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15竹书晴天

    昨晚看着天气阴沉沉的,还以为今天会有雨,没想到过了中午又是一个艳阳天,太阳高高的挂在了天空,温度又升起来了。

    在粮城林府的一个小院里的游廊上面的青瓦反射着天上的阳光。

    游廊上面攀爬着翠绿摇曳的藤萝,将小院笼罩了葱茏绿意,院内植着花草树木,几多或红或蓝的小花,将小院渲染的野趣十足,也给小院带来了些许阴凉。

    院内站着一个少年。少年大约十四五岁,一脸婴儿肥,一双又黑又亮的眸子神采奕奕。一身蓝色长袍,腰间一条黑色腰带上面悬挂两块玉佩,腰带上还挂着一个绣着两只肥鸭子的荷包,脚上穿着黑色长靴,头上还带了网巾。

    他站在院儿中,看着院中铺在地上凉席和放在上面的案桌。

    是这个小院儿就是林父带林夕看藏着暗室的那个小院儿。

    林夕的教学场所之所以会变到这里,教学成现在这种情况,是因为那个小丫头做的太狂了,被林海氏给镇压下去了。

    首先第一点,小丫头在学习认草药的时候,不认真经常自己偷吃草药。这本来没啥,草药其中很多都可以当做零嘴吃的,但是小丫头只顾口感而不顾药性。

    这种情况还让林夕发现,林夕说了她几次,她屡教不改,人心没有办法为了小丫头的身体健康只好把他告到林海氏哪里。

    第二个原因实际上没有什么,是林夕告状的时候,只是顺带的提了一嘴,林夕的第一位陈先生给林夕留下了很多书籍。

    林夕在广州流连的期间也买了很多书籍,只要是家里没有的他就往回买,其中掺杂着很都不适合小丫头看的东西。林夕开始没有意识到他把所有的书都堆在他的书房里任由小丫头翻看。

    这些书中就有很多是林夕买来想着装点下门面,名人字画买了不少,诗书也是买了好大一车,装了一个书房。

    直到一天小丫头拿着一本书来问他。为什么这本书里说的上古时期事情自己交给他的禅让制不一样的。

    林夕拿过那本书一看原来是陈先生留下的一本书叫做竹书记年。

    这本书叶写着很多陈先生的批语。但陈先生也和林夕主动谈论起这本书,并且陈先生对认为这本书是伪造的。

    陈先生还向林夕详细的介绍了竹书纪年这本书是怎么被发现的,太康二年,有一个盗墓贼,挖开个古墓,里面到处散落着很多写着文字的竹简,后来经过官府的整理之后呢,整理了整整十大车。

    当时的西晋皇帝司马炎已经建立了晋国15年,刚刚消灭的东吴三分天下,归为也正是春风得意。

    他听说从古墓里发现了古简,就组织朝廷里的史官们进行翻译和破解。

    经过史官们的研究发现这些竹简全部来自战国时期的魏国。而墓的主人身份也不简单,他是魏国的第4任君主魏襄王。

    最后史官们从里面整理出来的75篇文献,合计超过了十万字,其中最珍贵的就13篇,这是魏国史官所写。

    内容按照年代时间记录,是当时最为权威最为标准的官方正史。

    它从上古时期皇帝开始记录,一直写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共记录了89位帝王,跨越了1847年的历史。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呢,为了在思想上控制天下的百姓,他把除了秦国以外的各国史书全部都给烧掉,而竹书记年,因为被魏襄王带到了陵墓里,因此就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史书,在很长那段时间里啊,受到统治者的封禁,一直被列为异端邪说,甚至到了唐末宋初的时候还失传的。

    到了明朝时期这本书又神奇的在民间出现,而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也就是小丫头手里拿的这一本。

    林夕还知道陈先生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清朝的时候呢,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想法,竹书纪年呢,既然从西晋的时期就已经发现,那么毕竟有不少的文人在写书的时候呢,就进行引用,那么如果从这些文章中进行寻找,也许还能还原一部分的竹书纪年的内容。

