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部
繁体版

1010万年部癸酉篇:东南

    公元1840,岁在庚子。大清,广州城。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在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前,有一片摩崖石刻,其上刻有范文正公手书的这首《武夷茶歌》。

    好山好水,自然出好茶。只是真正的优质茶场,还需要合适的海拔。中国茗茶的优等品,都在海拔一千米出头的茶山上。只有这个海拔,病虫害才比较少,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昼夜温差较大,生长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才更加丰富。茶汤自然更加透亮绵柔芬香回甘,才能够做到唇齿留香,令人恋恋不舍。

    武夷山桐木关区域海拔正在千米出头,雨露丰沛,山头上植物种类繁盛,松树尤多。砂砾岩地质种植的正山小种茶青,杀青的时候用松树枝烧火,这样制作出的小种红茶,色香味绝佳。

    维多利亚女王第一次喝的时候,就爱了,就爱上了。金黄色的茶汤,晶莹透亮,就如那情人的明眸一般深情。汤水绵柔丝滑,就如那情人的双唇一般,令人不舍。茶香糅合着蜜香、松脂香、桂圆香多种韵味,仿佛那情人的体香一般,令人回味无穷。配上来自中国德化的白瓷,茶水仿佛就是躺在洁白床单上的欲望情人。

    白瓷配红茶,此时已是欧洲贵族下午茶的标配,身份的象征。顶级的瓷器,加上顶级的茶叶,自然是价格不菲。任是贵为英国女王,富有五洲四洋,也禁不起这庞大的贸易逆差,也缺乏白银支付。鸦片走私,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所以当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耳边,维多利亚顿时激怒,甚至顾不上手中的情人。情人,她要的是一世,不是一时。情人,她要的是占有,不是片刻的温存。

    女王当即踏上马车,奔赴议院,战争!她需要战争,夺回她的情人!

    公元1900,岁在庚子。大清,北京城。

    八国联军侵华。只是一甲子,只需六十年,曾经多么强大的大清朝,在外忧内患夹击之下,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或者说完全放弃了抵抗。大清名存实亡也,中国危也。

    如果说大清的外患是英帝国,是西方列强。内患则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洪秀全那帮子人。

    正如大明的外患是满清,内患则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样道理。

    其实中国数千年的朝代史,基本都是这样,内忧加以外患。外患,虽然是压力,有时候反而成为动力,反而可以凝聚人心。

    如果说大洪水是外患,大禹治水反而凝聚了人心,国家观念自此传承不息。匈奴是外患,突厥是外患,蒙元是外患,却造就了汉武唐宗明成祖的丰功伟绩,造就了卫青霍去病李靖李勣们的叱姹风云。

    所以说,只有内部先乱,外敌才有可乘之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诗,可谓道尽了“衣冠南渡”的清高,也道尽了“衣冠南渡”的落幕。

    公元291,岁在辛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这一持续多年的内乱,最终引发出一场大外患。公元304,岁在甲子,“五胡融华”大幕开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趁乱进入北方中原地区。公元311,岁在辛未,“永嘉之变”,晋都洛阳城陷。

    公元317,岁在丁丑,东晋在建康立国。一世卅年,半甲子之间,为了躲避这场持续性战乱,北方中原世家大族纷纷举族南迁,滞淮河者有之,渡长江者有之,史称“衣冠南渡”。

    客观地说,“衣冠南渡”,确实促进了南方地区,尤其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江南,也从此成为江南,成为文化江南。

    南渡世家,先辈玩政治军事,譬如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后辈玩文化艺术,譬如王羲之父子,谢道韫、谢灵运之辈。

    经济,他们则不玩,或者说他们不屑一顾,他们骨子里早已知道,政治决定经济。于是他们玩郡望,玩秦汉那些个三十六郡,玩出身。也可说是玩基因,郡望流传至今,也就相当于基因流传至今。

    经济,他们不玩,于是乎,经济就自个儿玩。经济,也想要决定政治。只是道阻且长,于是行之必至。只是一波三折,于是一往无前。

    衣冠南渡,北方五胡势力走马灯般轮换,与留下的汉族融合,填补政治真空。于是北方中原地区渐归一统,总有一家独大之势。

    公元383,岁在癸未。前秦苻坚,以正统自居,以当年的魏武帝自居,组织百万大军南下。想饮马长江,把江南纳入囊中,可最终却还是铩羽而归。

    阻挡住苻坚雄心的,不是淝水。阻挡住苻坚壮志的,是淮河流域的控制权,及其后方支撑着的江南经济。

    祖逖组织南下难民成立的抵抗军队,成为谢玄在江北建立的北府兵前身,在淮河流域经营多年。对淮河流域的控制权,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南船北马,北方的车马,与南方的经济,在居间的淮河流域又一次碰撞。苻坚,还是那个魏武,江南,却已不是那个东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公元755,岁在乙未,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从帝国北境发动,又是一场胡人乱华。公元875,岁在乙未,“黄巢起义”自淮河流域爆发。

    先后两甲子,百廿年间,大唐帝国衰而不倒,续命百余年,支撑着的,正是南方的经济。所谓“扬一益二”,来自扬州、益州,来自南方的财政,来自江南的物资,沿大运河北上,不断为帝国输血着。

    这百余年间,北方中原地区第二次持续性的大动乱,名门士族又一次南迁。移民纷纷渡过长江进入鄱阳湖、洞庭湖流域,越过钱塘江进入闽越地区。

    “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空悲切。靖康耻,臣子恨,收拾旧山河。”公元1127,岁在丁未。靖康之难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再次陷入一片战乱。中原士人庶民,纷纷南下避乱,再一次的大迁徙大移民。他们渡江越岭,直至闽粤赣交界山区,甚至岭南。他们甚至还带来了北方小麦,在南方大量种植。

    三次大迁徙之后,南方各地,无论平原、山野,已是遍布衣冠士人。他们本以客人身份居留,所以世人称之为客家人。他们秉承着中原的文化传统习惯及农业生产模式,以“耕读传家”,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全面发展。

    谢谢品鉴(◍•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