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部
繁体版

1007万年部庚午篇:礼乐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邦谓之夏。”

    公元前1035,岁当甲辰。西周,洛师城。是夜,洛师城外,邙山脚下,圆形土质祭坛之上,周公旦背对众人,举头仰天,双手张开,口中念念有词。顷刻,周公转身,威严俯视,身上的黑袍在狂风吹拂下仿若游龙,腰间的玉佩在火光照耀下流光煜煜。

    祭坛周边,灌注的秬鬯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郁香。祭坛前的三个青铜大鼎,烹煮的牛猪羊头中间,各插着一把玉匕,三双眼睛,似是而非地注视着底下众人。

    公元前1045,岁当甲午。周武王姬发率领战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五万,及周边部落。过黄河,出太行,战牧野,一日翦商。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真是先祖先公保佑。然而,过犹不及,快有快的好处,快也有快的弊病。周族势力仍然出不了黄土高原,洛阳周边,仅仅是依靠一些姬姓分封诸侯勉强维持,更别说诗和远方了。

    果然,武王一去世,趁着成王年幼,周公刚刚摄政,殷商余孽就联合管蔡二叔作乱,镐京岌岌可危,周王朝也岌岌可危。

    好在是文王子嗣昌盛,这时已逐渐成长。周公留下召公辅政,自己与太公姜尚,率领周族王师,还有世代与周族联姻的羌族勇士,东出平叛。

    平定黄河中游之后,周公坐镇洛阳,开始营造洛师城。太公则乘威带领王师继续东进南下,先后歼灭东夷、淮夷。自此,周王朝势力东临大海,完全控制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过淮河,濒临长江,北过太行,直至雁门燕山一带。

    营造洛师之初,周公就精心钻研父亲文王留下来的《易》书,用蓍草起卦,以先天八卦,根据筮法确定了洛师城的正中龙眼位置。南北方位,东西走向,形制结构,规模大小,无所不算。

    根据算法,还筹划了水陆两道“双龙护珠”及“七星拱月”之风水布局,维系了有周八百年的气数。

    双龙护珠,秦岭、太行是陆龙,太岳华山就是那颗龙珠。划黄河上中游、下游为两条水龙,黄河龙门就是那颗龙珠。华山是地珠,龙门是河珠,遥相呼应。

    天下九州,周公根据天上星座分野,筛选出“晋燕齐鲁随卫洛”为暗七星,分封给近亲属,自己则坐镇洛师,一起拱卫着京师镐京。只是后世月转星移、星转斗移,七星变成了“秦齐韩赵魏燕楚”,这就不是周公所能预想到的了。但是,这个风水布局还是继续发挥作用,最后一统天下的还是出自黄土高原!

    封建,封土建国也。分封子弟,以藩篱拱卫宗主,屏障节制诸侯也。其实何为封建,柳宗元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近世专家学者,受西方学术的影响,生搬硬套,就学着说什么西周还是奴隶制王朝什么什么的呀。要知道,数千年来,中西自古不同。专家专家,不如坐家作家。

    西周建国之初,就开始分封。说是分封,其实主要是对旧有诸侯氏族部落的确认罢了,趁机扩张了少量姬姓诸侯国而已。等到周公平定商朝余孽,太公收东、淮夷,基本掌握了天下政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封。才真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公的分封,简单来说,就是把最重要最大块最肥沃的土地分封给血缘最亲近的诸侯。比如山西,土地肥沃,战略位置又最重要,就找了个理由,分封给成王的同母弟。还美其名曰桐叶封“晋”,简直把别人当傻子。燕山脚下,分封给召公,后面是派他元子过去了。“偃”国,上可攻下可守,拱卫王朝边境的同时,辐射广大的河北地区。临海的“齐”国,封给了长期联姻的羌族首领,太公姜尚,可能还是成王的老岳父好像。并且还赐给他一些礼器,赋予他们征伐诸侯的权力。后面齐楚相争的时候,管仲不就拿来说事了嘛。所以你看看,就这三个封国,占了后世战国七雄中的五席。

    分封还确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所以说分封制也就是等级制,只是没有说出口罢了。与之配套的就是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世卿世禄那些。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以天下共主周天子为核心,以爵位、礼器、音乐、宗庙、祭祀、墓葬、姓氏、配偶等等等等划分等级,分门别类,层层叠叠,一级维护一级。至于广大庶人,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就以井田制,把他们束缚住。僭越则周王六师移之,孔子所谓“惟名与器,不可假人”之谓。

    只是孔子偏偏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于是孔子一生仰慕周公,一生追求恢复周礼。孔子其实是商族后裔,孔子其实也算是贵族之后,所以孔子追求的也无可厚非。

    只是孔子追求的必然是镜花水月,于是孔子“穷则变,变则通”,于是孔子化追求为变通,所谓“大而能化”嘛。于是孔子这一变通所迸发出的力量,必然是流传万世。

    如果说周公制定的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制度,约束诸侯贵族的。孔子“仁学”的核心也是有等级的,约束平民的,约束人心的,礼下庶人。在周公,以爵位礼器礼乐为等级。在孔子,则以德行亲情仁心为等级。孔子推己及人及万物,正是从周公的等级思路推出来的,只是推得更远,推得更广,推得更普遍而已,推至普天之下。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使人成人,使人成为人。孔子所述所为,却是使人成“仁”。“仁者,人心也。”

    如果说“礼崩乐坏”,表面是天子失学,其实是学在四夷。孔子教人学礼,表面教的是仁,其实传的是心,“传己之心也。”传周公之心,传文王之心,传尧舜禹之心,传三皇五帝之心也。忠恕,中心如心也。所以孔子之后,普罗大众才真正拥有了“心”,“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