    于是从那是开始,经历王国维、范祥龙等多位史学家的接力研究,终于从各种资料文献中提取了一部分竹书青年的内容,把最终编译成书,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

    陈先生讲读书这本竹书纪年记载了很多内容,不但与史记记载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迳庭。

    比如说关于尧舜与禅让的真相,儒家正统向来是厚古薄今,简单的说就是非常推崇。古代每每谈起圣皇之治呢,必定对三皇五帝、尧舜禹唐进行歌颂。

    把帝王强权交替带来的冲突都贤能化、禅让化,以此来树立皇帝政家天下的史客观。

    根据史记的记载,尧舜与三代相互禅让,成就了一段佳话,而被后世之人的弘扬,也是无数帝王学习的榜样。

    但是竹书记年里的记载却让人大跌眼镜。读书纪年记载说,尧老了,于是顺着发动政变,囚禁了尧,夺取了他的地位,并且把尧的儿子丹朱也给囚禁了起来,并且不允许他和他的父亲尧见面。

    尧舜禅让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

    比如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呢,舜禹商周四个开国君主,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弑君谋反,建立了新的王朝,没有什么圣的。他们的做法都是一样的。

    伊尹商朝开国国君商汤的老师,他的建立商朝之后,拜义伊尹为国相。

    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了太甲等三代商王,可谓是四朝元老。

    史记记的殷本记中记载太甲帝继位之后不遵守规矩,不把规定放在眼里,为了教育太甲,伊尹把他关到了桐宫里面。

    过四年之后呢,太甲终于改过自新,伊尹亲自把太甲迎接回来,继续让他做商王。伊尹也因此被歌颂为千古第一贤相。

    可是竹书纪年写的这段故事却是一场典型的宫廷政变。

    作为大臣的伊尹流放了自己的帝王太甲。四年之后,太甲终于从流放地逃了出来,杀进了皇宫杀死了一重新夺回了王位。

    共和之政,周厉王时代呢,因为种种暴政呢,引发了国人暴动,大家赶走了周历王,但是呢,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周厉王的太子还小,于是周公和昭公两个人联合执政,14年之后呢,周厉王的太子长大了。周公和召公呢,共同辅佐他继位啊,成为周宣王,这段时期呢,被称为共和之政。

    那么这段历史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对周公和召公两个人也是多加赞赏。

    可是竹书记年给出了另外一个版本,周朝其实有一个诸侯国叫共,君主的名字叫和,他趁着周朝大乱的夺取了大权,这段历史呢,被称为共和之政,那么所谓的共和其实是共国的和。

    竹书纪年因为成熟于战国时代,而且唯一没有经历秦国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史书,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啊,他的权威性要远远大于史记。

    而且竹书纪年的作者应该是魏国的史官,那么它应该正儿八经的官方史书,而史官修史基本都是实事求是,历史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记录,而不是随性修改。

    但史记的作着司马迁是个人修史,司马迁写史记所参考的春秋、左传、国语这些书其实并不是官方是说发,中间不免掺杂着司马迁个人的主观意愿,他书写的历史呢,也不一定完全契合客观事实。

    另外,如果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呢,竹书纪言里记载的显然更符合人性站在权力顶端的人怎么可能那么善良?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竹书纪年显然要比史记更加权威,更加靠谱。

    陈先生认为这本书是伪作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西晋的人,他们可是看过这本书的,而且人家把这本书跟这个史记、春秋做个对比,

    他们说其记年13篇,继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于春秋皆多相应,也就是说,西晋的人拿这本书跟春秋啊,史记啊都相印证过。

