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歌
繁体版

第28章:兰台商议刻石经,东观勤学阅典藏

    由于宋皇后此时怀有身孕,且是刘宏的第一个孩子的缘故,他对此格外重视,因此在与陈霁商议好鸿都门学的相关事宜后,基本就一直陪在宋皇后的身边。

    陈霁则是几乎每天都会早早地前往翰林院所在的兰台以及藏书的东观,前者是为了与翰林院的各位熟络关系,其中尤以与他一样师从胡广的蔡邕,还有之前有过交道的马日磾、卢植二人相交甚欢,至于其他人,陈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张驯与皇甫嵩两人身上。

    去东观则是为了学习,丰富自身的学识,书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可是宝贝,能够到皇家藏书的地方随意阅览,陈霁只觉得是三生有幸。

    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春风徜徉在翰林院中,蔡邕伏案提笔写着什么,丝毫没有察觉到身后的陈霁正鬼鬼祟祟的向他走来。

    陈霁缓缓的靠近蔡邕,走到他的身后,将一双手按在蔡邕的肩膀上开始按摩,起初的蔡邕也着实一惊,随即便也意识到是自己的师弟来了。

    陈霁这几日可是没少折腾他们,好在蔡邕对于这个好学善问的师弟的观感不错,尤其是他进谏校正经书的举动更是让他对这位年岁尚小的师弟另眼相看,眼下翰林院的众人,几乎都在为熹平石经的事情忙碌着。

    念及此处,蔡邕也是面带笑意的说道:“虹光来了。”

    “师兄也不必整日在此劳顿,如此以往难免伤神,可有闲暇与弟出去走走?”陈霁一脸关心的对着蔡邕说道,他这位师兄哪里都好,儒雅随和,学识渊博,就是有些不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

    “出去走走?去哪?”

    “太学。”

    碰巧此时卢植与皇甫嵩正要找蔡邕谈论事情,就被陈霁一同拐去了太学。

    “子干兄,义真兄,同去,同去。”说完,陈霁便拉着三位兄长走出兰台,朝着太学生方向赶去。

    三人对被自己等人视为亲弟的陈霁很是无奈,也就顺着陈霁的意与他出去走走,不过也确实如陈霁所说,几人最近因为忙于校对经书的工作很少休息,也正需要一个由头来放松心神。

    “你啊。”

    四人走在连接南北宫的复道上,蔡邕似乎想到了什么,对着陈霁问道:“师弟回来以后可有拜见胡师?”

    陈霁乐呵呵的看着蔡邕,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不刚回来就来找师兄了,一会儿一同去看望胡师,也好热闹热闹。”

    蔡邕思虑片刻,认真的说道:“也好,师傅如今年事已高,我等做弟子的,理应常伴左右。”

    沿着洛水而下,沐浴着和煦春风,蔡邕三人舒展一番,只觉得疲倦困怠被一扫而空。

    太学

    自刘宏登基以来,两次召集天下才俊入太学待诏,其中以张纮、张昭、孔融、许靖等人最为出彩。

    陈霁和蔡邕三人的到来自然也得到了太学生们的欢迎,凑巧今日郭林宗与李膺也都在此地授课,几人便聚在一起饮茶论事。

    “虹光应该还未见过伟节吧?”

    贾彪,字伟节,与郭林宗共同被太学生视作领袖,曾经与李膺等人在士林中大兴清议之风,党锢到来之后,险些遇害,因为陈霁的到来,原来的既定历史发生了些许变动,一些本该逝去的人存活了下来,而原本笑到最后的宦官也在陈霁的干预下,换了新人。

    说到这里,渤海王一案查明后,侯览已经问斩,其一系宦官党羽也被一举铲除,至于内廷中的权利空缺,在陈霁的建议下,交给了以大长秋为首的吕强手中,用来制衡张让和赵忠的势力,如今历史上的十常侍已经依稀崭露头角,陈霁不得不防,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何氏与王美人此时已经入宫,并且相继得到了刘宏的宠爱。

    话说回陈霁这里,他注视着贾彪,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贾氏三虎,伟节最怒”的太学领袖,与“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并称,可谓是“有勇有谋”的代表。

    “霁见过伟节先生,久闻先生大名,霁神往已久。”

    郭林宗见陈霁恭敬的样子,赶忙打趣道:“虹光,你称我等为兄,缘何称伟节为先生,怎么,不愿认下伟节这个兄长?”

