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文坛大家韩愈第三次落榜,出走长安

    大唐危难,白居易却没有身处安逸之中,他一天到晚都在用功读书。

    白居易读书不能说是很认真,只能说是刻苦到变态。

    从早到晚刻苦攻读,以至于手肘磨破了,口腔溃疡了,眼睛近视了,甚至头发有些花白。

    这也难怪他后来在给元稹的信中说。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与元九书》)

    现在都提倡劳逸结合,只是这白居易偏要发扬衡水精神,读不死就往死里读。

    这不,18岁时他便读书累倒,生了场大病。

    更要命的是这一年由于其父收入低微,再也无法支持其在长安的开支。

    白居易也不得不陷入独自漂泊的境况。

    等到病好了一些,白居易便退了那间破屋。

    他决意回家,没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是着急见那心慕之人啊。

    当白居易站在城外回望长安时,感觉这几年犹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匆。

    今日一走,何日才能回来呢?

    白居易一脸沧桑的自言自语道。

    “很快便会回来的。”

    是吗?希望那时候他能住上一间好点的屋子吧。

    同年,像白居易一样西漂失败的人还有后来的文坛大家韩愈。

    他也曾如此回望长安城,这是他第三次科考失败,但他显然是不会就此放弃的。

    韩愈的祖上并不是什么名门,只有一个叔父韩会卿还算出名。

    韩愈出生于安史之乱之中,那时盛唐早已不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纷纷上演。

    乱世之中,他的家庭也很不幸,刚出生不久,母亲死了(一说改嫁)。

    3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更悲惨的是,12岁那年,他唯一活下来的亲哥哥韩会被贬谪广东不久也死了。

    \t韩会是何许人?

    \t论文学才华,只一篇《文衡》就搅得京城“洛阳纸贵”。

    论经济见识,常以王佐自诩,被世人称为“四夔”之首。

    \t有这样的哥哥养育韩愈,命运好像也不至于悲惨一说。

    \t但无奈祸福有命,韩会正值大好青春年华,就横遭贬谪,流放至韶州。

    \t才华横溢的他,也因此心中积郁。

    再加之,蛮荒之地,瘟病肆虐、缺衣少食,韩会不过两年光景,就染上了重疾。

    仅苟延数日,便客死他乡。

    韩会死后,他的妻子实在不忍丈夫成为孤魂野鬼。

    当即做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千里护灵,她要让丈夫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t不少人都劝之就地安葬,却始终没能撼动这位勇敢女人的决心。

    \t她稍加打理,就背着年幼的小姑,拉着幼子老成,带着弱弟韩愈上路了。

    \t一路上,跋山涉水,她一身缟素,不悲不泣,应对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苦。

    \t看着嫂嫂眼神坚定的样子,韩愈的内心,也悄然埋下了一粒生而顽强的种子。

    嫂子是个善良的女人,非但不嫌弃这个拖油瓶,还将他和亲生儿子韩老成一视同仁,一起养大。

    甚至由于家贫无法送孩子去私塾,她便自己当起了两个孩子的老师

    \t韩愈自此奋发图强,没有丝毫懈怠。

    无论是写字还是文章,都显露出不凡的才华。

    19岁那年,韩愈带着全家的希望,终于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那时的他看着宣城的满城春光,他的心情好极了。

    只是他不知科考之路即使学富五车也未必金榜题名。

    他酷爱古文,对当时社会盛行的骈体文非常不喜,倔强如他,答卷时完全不遵照套路出牌。

    \t年少轻狂,他不屑“觅举”,不追逐朝中有势力的公卿以混眼熟。

    所以,只身长安,没有背景,亦没有依靠。

    \t贞元四年,落榜。

    贞元五年,又落榜。

    贞元七年,还是落榜!

    \t他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奈何现实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t接连失败三次的韩愈,早已身无分文的他。

    抹着眼角的泪水,他孤独地望着这偌大的长安赋诗一首:

    \t\t\t\t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t\t\t\t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t\t\t\t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

    \t\t\t\t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t\t\t\t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t\t\t\t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出门》

    长安城有屋千万家,可是,他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t有些事越是强求越是没有回应。

    既然如此,韩愈也不再执着终是收拾行囊,准备回乡休整一阵子。

    他可还会卷土重来?

    韩愈回了他的宣城,而白居易回了他的徐州,在那里有一个他心心念念之人正在等他。

    十九岁时白居易回到徐州便给湘灵写过一首《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里的“邻女”不是今天的邻家女孩,而是指怀春的少女。(战国时期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他,但宋玉从未动心,后便以邻女形容怀春的少女)

    诗里夸湘灵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就像嫦娥和圣洁的莲花。他曾无数次透过窗前碧纱张望绣床前的湘灵,看到她闲教鹦鹉说话的可爱画面。

    这一看就是甜甜的初恋,只是白母嫌弃湘灵出身低微并不怎么待见湘灵。

    所以就算白居易回到徐州也只是偷偷见上一面,若让他母亲知道了定又要数落他一番。

    只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白母终究还是知道了此事。

    两人因此而怄气,而白居易也是负气决意再次离家出走。

    那年与湘灵短暂重温后,白居易便又前往亲戚处谋生去。

    白居易再次踏上了漂泊之旅。

    白居易敢于为爱与母亲争执,,这样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会被说成是风流之辈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也许传言终究只是传言吧。

    也许白居易也曾自省过,为了一个女人不惜与母亲作对,值吗?

    白居易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也爱过一个人你便会懂。

    白居易做到了喜欢一个人不会因为她的身份而嫌弃她,因为他爱的是她的人,不是她的身份。

    也许这便是白居易所认为的爱。

    那湘灵自然也是钦慕白居易的,因为喜欢一个人的眼神是藏不住的。

    每次匆匆见面她便是这样不舍的看着白居易离开的。

    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不是有钱人终成眷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