些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的作品,被称为传。

    左传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有记载,羽好左释传。而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吕蒙说关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接上口。

    关于喜欢读左传在当时并非是个例,在汉末3国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政治家,军事家,儒家学者等都在读左传。

    就是和关羽同时这个武将群体来说吧,曹操集团的大将李典,孙武的大将吕蒙都读过左传。

    比关羽稍后一些的三国世纪灭掉蜀汉的曹魏名将钟慧12岁就开始读左传了,西晋初年灭掉东吴的大将都玉不仅喜欢读左传,还给左传写了注释,他所著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到今天都是研究作战的重要著作。

    因此关羽读左传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那他读左传的目的是什么呢?当时的一些像关羽这样的武将,读左传的目的更多的应该还是为了学习如何打仗。

    和《公羊传》《谷梁传》注重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不同,左传更加注重扩充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事实。

    春秋时期又是战争十分频繁的事情,因此左传记载了大量的战争,比如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殽之战,吴楚白举之战,《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了有些战争记载的非常详细,不但详细描写了战争的过程,还展示了谋略战术的运用方式,对胜败的原因也有分析等有鲜活的战争案例,可以说是极好的兵法教科书。

    不说当时的武将了,后世的很多武将也喜欢读左传。

    比如岳飞啊,除了《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外,还喜欢看左传。

    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灯火之下,关二爷一手拿着春秋,一手捋着长长的胡须,聚精会神的看书。

    不过虽然说左传是春秋的注释作品,二者的联系很紧密,但是毕竟是不同的两本书,那为啥现在看到的各种相关塑像,画像等,呃,还有相关影视作品里的关羽读的是春秋这就是后来在真实的历史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了。

    我们先来说关于夜读春秋这个形象是怎么形成并流行起来的,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是《三国演义》进行的艺术加工啊,毕竟这是塑造关羽形象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作品了。

    《三国演义》中则是明确在几处地方提到了关于读过左传或是春秋。

    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而言,将关于与春秋联系在一起最早应该是从元代开始。

    元代出现了不少三国题材的杂剧,比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的这个《单刀会》第四折,鲁肃都观影说想军侯文武全才通练兵书习春秋左传。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啊第一者,张飞指责关羽,二哥哥你往将左转春秋看。

    在这些杂剧中,关羽读的书既有春秋又有作者啊,这些作品之所以提到关于读左传,那应该就是受到了三国志相关记载的影响。

    不过提到关羽读春秋,哎,却是这些作者的虚构和艺术加工,到了大明各个社会群体都开始参与到关于夜读春秋这一形象的塑造中来了,当时出现了一些三国题材的传奇,戏曲中呢提到关于秉烛达旦的故事时往往会明确指出关于晚上看的书就是春秋。

    有的三国小说中的相关插图里呢也是在图上啊标注出了关于读的这个书呢就是春秋。

    而很多文人也都将关羽读春秋当做了历史事实,而不怎么再提,其实历史上呢他读的是左传。

    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也推动了关羽读春秋这一形象的塑造,因为很多人认为关羽好读春秋啊,当时的科举考试也是考儒家的四书五经嘛,所以他们就把关羽当做其中《春秋经》的权威来崇拜。

    在不少的传说的故事里就衍生出来了很多啊关羽忽悠了不少仕子在科举中高中在以上各个社会群体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了关于夜读春秋的故事和塑造了相关形象啊,并逐渐让其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不过虽然说左传是春秋的注释作品,二者的联系很紧密,但是毕竟是不同的两本书,他们为啥要把关于喜欢读的书从左传改为春秋。

    并且去合力构建关羽夜读春秋这样一个形象呢?主要还是为了借助关公崇拜的影响来宣扬儒家的春秋大义中所蕴含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左传和春秋都是儒家经典,但是思想内涵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左传注重通过扩充史实来注释春秋,所以更像是史书。

    那春秋原本也是史书,但是经孔子的删改后就变成了蕴含微言大义的经书,儒家学者认为孔子在春秋中通过暗喻褒贬的手段,在书中明辨了是非,善恶,政协等等,阐发了儒家理想中的政治文化秩序和规范,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注释春秋时就更加注重阐发其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

