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乐府诗人张籍王建的潦倒前半生

    797年,守丧结束的白居易离开徐州决定去江南叔父那发展。

    简单收拾行礼白居易便踏上了这漫漫长路。

    除了舟车劳顿,白居易所面对的便是风餐露宿,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白居易更坚定了振兴大唐的梦想。

    没有宝马香车,没有快意江湖,但他却无比珍惜这份真实,即使是诗魔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凡人

    在这漫漫长路中白居易一口气写下了三首思念湘灵的诗:《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这一年27岁的白居易还在苦求功名,而32岁的王建却逆风而行辞家从戎去了幽州。

    王建是进士出身,本可以在朝廷里谋得一官半职。

    但京官职位甚少,求官者又人数众多,即使熬到了吏部授职,待遇往往也不如人意。

    相比之下,各地藩镇的幕府为延揽人才,往往能给出更为诱人的条件。

    所以王建选择了这条异于常人的路。

    要问王建是谁,便不得不提另一位诗人张籍张水部。

    早在大历年间他们便一道从师求学结交为好友,最终同窗十年,而王建也是从那时开始写乐府诗(可改为民间歌谣的诗)。

    在幽州节度使刘济幕中,出身贫寒的王建第一次见识到了塞外的世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辽东行》

    他仿佛天生就不会用上位者的眼光看待世界,对待边境战争,别人看见的是立功请赏,他看见的却是刀疤剑痕。

    所以在他从军走马十三年的军旅生涯没能激起他的多少豪情,只在他的诗句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苍凉气息。

    作为藩镇的低级幕僚,他不时要作为使者来往于幽州与扬州、荆州等地。

    跋涉在这片被战火摧残过的土地上,底层百姓的艰辛像一幅长卷在他的脑海展开。

    他最终把这些苦难汇成一首首浅显而沉重的诗歌。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水夫谣》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田家行》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当窗织》

    显然,他是一个同情百姓疾苦的人,但在边塞百无一用是书生。

    在从戎的十三年里他甚至迷失了自我。因为他所要建功立业的大唐早已千疮百孔,腐败不堪。

    而他这种爱说实话的诗人也终究走不进深宫里那些权臣的眼中,他最终没能闯出一片天。

    可是谁会知道潦倒半生的他未来会以宫廷诗王者回归,只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再来说说他的好友张籍,796(贞元十二年)年,中进士后的孟郊游览至和州,听说当地饶有声名的诗人张籍,便来拜访。

    两人都是门第衰微落魄之人,对诗学人生做了细致交流,一时相见恨晚。

    孟郊看到了张籍的诗句,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把他推荐给文坛领袖韩愈。

    \t就此张籍的人生发生了转机。

    当时韩愈在汴州当官,他请假去和州看望张籍,鼓励张籍不要放弃学习,勇敢追求人生理想。

    张籍很受鼓舞,答应韩愈稍后去参加科举考试。

    \t韩愈让张籍去汴州准备考试,这样一来张籍就可以住在自己家中,方便随时指导。

    就这样,张籍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三位好朋友,亦师亦友的文坛大佬韩愈。

    \t但张籍这个人情商不咋的,韩愈对他这么好,他却公开谈论韩愈的不足。

    比如,韩愈私下里喜欢看荒诞小说,韩愈性格强势常常与人发生口舌之争,更过分的是说韩愈喜欢赌博。

    好在韩愈大人有大量并没有介意,但也许就是因为他性格的原因,导致进入官场后只当了一个九品小官,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后来又被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太祝便是他当时的职位,负责祭祀祈祷这类的,与后来的李贺差不多)。

    796年六月,平定宣武之乱的李万荣中风瘫痪,不省人事。

    这个消息一传到德宗耳中他便慌了神。

    毕竟当年建中之乱的教训还让德宗记忆犹新。

    所以他立马找来了当时掌权的大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商量对策。

    霍仙鸣一听藩镇出缺,马上向德宗举荐了宣武将领刘沐。

    他向德宗担保,此人神勇无比,一定可以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

    德宗大喜,赶紧擢升刘沐为宣武行军司马,命他代理宣武军政。

    然而安史之乱之后,天下藩镇早就把节度使的职位及其相应地盘当作世袭罔替的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早成惯例。

    六月下旬,朝廷派遣的宣诏宦官抵达汴州。

    刚刚宣完刘沐的任命诏书,李万荣的儿子、宣武兵马使李迺就授意手下将士大喊大叫。

    “兵马使劳苦功高,却得不到奖赏,他刘沐是什么东西,竟然能当行军司马!”随即拔刀出鞘,把刘沐和宣诏宦官团团围住。

    刘沐一见形势不妙,顿时吓得面无人色,赶紧假装中风,哎哟一声扑倒在地,然后就被人七手八脚抬了出去。

    \t紧接着,李迺又纵容乱兵砍杀了好几个不依附他的大将,企图拥兵自立。

    \t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李迺没有料到,还有一个人也早就盯上了节度使的宝座。

    此人叫邓惟恭,时任宣武都虞侯。

    就在李迺纵容手下作乱的时候,邓惟恭早已和监军宦官俱文珍联手,出动军队包围了节度使府。

    \t双方短暂交手之后,年纪轻轻、缺乏军事经验的李迺就败了。

    邓惟恭随即将其逮捕,押送京师问罪。

    德宗无奈之下只好命令东都留守董晋赶赴汴州,就近兼任宣武节度使。

    邓惟恭听说朝廷派了一个性情温和、与世无争的人来当节度使,差点笑出声来。

    这一年七月,董晋到达汴州。

    果然不出邓惟恭所料,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头就任之后,马上把军政大权拱手交给了他,而且始终对他客客气气。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邓惟恭很快发动兵变诛杀董晋,想再迫使朝廷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

    然而,自作聪明的邓惟恭万万没有料到,董晋的老实都是装的。

    \t他表面上足不出户,两耳不闻窗外事,实际上早就在邓惟恭身边安插了眼线,随时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邓惟恭刚一密谋,董晋立刻得到了消息。

    \t这一年十一月,董晋赶在邓惟恭行动之前,将他和两百多个手下悉数逮捕。

    旋即将其党羽全部斩首,最后将邓惟恭执送京师。

    姜还是老的辣。

    没人想到看似懦弱无为的董晋居然能深藏不露、后发制人,连德宗都有些喜出望外。

    可是,好景不长。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春,七十六岁的董晋病逝。

    宣武节度使的人选又一次让德宗感到了头疼。

    此后的宣武镇果然连续爆发兵变,让德宗十分头疼。

    同年一代名将浑碱病重,这让这个曾经发生过李怀光叛乱的河中地区再次动荡。

    而这一年,一个少年才子正寓居河中府蒲州。

    而在这也将诞生一个将来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位少年才子便是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