    就是这几本书的内容啊,大致都差不多,只是有一些极个别的对不上,但这个不包括禅让制,也就是说人古时本竹书记年里记载的也是禅让制。

    第二个原因,这本今本竹书出现的时间。当时正是大明外贸经济发展的时期。这本书的出现,很可能是当时的商人为了争夺政治权利而提出的理论思想准备的。

    因为陈先生说这书里的很多内容向他学习过的尼德兰利亚人的经商之法。以及荷兰人所推崇的自由竞争和反对压迫商人的意思在里面。

    另外当时商代早期,应该还保留了一些部落的特征,有点儿像的最原始的家族的族老会。比如说家主不听话,放逐你个两年好了再,接回来,这也正常。

    毕竟作为族长那个位置不是什么人都能接任的,既然他有接任族长的资格,只是处理事情是有毛病,让他冷静一下,等他想明白了,继续担任族长的职位,这在大明的民间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陈先生当时语重心长的对林夕说,所以我们现在看历史,你不能说啊,这个不符合人性,那个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价值观,你就不信。

    说白了,他只是不符合你的逻辑,它并不代表不符合古人的。所以跳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行为规范来解读当时的历史就是想歪曲历史,给自己的歪理邪说找借口,而今本竹书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点即使是这个当年晋国在墓里边挖出来那会它也是只能代表晋国和魏国一家之言。

    在而且当年各国的史书秦始皇并没有把他们一把火全部烧掉。比如说春秋就是鲁国的史书。

    赵国、秦国、楚国都是有史官,都有记载史的史书。但是那些史书由于保管不善,和秦始皇焚烧了一部分大多都轶失了但是秦国的史书也流传下来了。又不是说只有你晋国、魏国人记载的历史才是真实的。

    但是竹书纪年的权威有一个非常重要前提,那就是当年西晋的那帮史官是非常靠谱,完全还原了找到了那些竹简的的本意。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竹书纪年有可能被人为的修改。

    竹书记年发现于西晋,从战国到西晋,中间隔着几百年的历史,而且竹书纪年所用的文字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魏国文字。

    那么西晋这帮老学究们能不能准确的翻译这本史书还值得商榷。

    其实呢,竹书记年的真伪是一个政治问题。

    对三皇五帝的祖先崇拜是在周朝建立,对上古先贤传播的起点应该是在周朝。

    而周王朝创造或者美化远古传说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的。

    武王伐商后的周朝政权新立四处的都有心怀叛意的异族诸侯,所以拉拢亲近的诸侯,并形成稳定的政治联盟便是周朝的当务之急。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树立一个伟大的时代或者一种伟大的精神偶像,十分有利于凝聚人心。打着前朝贤臣明君的旗号呢,以宣示自身的权威。

    而周的目的就是想以先贤后代的身份增加心理政权的合法性。

    其实细究中国神话传说就可以发现,远古传出的贤王是皇帝嫡系后代,而夏商周上古三朝的血脉都可以归到皇帝身上,大禹是皇帝的玄孙,商的始祖是皇帝的四世子,而周氏祖继则更是直接继承皇帝本性的直系后裔。

    所以呢,无论三皇五帝有多少是讹传,但对于初入中原的周朝一族来说呢,这样的传说能把许多中原强族和周人拉到一个祖先的名下,同时强调了姬姓作为皇帝嫡系的地位,拉拢诸侯的意图十分明显。

    而实际上直到商朝灭亡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商人一族依旧能够和监视他们的三监一起发动叛乱,威胁周天子。

    可见周朝初期在强族林立的情况之下,西周的处境并不十分乐观。

    而在之后的周朝历史中呢,众人以先贤后代为起点,延伸出了宗法之天命华夷论和血缘分封制,最终为中国古典时代的政治体系和思想伦理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周朝政权的合法性直接挂钩的。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礼崩乐坏的年代,大权衰落的周王室开始不断受到强势诸侯国的挑战,而竹书纪年的诞生日期呢,又于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的时间点十分接近。

    但除了竹书记年的记载的内容之外,它的出土时间可疑恰巧是在司马氏篡权的西晋时期被挖掘出来,在距离汉武大帝独尊儒术数百年之后的西晋。

    一本内容侮辱儒家圣人的史书,竟然得到了晋朝上下如此重视和传播。要知道,作为官方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尧舜禹对儒家思想的地位非同小可,一旦这个信仰动摇,那么整个儒家思想就会失去根基。

    但曾经历经焚出坑儒而独霸天下为儒家,竟然对此异端邪说没有产生丝毫的压制,难道真的只是历史巧合而已?