    尤其是在汉代春秋,在汉代的儒家经典里居于最高地位,汉儒相信春秋是孔子为汉朝乃至千秋万世所提前制定的规则,所谓孔子为万世立法,因此春秋也就成为了汉朝统治者制定统治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林夕正坐在讲台上大放厥词,但被恰巧赶来的魏先生听见,把林夕从讲台上轰了下去。

    然后他和魏云两个人便顶着铜盆在书院院中罚站。

    从那以后,魏先生再也不让他上讲台了。只是让他们检查那些学生的功课,并批改他们的作业。

    林夕在魏先生那里受了一闷棍,决定抛开魏先生,反正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办的,时间线已经确立,其余的就是往这根时间线上填故事。

    时间线都是由历史上各个真实存在的帝王组成的。所以就围绕这些帝王添一些忠贞爱国的故事就行了。

    文天祥的《正气歌》所以写出来的12个故事就是选拔这本书的故事的标准。

    这12个故事也是林夕这个故事集第一批录入的故事。

    这十二个故事的来历时文天祥被元朝抓捕囚禁在了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文天祥呢在囚牢之中写下了《正气歌》其中列举了历史上12个人的故事,以表示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他说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说穷途末路时候显现出的高风亮节都记录于史册之中。

    第一在齐太史简。

    说的是齐国的太史,在竹简上写史书的一个官员,齐国的权臣崔杼搞政变,扶持这个齐庄公登基。

    结果呢齐庄公这个人啊,人品不怎么样啊,做事儿不地道。那崔杼的老婆呀长得特别好看啊,国色天香,这女的本来是个寡妇啊,但是被崔杼这样一个当朝首席大臣给取回来了,就可以想象崔杼的老婆有多好看了吧。

    结果被齐庄公给看上了,就给崔杼戴绿帽子了,而且呢毫不避讳,就在崔杼家里边儿,崔杼呢就当没看见。

    有一天呢齐庄公又来了,临走时不但把崔杼的帽子拿走了还把崔杼的帽子赐给了别的大臣。

    这下崔杼忍无可忍啊,就在家里纠结了一帮家丁把再次来到崔杼家的时候把齐庄公给杀了。

    当时齐国的太史官啊,他就写崔杼弑其君。

    崔杼当时权倾朝野,连国君都敢杀的人,直接就把他给砍了啊,这个太史坤的弟弟呀也是开始也如实记载,又被崔主给杀了。

    这个三弟呢还没开始写。崔主告诉他说你的哥哥们都死了啊,你不怕死吗?还是按我说的写齐庄公暴病而死。

    结果这小弟说那不行,我是有职业道德的啊,做史官的不能秉笔直书,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后来呢崔杼一看无可奈何,就把老三给放了啊,史书写成了,所以文天祥呢以他为榜样表示认可史官的血可流,气节不能丢。

    在这其中就表示了春秋当时是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说这个家族永远当着同样的官即使同为国君和大夫只能换人,而不能换家族这种无奈的情况。

    第二个故事是再晋董狐笔。

    这个故事同样是一个史官,不过他是晋国的。这个说的是晋国太史董狐。

    当初晋国的大臣赵盾啊是托孤重臣辅佐晋灵公登基。

    但是晋灵公长大以后呢嫌弃赵盾了啊,就是联合宠臣屠岸贾要杀掉赵盾。

    栽赃,陷害,暗杀,伏击啊,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啊,每但是每次都失败了,但是赵盾呢在遭到一次伏击以后啊,他就逃跑了。

    还没跑出晋国的国境,就听说他的弟弟赵穿搞突袭啊,把晋灵公杀了。

    于是赵盾就又回来收拾残局,扶新君登基,这时候晋国的太史令董狐在史书上写道,秋九月,赵盾弑其君。

    哎,赵盾说先君不是我杀的呀,是赵穿杀的,你怎么能再栽赃给我呢?

    董狐就说啊,你是晋国的首席大臣,你逃不出镜,归不讨贼,那不是你是谁呀?