    陈霁哪里还不明白郭林宗的意思,这是为他引荐贾彪,以方便他日后在太学生中提高自己的声望,陈霁向郭林宗投去感激的目光,贾彪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抵触,事实上,贾彪内心对于陈霁是非常欣赏的,四年前,八岁的他和十二岁的刘宏靠着自己的智谋一举铲除宦官,完成了他们这些前辈都未曾完成的壮举,如何不叫人敬佩。

    至于建宁朝四年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的落实,他更是看在眼里,选贤举能,使人尽其才,协力中兴,大汉在这两位少年的手中已经展露出新生的活力,那正是贾彪希望看到的。

    “林宗说的不错,虹光不必见外,你既唤林宗与元礼等人一声长兄,我贾彪又如何敢自居先生之名?”

    “我听闻虹光最近一直在兰台与东观研习,并且与翰林们一同商议石经之事,可谓是勤学之楷模,有功于社稷,我等太学众人对你可是心怀感激。”

    “霁不敢居功,校对之事更多仰仗师兄、子干与义真兄他们,霁不过从旁学习,至于经书乃是育才之本,若是没有一个校对正确的经书做基础,又何谈教化?”

    贾彪等人点了点头,对此表示赞同,他们这些授课的夫子感触是最深刻的,虽然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他们所求的圣贤之道,可是这无法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对那些资质平平,但勤奋刻苦的士子,若是贾彪等人用自己的方式授课,脱离经书直接向他们灌输自己得来的感悟,难免有揠苗助长的风险,同时也扼杀了这些士子的想法,因此对于一本统一的校对正确的经书,他们是迫不及待的。

    “虽然如此,我等翰林依旧惊讶于虹光能有此等见识,这感激,虹光可放心手下,毫不夸张的说,你算是为天下士子都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别说虹光此举更是开创了古之先河,古往今来,以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书范本,你是头一个。”

    “不错,还有那拓印的方法,更是大大缩减了我们校对后刻石的难度。”

    卢植与皇甫嵩也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将二人在校对经书过程中的感悟讲了出来。

    “定分止争,自从兰台漆书因腐败而遭到偷改之后,众士子皆无一遵循,各抒己见,导致在治学上相互倾轧,不仅没能推动教化,反而助长了攀比与批判之风。”

    蔡邕为这件事做了最后的定论,这也是陈霁希望的,因为眼下还并不是接受夸奖的时候,国家要发展,只靠建宁一朝短短四年多修养是不足够的,汉武之前,是自高祖到文景的积累,才为盛世做好了铺垫,如今的他们还相差甚远,之所以发起熹平石经与鸿都门学,都是为了大汉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人才,而鸿都门学,正是陈霁此行的最终目的。

    “诸位兄长想必也听说了霁欲开设鸿都门学的事情,还请赐教。”陈霁真诚的望向众人,只是众人却也没有立即给出答复。

    从影响上来看,鸿都门学的设立必然冲击太学独尊的地位,虽然实际上的太学早就配不上这样的荣誉,可毕竟太学众人对待这个名是极为看重的,众人都不傻,自然清楚陈霁与刘宏此举的深意,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考虑,他们发自内心是支持这个决定的,因为一个事实是,太学,覆盖的人终究还是经学世家的子弟,想要选拔更多的人才,鸿都门学的取巧实际上是可行的,况且这也能间接的提高原本中央学府的学术地位,太学此时也十分需要这份助力,只是,作为太学领袖的他们,也实在不好明面的支持陈霁。

    “虹光有此想法,必然想到了会受到什么阻力,兄几人无法给与你什么帮助,但也不会为你增添多少阻力,至于其他,就要靠你自行处理了。”

    李膺此时给与陈霁一个较为好的答案,事实上,陈霁在来的路上一直十分忐忑,他不求几位兄长不顾自己太学领袖的身份帮助他,甚至只要他们不要反对,这便是最大的助力了。李膺的意思几乎就可以代表整个太学的态度,而这种不干预的态度也是陈霁所希望的。

    接下来的时间众人也就饮饮茶,赏赏花,在春风的相送下,陈霁与蔡邕先行告别了众人,他们要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太傅胡广。这个一生都在为大汉维持稳固的老臣,今年已经81岁了。

    陈霁和蔡邕作为弟子心中都明白,老师看似硬朗的身体,随着心中那股劲的松开,似乎走到了终点,他对弟子们的嘱托少了些,更多的是关心与担忧,担忧陈霁远赴渤海的安全,关心蔡邕辛劳之下的身体,谈吐间也越发的像是一位父亲的关怀,陈霁等人享受这样的氛围,却也难掩心中的哀伤,只是不能表现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