    另外一种猜测,就是得国不正的司马氏为了掩盖其祖先司马懿的篡权史,对竹书纪年中的尧舜禹篡位的记载视为一种机遇,因为这种说法给司马氏的篡权自理提供了某种理论支持。

    竹书纪年中记载全部内容也都是围绕窜权展开的,再回想一下西晋的历史,司马炎也是靠着夺取了曹魏的大权才建立了西晋。

    那么司马炎有没有可能篡改了古籍的内容,故意放大了古代篡权的故事,来向天下人证明篡权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上古先贤门都干过这样的事情,以此来反饰他西晋政权的合法性。但是这种记载又不能说他是错的,因为即使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之上看待,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王权不再衰落,门阀世家的势力得以压制,所以竹书纪年中的内容逐渐被主流价值观抛弃,最终逐渐失传。

    所以竹书这本书之所以消失不见了,就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或者说呢,皇族与权臣的斗争结果。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一次皇权衰落的时期,就像东周的礼崩乐坏一样,曹丕篡汉后,司马氏篡魏,刘裕篡晋。肖道成禅宋,最后呢,陈宝先篡位于齐,而北朝是宇文氏立国北周。高欢得禅位北齐,篡夺皇位成了那个时代的主线。

    所以在一个充满野心家和阴谋论的年代,打击尧舜禹,相当于打击儒学。打击儒学就等于打击忠君思想,打击忠君思想,最后就等于打击皇权。

    但随着时代的推移,皇权最终战胜相权,不断得到强化。

    而且陈先生最后给林夕下了个断言,像这种歪理邪说自己研究或者自己写本书自己看,都无所谓可以无视。

    一旦他们敢对外大规模传播,那就要坚决打击,做到杀一儆百。如果他们不听话,拎出两只鸡宰了个给其余的猴看看。

    林夕拿着这本书看着一脸求知欲的小丫头。林夕面对她简单粗暴的解释道:“这本书是别人伪作,书里头都是胡说八道。你没看里面的批语都是如何批驳这本书的。”

    说完便把这本书是从小丫头手里夺了过来,这是林夕心里流了一把冷汗。

    这件事之后,他对小丫头做出规定,以后想看什么书必须经过他的同意。同时告诉王铁锤和李铁蛋没有自己的允许,不允许小丫头再进自己的书房。

    林夕怎么规定并不是防着小丫头,而是他的书房里什么书都有,甚至林玉恒在他离开广州的时候还给了他一箱子书。

    那箱子书回来便被给他收拾行李的王铁锤藏到自己的屋子里去了,那是满满一箱子的春宫画。

    此时大明这种书籍是在书店中摆着卖的,而且很多人家中都有这种书籍。只不过是要防着小孩子不让他们看而已。

    林夕不敢保证他的这一屋子书中有没有漏网之鱼?如果有一天小丫头拿着这样一本书问林夕,到那时他上哪儿去找地缝钻下去?