    孔子他老人家听到这事儿呢,也认可董狐的说法,当然赵顿这个人必定是善良啊,不像崔杼他没杀掉董,狐时呢他也没杀掉屠岸贾。

    这就造成了屠岸贾后来又得势啊,最终扑灭了赵盾全家只有一个小婴儿活了下来,这就发生了后面《赵氏孤儿》的故事。这件事也是三家分晋的导火索。

    第三个故事。是在秦张良锥。

    说的是刘邦手下著名的谋士张良,年轻时候张良呢本来是韩国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呢,有一次要东巡。

    这个张良呢很快就知道了啊,他想给韩国报仇嘛,他又带了一个大力士埋伏在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那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到了以后啊,他就让大力士把一个一百多斤的大铁锤啊扔了过去,想把秦始皇砸死。

    但是秦始皇这个人啊,怕人行刺,他坐的车有好几辆一模一样的。

    你根本不知道哪辆车里有钱是好,结果呢张良猜错了。

    误中副车这个成语就说的是白浪沙张良刺秦王的故事。

    行刺失败,于是呢改名换姓躲了起来啊,这就是在秦张良锥的故事啊,文天祥敬畏他了,不忘国仇家恨。

    第四个故事啊,是在汉苏武节。

    这个节说是气节,但也可以是一个信物。

    西汉时期呢汉武帝派大臣苏武作为使者出使西域,但是被匈奴抓住了,匈奴人啊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地窖里,不给吃,不给喝啊,天降大雪啊,苏武就躺着搅雪和着这个毡毛一起吞下去充饥,几天不死。

    匈奴人觉得,嚯,这家伙太神奇了,提高待遇啊,就把苏武流放到了北海边儿,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汉朝时候管的地方叫北海。

    那地方没有人啊,匈奴人让苏武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产奶生子才能放你归汉。

    孙武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等了19年。

    等到汉朝和匈奴呢关系好转给他回到了汉朝,但是这19年的苏武一直拿着自己那个汉朝外交大使的凭证,节从来没放下过,所以文天祥很敬佩他的气节。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说的第五个故事啊,是为严将军头啊,这个说的是三国时期的老将军严颜。

    赤壁之战以后啊,刘备去攻打四川的刘章啊,当时这个老将军严颜奉命驻守在江州啊,就是现在的这个重庆。

    当时啊刘备军团大兵压境,但是严将军呢誓死守城,拒不投降。

    一场苦战之后,张飞还是占领了江州生擒严颜,然后这个张飞就大骂言说:“我大军到来啊,你怎么不投降?还敢跟我大战!”

    这个严颜回骂说:“你们无理侵占我们疆土啊,我们益州呢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了牵出去斩首。

    严颜面不改色,大声说:“斩首就斩首啊,你发什么怒啊?”

    严颜视死如归的豪气,最终感动了张飞啊,张飞把他释放了,而且奉为上宾,所以文天祥呢敬佩严老将军视死如归的勇气。

    第六个故事是维嵇事中血。

    这个嵇绍中呢说的是西晋时期的嵇绍啊,他爸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

    传说中失传已久的名曲《广陵散》的作者就是他爸。

    这个嵇绍十岁的时候他爸就被司马昭给斩了啊,后来这个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以后病死了,他的儿子进惠帝司马中登基继位。

    嵇绍因为有才华和名气比较大,在朝廷里呢当侍中,这个晋惠帝性格软弱,而且没有什么见识。

    大臣跟他说啊,外边儿好多老百姓没饭吃啊,很多人都饿死了,然后他就问那怎么不喝点儿肉粥呢?何不是肉糜说的就是他。

    再加上他有个傻奸傻奸的皇后贾南风,这个贾南风啊又丑又坏,但是家里关系硬。

    他爸贾充呢,曾经帮这个司马昭啊杀了魏帝,曹髦。是司马家的铁杆亲信。

    这两口子一当朝呢就坏事儿了啊,干了一堆没脑子的事儿啊,这个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司马家这个八个王爷轮番打仗啊,争夺皇权,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实有一次这个东海王司马月这个协持着皇帝啊,这个傻皇帝去打成都王司马影啊,在现在的这个河南安阳那个地方打了一个大败仗。

    文武百官,四散奔逃,只有嵇绍挺身而出啊,在这个皇帝的身前保护他被司马洛的部队呢一刀砍死啊,鲜血就站在了这个傻皇帝的黄袍上,后来呢战事平息了啊,宫女要给这个皇帝洗衣服。

