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寒门子弟孟郊的心酸登科史

    793年,就在陆贽被德宗冷落之时,另一位大臣时任户部侍郎、判度支的裴延龄走进了德宗的眼里。

    这个裴延龄非常善于拍马屁,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次,德宗打算重修京师的神龙寺,需要五十尺长的松木,却遍寻不获,结果裴延龄马上说。

    “臣最近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的山谷里,发现了几千棵大松树,高达八十尺!”

    \t德宗很诧异,说:“开元、天宝年间,千方百计在京师附近寻找大型木材,却一直找不到,为何现在忽然有了呢?”

    \t裴延龄答:“天生珍材,往往要等到圣明天子在位时才会出现,开元、天宝年间,怎么可能找得到!”

    言下之意,如今的天子比缔造了开元盛世的玄宗还要圣明。

    德宗闻言,表面上虽不动声色,实际上却开心得要命。

    不过真正让德宗对这个裴延龄爱不释手的原因是他会搞。

    准确来说是从国库里偷钱给德宗私用还把伪帐做得很好。

    贞元九年七月,刚刚当了一年财政大臣的裴延龄奏称。

    “臣自从就任判度支以来,查出天下各州欠缴的赋税多达八百余万缗,此外,已征收各州的交易税三百万缗,收缴的各种贡物折合现钱三十万缗。臣建议,在左藏库中另行设立一个‘季库’,对欠缴、耗损和盈余的账目每三个月清查一次;另外设立一个‘月库’,专门管理各种绢帛贡物,并每月核查。”

    总之就是装作很会理财的样子,德宗也是一下子被他糊弄过去了。

    仗着德宗的信任接下来他便开始着手偷偷给德宗挪用国库的钱。

    794年(贞元十年)秋,裴延龄向德宗奏称。

    “左藏库过去管理混乱,财物遗失很多,臣最近清仓核查,重新造册登记,居然在尘土中找出银子十三万两,另外还有绸缎、布匹等大量杂货,粗略估算,价值应该一百万钱有余。这些钱物本来已经遗失了,现在找出来,当然属于富余物资(羡余),应悉数拨入宫中内库,专供陛下使用。”

    终于有大臣对裴延龄这种坑蒙拐骗的做法不爽,立即上书说。

    “这些都是正式登记在册的国家财产,每月都列表呈报,岂能说是‘羡余’钱物?请皇上即刻派人核查。”

    \t陆贽也提出,应该让三法司(御史台、刑部、大理寺)对此展开调查。

    可是,德宗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同意。

    当时朝中许多人对裴延龄的小人行径看不下去,只是他是德宗眼前的红人没有人敢公然去招惹。

    但陆贽偏偏要做这个出头人,他要是忍气吞声那他也不叫陆贽了。

    794年十一月,陆贽连续上疏,历数裴延龄的罪恶,痛斥其为奸诈小人,同时还把矛头直指德宗。

    他说:“陛下为了保护裴延龄,对他的罪状连问都不问,他势必以为什么事都可以瞒天过海,所以把东边的东西挪到西边,就当成他的政绩;把这里的财物转移到那里,就胆敢称为‘羡余’。愚弄朝廷,如同儿戏!从前赵高指鹿为马,鹿和马尚且是同类;如今裴延龄变有为无,指无为有,如此凶险虚妄,天下皆知。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小吏百姓,无不对此议论纷纷,但是亿万官民,能向陛下进言者又有几人?臣虽不才,但备位宰相,即便不愿开口,最后还是不能保持沉默。”

    奏疏呈上,德宗大为不悦,从此日渐疏远陆贽,却愈发宠幸裴延龄。

    而陆贽这次没有弄死裴延龄,裴延龄自然不能放过陆贽,在裴延龄的暗中使坏下。

    794年十二月,德宗终于罢免了陆贽的宰相之位,把他贬为太子宾客。

    795年春,关中大旱,朝廷的财政收入骤然紧张起来,一些开支不得不缩减。

    裴延龄趁机缩减了军队的粮草,然后对德宗说。

    “陆贽、张滂等人失势以后,心怀怨恨,最近在大庭广众中宣称:‘天下大旱,百姓流亡,度支使克扣诸军粮草,军中的士兵和马匹都没有吃的,这事该怎么办?’陆贽等人散播这种言论,不仅是中伤朝臣,还想动摇士气和民心啊!”

    \t德宗闻言,将信将疑。

    几天后,德宗到禁苑中打猎,护驾的神策军士兵恰好向他诉苦,说:“度支使最近一直没有拨发粮草。”德宗一听,确信陆贽等人肯定散播了蛊惑人心的言论,顿时勃然大怒。

    \t这一年四月,德宗下诏,将陆贽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别驾,张滂贬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长史,李充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区)长史,李铦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长史,把裴延龄痛恨的这些人全部逐出了朝廷。

    \t陆贽从此远离朝堂,在偏远的蜀地度过了他的余生,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t裴延龄大为得意,只是人在做天在看,第二年秋天他就身染重病,一命呜呼了。