    而且这个小丫头还非常不识趣,每每借了书都不及时归还。只见书从林夕的书房出去,从来没见过一本儿自动的回头,都是林夕想看的时候找不到才发现被小丫头拿走了。尤其是《西厢记》聊斋等小姑娘非常喜欢看的小说,那是想要都要不回来。

    至于第三个原因才是主要原因。因为原来跟林夕学习医术的别看有五个人,其实真正的学生只有林月华自己,陈小花那是属于陪读。剩下三个人就跟着沾光而已。

    而且其中三个人跟林夕的关系都特别亲密即使长时间待在一起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剩下两个丫头在此时的大明权贵家族根本不当人看。

    而现在却截然不同,来了大米和小米两个丫头。这两个丫头虽然属于林夕的晚辈,但是他们岁数却基本差不多,所以难免瓜田李下之嫌。

    林海氏便选出一个院子统一教学,再也不让这几个人跑到林夕哪里去学习了。

    林夕正站在院子里胡思乱想,这是一生清脆的少女的娇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呀,师叔可真神了,你怎么知道今天会晴天。”

    一个由蓝色丝带绑着发髻,小脸肥嘟嘟的包子脸少女,穿了一身八成新的对襟褙子,手拿着一个锦囊,叽叽喳喳快步走来。

    少年扭过头看到少女手里拿着的锦囊,脸上的笑意不由更浓了,真是一个天真的竟然真信了。

    还没等林夕开口,又是一个女声传来,清脆好听,仿佛大晴天飞来了一只百灵鸟。

    “笨蛋小米,你被师叔骗了呢。”

    伴随着声音走来一位似乎是误入凡尘的仙女,披了一个毛绒绒的披风,穿着百褶裙,腰间系着飘带,最为引人注目是她一双漆黑如墨的眸子,灵气十足可是这种话仙气被她怀中抱着那个流着哈喇子吃着一双手的一个小娃娃破坏了。

    这位少女身后是一位气质雍容的妇人。后面跟着呼啦啦一大票人,两个老妈子,好几个小丫鬟,拿着各种东西跟随到在他的身后。

    这个妇人便是林夕的大嫂林海氏,而前面的大米怀中抱着的确是林长石最小的一个儿子。他还没有正式起名,现在叫做彘儿,跟汉武大帝一个名字。

    “师父,我不是笨蛋。你看,锦囊里面的纸条上写着四个字‘今日天晴’呢,这张纸条是我上次借书时师叔写的呢,好神啊,他竟然猜到今日会晴天哎。”

    小米鼓着嘴巴委屈地说,还把锦囊里的一张纸条展开给她的师父看。

    “哎呀,你真是个笨妞!被他卖了还帮他数钱!”大米气急败坏的说道。

    林海氏伸手的往笨丫头脑门上敲了一下。

    小丫头一个没注意大米怀中的小孩儿一把把那张纸拽到手里然后就要往嘴里填。

    还是林海氏眼疾手快,一把把纸从小娃娃的手中薅了出来,随手扔到地上。

    “以后你不要拿着这样东西靠近你师弟,这家伙现在什么都吃,上一回……,”

    这是旁边一个令人讨厌的声音说道:“昨天我还看见他把脚丫子伸到嘴里使劲儿的啃呐。”

    林夕好笑的看着手里端着一个铜盆,盆里装着半盆水的林月华在旁边说道。

    林夕是心里笑道,活该你这个小丫头挨罚,当着亲妈说儿子的坏话,不罚你罚谁?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上次林月华带着大米,小米来借书时,林夕见小丫头嘟嘟囔囔的期盼晴天,整个人都快魔怔了不由想逗她一下。

    于是林夕哄她说自己是对道士。虽然不能够呼风唤雨,但是也能掐算天气。

    之后,林夕就点了一炷香,装模作样的掐算了一下,然后挥毫泼墨在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封存锦囊中。叮嘱她说,天晴了,才能打开锦囊,否则就不灵了。

    这不,今天一大早,小丫头起床就发现外面青天白日,于是迫不及待的拆开锦囊一看:今日晴天四个大字写在纸上,这才有了现在的这一出。

    至于小丫头非得盼天晴,其实这跟广东的气候有关,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回南天儿。往哪里一坐都是潮乎乎,十分不舒服,只有天晴的时候能把衣服晒干才好受一些。