    这皇帝说此嵇事中血勿去也,意思就是说这是我忠臣的血啊,我要留个纪念,你别洗掉啊,所以文天祥呢很敬佩嵇绍的忠义之心。

    第七个故事。是为张睢阳齿,说的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睢阳县令张巡。

    唐玄宗李隆基呢正跟杨贵妃调情呢,忽然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安禄山带着二十万大军南下,瞬间就攻占了河南。

    当时张巡呢只带了7000兵马死守睢阳城啊,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啊,而叛军呢十几万人攻城。

    张巡守了两年左右,呃,没有粮食呢就吃树皮草根,没有树皮草根呢就吃老鼠,没有老鼠呢就吃皮甲,没有皮甲就吃人啊,偌大一个睢阳城4万人口,最后吃的只剩400人了啊,依然是城破被俘虏。

    这个叛军的将领尹子琪就问张巡,听说您督战时候大声呼喊啊,往往是这个眼眶破裂,血流满面,我牙也咬碎了,何至于此呀?

    这个张巡就回答说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恨力不从心。

    说完呢这个尹子琪呀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就只剩三四颗牙齿了,后来张巡被杀?

    这个大唐王朝啊想追封张巡的时候出现过争议,说张巡带兵吃人这事儿啊,有违人伦。

    后来呢还是唐肃宗李亨力排众议追赠这个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啊,所以文天祥很敬佩这个张巡的忠诚和毅力。

    这个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说的第八个故事啊是为颜常山舌,说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候啊,常山郡的太守严杲卿。

    常山正好在安禄山的管辖范围内,但是这个颜杲卿没有随着安禄山反叛,反而是把安禄山安排的那些叛军将领啊给骗过来杀了。

    然后联合他的堂弟,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一起死守但是这俩人呢都是文人打仗水平不行啊,没多久呢就城破被俘了。

    这个安禄山见了颜杲卿当面大骂,是我把你从一个小官一步一步提拔起来的,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你敢背叛我啊。

    这个颜杲卿怒目而视,破口大骂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我为什么要跟着你造反来?

    而且你本来是一个放羊的羯族奴隶啊,也是当今圣上提拔你才有的今天。那皇上又有什么事儿对不起你啊,你反叛朝廷。

    这个安禄山非常的愤怒,令人把这个颜杲卿绑在了天津桥的桥柱上啊,洛阳的天津桥啊,肢解并吃他的肉。

    这个颜杲卿,骂不绝口,这个叛贼呢就咬断了他的舌头,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就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65岁。

    所以文天祥敬佩他啊,跟严老将军一样,视死如归。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文献,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

    在《正气歌》里说的第九个故事啊是或为辽东帽清操利冰雪。

    说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隐士管宁。

    这个管宁呢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东。这个汉末天下大乱以后啊,全家就躲避战乱啊,跑到辽东去了。

    那边当时呢归辽东太守公孙渡管辖啊,在辽东呢生活了30多年,公孙家三代君主啊,公孙度,公孙康和公孙恭啊,请他来当官,他都不来。

    后来呢辽东又大乱,他带着全家呢,又回了山东啊,曹丕,曹睿,曹芳也是一家三代请他当官,他还是不来啊。

    以84岁的高龄辞世啊,他在辽东的时候呢就常戴着这个皂帽,就是一顶黑色的帽子。

    后人呢就用辽东帽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啊,他这个做法呢暗和孔子说的啊,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啊,所以文天祥以他为榜样啊,认为元朝这种无道邦国呀,他是绝不会投降的。

    在《正气歌》里边儿说的第十个故事啊,是或为出师表鬼神气壮烈。

    这个大家都知道是刘备死后呢,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给后主刘禅写的信。

    臣下给主上写信叫表啊,皇帝呢给臣下写的一般叫诏或者敕。

    《出师表》大概的意思啊就是他跟后主刘禅说呢,我本来是南阳的一个农民啊,先帝刘备呢待我不薄,三顾茅庐把我给请出山了,已经20多年了。

    结果大业未成,先帝就驾崩了,那我现在这么劳累呢,一手打南蛮啊,一手发展经济,就是秉承先帝的遗志,一定要光复中原。

    现在我要带兵出去打仗了,不一定能回来了。

    为了以后国家的发展,我给您推荐几个贤臣啊,文臣谁谁谁啊,武将谁谁,您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别把国内政局搞乱了啊。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就是我现在越写越难过,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这个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壮志未酬,病死在战场,也就是五丈原。

