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贞元九年,刘禹锡柳宗元同登进士

    此后的几年白居易到处游学或者说谋生,居无定所。

    而朝廷在藩镇之乱平定了后也开始了重新洗牌。

    789年,李泌的离世让朝中宰相之位空了出来。

    曾经的陆贽深受德宗所喜爱,甚至连颁布《罪己诏》这样的事情都对陆贽言听计从。

    但诸藩之乱平定了以后,德宗却有意无意疏远了陆贽。

    因为他总是喜欢怼德宗,这让德宗很是不爽。

    要是大乱之时德宗肯定拉得下面子,可这都安定下来了德宗自然又重新在意自己的自尊心了。

    再加上一帮嫉贤妒能的朝臣也经常在德宗耳边说陆贽的不是。

    这位德才兼备,人望颇高的清臣最终与宰相之位失之交臂。

    而户部侍郎窦参、太常卿董晋继任宰相。

    窦参为人刚愎自用,凡事独断专行,而董晋却是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

    朝政大权自然都落到了窦参一个人手里。

    窦参不仅专权,而且还纵容一帮亲信贪污纳贿。

    德宗屡屡警告,可他却置若罔闻。

    德宗忍无可忍,只好在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四月将其罢黜。

    \t窦参一贬,朝堂上就只剩下董晋这个形同虚设的宰相了。

    要想让帝国朝政尽快回到正轨,清除窦参留下的恶劣影响,就必须物色一个刚正贤明、德高望重的人来当首席宰相。

    \t直到此刻,德宗才想起了与他共过患难的陆贽。

    这一年四月,被冷落了十年之久的陆贽终于登上了宰相之位。

    身居高位,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似乎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陆贽自然没有放过这样的机会。

    他一拜官便奏请德宗改革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

    由原来的宰相一人包办改为由下级各部门共同推荐,这相当于削弱中央集权。

    只是数日之后,便有一人和德宗告密说各台省举荐的人都是徇私枉法,并不是真正的人才。

    德宗一听立马告诉陆贽:“自即日起,各台省官员的任命和调动都由你做主,不要交给各部门长官。”

    无私的陆贽当即连上三道奏疏权衡其中利弊。

    道理是讲明白了,但德宗压根不听,执意废除了这项新政。

    陆贽不仅敢于直言,还为人清廉无比,可贞元九年(793年)春,德宗却让人转告陆贽说。

    “你做人太过清廉和谨慎了,别人赠的礼物你一概拒绝,恐怕不通情理,像一些马鞭和靴子之类的小东西,就算接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想而知再有远大抱负的臣子又如何,搭上一个昏庸的皇帝,大唐中兴也不过就是个梦而已。

    793年是科考大年,15岁的元稹明经及第,而二十一岁的柳宗元以及二十二岁的刘禹锡同登进士,那就来说说这两人的故事吧。

    刘禹锡的名字取于“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思是尧帝为了表彰治水功臣大禹,赐给他一块圭玉,他父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孩子。

    \t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作诗方面很有天赋。

    长大后看着内忧外患的大唐他诞生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重现大唐盛世。

    19岁时,刘禹锡离开故乡,到京都长安求学。

    在长安混时,刘禹锡绞尽脑汁给自己找了个祖宗,到处宣扬自己的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

    他的朋友们都知道咋回事,可为了维护刘禹锡的脸面,谁也没有去戳穿他。

    22岁时,他与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两人志趣相投逐渐成为了密友。

    刘禹锡曾登上奇险的华山,还没有下山便创作了《华山歌》。

    诗中有一句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t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如果不建立杰出的功业,那么即便再富贵也终究是平庸的。

    由此可见刘禹锡心中有一个远大的政治梦,再来说说柳宗元吧。

    773年,柳宗元生于长安,因柳家是河东的名门望族,所以人称“柳河东”。

    柳宗元虽出官宦世家,只是到他这一代家族早已是穷困没落,加上战乱饱受流亡之苦。

    \t好在上帝关上了门却也为其打开了一扇窗。

    俗话说再苦再穷不能穷孩子,在其父以及卢氏的敦敦教诲下,柳宗元学识不浅。

    史书称其幼年“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可谓是个小神童。

    \t彼时的长安并不太平,安史之乱后建中之乱的爆发,连唐德宗都吓得出逃长安,更何况他这么一个小小平民。

    \t流亡期间柳宗元深谙朝廷的无能,社会的动荡,一颗忧国忧民的种子已然悄悄种下。

    \t785年其父柳镇到江西做官,12岁的他随父而行,开始出入社交场所,广结好友。

    在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熏陶下,其“统合儒佛”的思想初具雏形。

    \t13岁那年,一位姓崔的中丞官正准备为朝廷写道贺表。

    平日里总听人吹牛说柳宗元这小子写文章不错,心里一想今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于是让柳宗元代笔。

    \t柳河东大笔一挥,写出处女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没想到这篇文章一发竟然在朋友圈火了,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好运来了似乎挡都挡不住,连老婆都有人自动送上门,那一年柳宗元与时任礼部、兵部郎中杨凭之女定下娃娃亲。

    \t安静的日子过了没几年,17岁时其父柳镇因正直断案得罪了权贵,被无情贬到夔州做司马去了。

    柳宗元自然随父亲去了夔州,可是无论到了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t79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柳宗元高中进士。

    虽然说考了四次,可你千万别小瞧。这是个啥概念呢,就这么和你说吧。

    白居易29岁中进士,在慈恩塔下题名炫耀“十七人中最年少”。

    孟郊46岁考中进士开心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样一对比他不得尾巴翘到天上去,但显然人家压根就没把这名利放心上,装逼道。

    “得之不加荣,丧之不加忧,苟成其名,与远大者何补焉!”

    \t意思大概就是对我这种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考中进士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何足挂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同年五月其父去世,按规矩他得守丧。

    他把父亲葬在万年县(隶属今江西上饶)的栖凤原,开始了守丧岁月。

    期间身怀远大抱负的柳宗元经常到武功、正宁、庆阳一带考察。

    见多了黎民百姓之苦难,不觉间心中的种子正悄然发芽。

    \t而同年进士的刘禹锡先是考过博学鸿词科,后又通过吏部考试被授予太子校书,已然当起了图书馆馆长。

    对了,前一年也就是792年,咱们的韩愈大哥第四次参加科考终于中了。

    然而屁用没有,因为那时候进士是不能直接做官的,还得考公务员。

    只是他在考博学宏词科考试上一连三次都没成功。

    就像《曹刿论战》中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t韩愈只能另辟蹊径,他给当朝宰相上书,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推荐。

    \t他每月送去一封信,连续三个月,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t生活不仅没为他打开一扇门,连窗户都锁上了。

    因为在那期间于他而言亦师亦母的嫂子也去世了。

    \t此时的韩愈,说他心中毫无怨气,那是假的。

    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颓丧,不然也写不出《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句子吧。

    \t寂静的夜里,他曾辗转反侧,思考自己的出路。为了生存,他最终选择了给他人做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