    林海氏坐在小院儿的一角抱着孩子轻声的哄着。同时丫鬟给院儿里的众人一人端上了一碗酸梅汤,当中的冰鱼儿碰着碗壁,发出叮咚的声响。

    林夕斜眼看着举着水盆站在那里的小丫头,不由的一阵苦笑。这酸梅汤就是小丫头受罚的理由。

    现在的广东气候虽然不是夏天,但是也有一些燥热。有一杯冰镇的酸梅汤,再好不过了,提神醒脑,生津止渴。但是酸梅汤如果不加冰的话,喝着还是有些发苦。

    小丫头就利用林夕在广州和三师兄一起研究出来的那种把水煮沸蒙上布,放在木桶之中倒上水的,加上硝石放到井中制冰的方法用了出来。

    然后把制出的冰在林府中以半钱银子一罐儿的价格到处出售,本来林海氏睁只眼闭只眼看着几个小孩子在那里胡闹。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小丫头拿着加了冰的酸梅汤,居然想喂给还在吃奶的娃娃。顿时林海氏怒不可遏。就罚林月华在听课的时候举着铜盆,同时没收了她所有的卖冰的收入。

    林海氏的本意是让林月华站着听课,因为林夕的教材都是没有书的需要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再用大字书写笔记的方法再罚她写几篇大字。

    可是林夕上了一回课便发现了林海氏的意图以后再上课就讲一些跟医术有关,但只要记在脑里,脑子里听一遍就不会忘记的小知识。

    所以林月华逃脱了课后写大字的惩罚。而且那些小知识就由她的丫鬟白鸽写下来交给林月华。

    别看林月华平时一副眼睛长在脑门上拽的不行,可是见了林海氏就跟猴子看到老虎似的,一下子变的乖巧的不行。

    因为大小姚氏没有教育子女的权利的,而林王氏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可是她没有那个耐心?所以林夕的那些哥哥们是由祖母教育的,而林夕的这些侄子和一些岁数比小的哥哥都是在林海氏的教育之下长大的。

    尤其是林月华这个小丫头,那几乎林海氏就把她当做女儿再教育。

    由于林月华是老来女,林父和林母都对她十分溺爱,而几个哥哥都把他当做女儿看待。所以这小家伙在林府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有祖母和长嫂林海氏是不惯着她,发现林月华犯错误就一顿竹笋炒肉,所以这小家伙在林府中只怕这两个人。

    林夕等大家坐好之后并开始挨个点名,这是教书的程序之一。当然点的是学名,而不是小名。

    “林月华”“到”

    “王铁锤”“到”

    “陈小花”“到”

    “李铁蛋”“到”

    “张黍”没有人回答。“张黍”林夕又叫了一声,这时大米桶的小米后背,小米才反应过来这是她的名字,喊了声:“到”。

    林夕点了点头,然后又说:“张粟”

    大米喊了一声“到”

    林夕点了点头,然后坐下从身旁的桌子上拿起一个东西,像几个人展示道:“谁认识这是什么?把他的名字告诉我。”

    林夕手里拿着一个像排萧一样的东西。由十二根竹管组成。竹管从右到左长度依次逐渐的缩短。

    其实林夕手中的这个东西叫做律吕。律吕,是古代校正乐律的这么个器具——律管和吕管的统称。

    律吕作为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相当于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征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

    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

    律吕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

    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

    六律的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首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律吕定音调的方法是:早在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

    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xiáfú)。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冬至的时候,阳气一产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用这种声音来定调。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同时可以定节气。这就是“律吕调阳“的原理。

    十二根管可以依次定出12个“节”,“气”再根据“节”来划分。同时也调出了古代音乐的12个音高。古人用“闰余成岁”的方法,使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相互对应符合;用“律吕调阳“的方法,使历法与四季气候,历法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节气,能够相互对应符合。所以,律吕调阳,也归在历法体系中。

    律吕调阳,在现代科学的解释方法是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四季变化,会伴生不同频率的地磁波,这些不同频率的地磁波其中有些会与十二律吕刚好吻合,从而发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