    796年,25岁的白居易依然处在漂泊之中,并且这一年他的父亲突然去世。

    由于其父为官过于清廉,死后连将尸体运回老家河南安葬的钱都凑不够。

    白居易只能回去一边守孝一边用功读书。

    然而这一年另一位诗人却在长安城春风得意,犹如范仲淹中举一般写下“春风得意马蹄就,一日看尽长安花。”

    没错,这人就是大器晚成的孟郊。

    随着孟郊中进士,这位大诗人的心酸史也在大唐逐渐传开了来。

    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他的父亲孟庭玢(bīn)任昆山县尉,俸禄较微薄,而为人又清正,所以大概只能让夫人和孩子过着清苦寒贫的日子。

    \t孟郊的出世就颇为艰辛。

    据说母亲临盆时,神情惨白,而接生婆迟迟未到。

    派出去的人,迟迟找不到接生婆,一直找到东城郊外,才寻到。

    而这个婆子,本来是要走小路返乡的,再迟一步,都来不及了。

    \t在匆匆赶到的接生婆的帮助下,孟夫人总算顺利产下男婴。

    老父亲孟庭玢有感于此,就给他取名为孟郊。

    \t这一年的大唐,表面上还是盛世,一片歌舞升平。

    可仅仅四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

    不幸接憧而来,大概在孟郊十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孟郊愈发变得不爱与人交往。

    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和两个弟弟拉扯长大,还不忘时时教导他读书。

    \t值得一提的是,孟郊的母亲出身名门:河东裴氏。

    这个家族在隋唐时代人才辈出,比如裴矩、裴寂、裴度等等。

    可能孟母是较为远支的女子,但书香门第的观念仍然较重,自己也能读书识字。

    \t孟郊从小便受到母亲的教诲,一定要考取功名。

    不用母亲过多督促,小小的孟郊也知道唯有苦读才能改善这清贫的生活。

    长大的孟郊,开始四处云游,曾隐居河南。

    在那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下百姓的艰辛生活,把这些都写进了诗歌里。

    \t一首《征妇怨》,让人们看到了征妇送别出征丈夫的不舍。丈夫走的第二天,她就开始念叨思念丈夫,但只能“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

    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t……

    \t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t一首《伤春》,孟郊让人们品味到了战争的残酷。

    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

    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

    千里无人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里。

    春色不拣墓傍株,红颜皓色逐春去。

    春去春来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令人惆怅山头路。

    \t一首《寒地百姓吟》,孟郊带大家看到底层百姓生活之悲惨,也看到贵族人家生活之奢华,在两种生活画面的切换中,不自觉地暴露了大唐社会的贫富差距。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地百姓吟》

    在母亲的鼓励下,孟郊又开始到处交游,结识好友。

    784年,孟郊听说好友陆羽在茶山上盖了新房,专程赶过去庆贺,还为新房题了首诗。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节选)

    \t一次去苏州,孟郊结识了苏州刺史韦应物。

    一起谈论诗歌,互相唱和,曾写《赠苏州韦郎中使君》,结下友谊。

    结束游历,再次返家的孟郊,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听着她温和的鼓励,决定再次参加考试。

    \t大概在贞元七年(791年),四十一岁的孟郊硬着头皮走入乡试考场,终于通过,成了“乡贡进士”,取得了参加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t贞元八年,他兴冲冲得赶往京师,期望着迎来命运的改变。

    在长安,孟郊遇到了他此生的贵人,当年25岁的韩愈。

    由于志趣相投,性格都有那么一点异于世俗,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t但造化弄人,同样才华横溢的两人,小十多岁的青年韩愈榜上有名,而中年大叔孟郊名落孙山。

    于是他写下一首《落第》吐槽内心的烦闷。

    \t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t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t诗意大概是:说自己有雕鹗大才却落第,而那些鹪鹩(小型鸣禽)却能通过投机取巧而官运亨通,顿时就觉得晓月无光,连无边春色都惨淡如霜。

    \t苟富贵,勿相忘,声名鹊起的韩愈到处为这个老哥宣扬。

    说这个人实在是用大才的。不仅如此,他还写了首诗安慰孟郊,贴心地送上了一首赠诗: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

    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

    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t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仿佛就是孟郊的代名词。

    在好友的鼓励下,孟郊重振旗鼓,在京城待了一年后,第二年又一次踏入了考场。

    \t无奈,命运坎坷的他,再次落榜。

    \t在外两年,心忧母亲的孟郊只能返程回家。

    对于前来送行的韩愈,孟郊心生感激,可是觉得前途无望的他告诉韩愈,说这京城他怕是不会再来了。

    回到家的孟郊,见到母亲,不知道如何开口。

    母亲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没有多说,只是把穿破的衣服拿去重新做了缝补。

    当孟郊吞吞吐吐说自己不想再去应试了。

    孟母停下手中的针线,缓缓说道:“我儿今成大人,母诫不当教乎?”

    那一刻的孟郊,泪如雨下,母亲的话彷如春雷,振聋发聩,一下就醍醐灌顶。

    \t他发誓一定要再考下去,一定要圆了母亲的心愿。

    \t贞元十二年(796),皇天不负有心人,四十六岁的孟郊终于进士及第。

    \t放榜之日,他喜不自胜,提笔写下一首畅快淋漓的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