    所以文天祥敬佩他能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啊,这也是文天祥自己的信念。

    第11个故事,是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说的是东晋时候的祖逖就是成语闻鸡起舞里边儿那个主角儿啊,每天记一打鸣儿呢,他就出来练剑啊,这个成语里呢还有一个陪他链接的配角啊,叫刘坤,这个人也很厉害。

    西晋的时候爆发了这个八王之乱后羯、氐、羌、匈奴、鲜卑这五个少数民族趁机先后占领中原,就是五胡乱华。

    历史就进入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这时候啊祖逖也逃难到了淮河流域啊,当地呢很多的北方人都流亡到了这儿。

    因为这个长江淮河一带呀,水系特别多啊,少数民族的骑兵呢打不过来啊,大家就共同祖逖这个主。这时代的这种军队很多。如东晋的北府军和齐国军都是这类武装。

    为了获得东晋朝廷的承认,于是祖逖就渡江到了健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劝进这个琅琊司马瑞。

    当时这个琅琊王司马睿呀也是刚跑过来还没称帝呢,他就说啊晋朝大乱呢,主要是由于这个皇室内部自相残杀啊,胡人就趁机进攻中原。

    现在中国的百姓呢饱受敌人摧残,人都想起来反抗,那只要这个琅琊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服失地,那北方各地的人民呢一定会群起响应。

    这个琅琊王司马瑞,他并没有这个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的有道理啊,也不好推辞啊,就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刺史。

    祖逖这个官儿可不小,晋朝时候一共就只有19个州。

    可惜呀,这地方当时不在晋朝的手里管,所以他只能算是名誉刺史。

    这个司马瑞呢又拨给了他1000个人吃的粮食啊,还有3000匹布,所以说人马和武器啊,老兄你自己搞定吧。

    这祖逖就带着他一起来的几百个乡亲就组成了一支队伍横渡长江啊,传到江心的时候啊,这个主题就拿着船桨在船舷边啊拍打啊,一边儿唱歌儿啊,一边儿跟大家说啊,如果我不能平定中原,就绝不在渡江回来。

    最后呢他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死在了长江以北,所以文天祥敬佩他,就是他跟诸葛亮很像啊,都是有使命感的人。

    弟十二个故事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这个说的是唐朝中期唐德宗时期的事儿啊,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他有一个大将呢叫段秀石坐镇西北,总揽军政啊,受封是张掖郡王。

    后来呢这个靖远闹兵变,就是现在的甘肃,宁夏那边乱兵一路打到了长安城,唐德宗李氏呢跑路了,安史之乱以后啊,这个唐朝皇帝动不动就被赶出长安城,也司空见惯了啊,这个打包收拾行李啥的,那个技能都很娴熟啊,叛兵打到长安以后呢,诶,发现长安有一个被软禁的幽州节度使叫朱泚。

    当初朱泚呢来长安啊,跟唐德宗想搞好关系,没想到一来呢就被扣留在长安了,结果乱兵一来呀,这两拨人那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了。

    乱军迫切需要一个有名望的领袖带头造反,这个朱子泚呢迫切的希望咸鱼翻身啊,改变他被囚禁的这个局面,于是诸此呢就在长安称帝啊,建国号汉。

    这时候啊这个段秀时因为得罪人已经被夺去兵权很久了啊,朱泚就当他是自己人啊,跟他商量说怎么攻打奉天杀了这个德宗皇帝。

    这个段秀石呢其实是在跟人密谋想暗杀朱泚,正聊着聊着呢,啊,他那合伙人呀就悄悄伸手就掏刀啊,结果被朱泚发现了。

    段秀时一看就急了,举起手里拿着那个护板啊,上朝的时候,官员都在手里边儿举着的那个就照着这个朱泚的脑袋砸,但是那玩意儿是象牙做的,杀伤力太小。

    这时候呢殿下卫兵就冲上来了啊,把段秀石和他那个同伙儿啊乱刀砍死。所以文天祥呢也是敬佩他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