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照大明
繁体版

第一百六十二章 父子二人

    黑狼听得立马站了起来,躬身朝着他行礼:“少爷,那杨家父子一切甚好。”

    “来到东台场后,杨家父子二人没甚么特别之举吧?”朱厚照“哦”了声。

    黑狼轻笑起来:“少爷,仅凭锦衣卫三个字,他二父子那里还敢作出什么特别的举动?自昨日来到东台场,便一直老老实实待在厢房里。”

    稍顷,他继续道:“少爷你大可放心,在那间厢房之外,小的及牟大人均遣人日夜值守,不会出什么状况的。”

    朱厚照“嗯”地应了声好,稍顷,朝他扬了扬手:“坐下继续喝茶吧。”

    随着黑狼一声道谢、缓缓坐下之时,何文鼎却开口问道:“少爷,黑狼与牟斌遣人奔波百余里将那杨家二父子找来,真会有用么?”

    未待朱厚照回应,坐在他旁边的刘瑾已经轻“啧”一声:“小鼎,你居然敢出言质疑少爷,找打是不是?”

    朱厚照微摇了摇头,不过嘴角却带着笑,轻瞪了刘瑾一眼:“小瑾,本少爷看来,找打的人是你才对哦。”

    “少爷,这本是小的想问的,被小鼎抢了话头。”刘瑾瞥见了他的笑意,心中一松,顿时也轻笑了声。

    自从出京以后,因朱厚照隐藏身份之故,何文鼎和刘瑾说话也随意了不少,对此,朱厚照自不会有什么斥责之意,反倒有些听之任之。

    “怎会没用?见到新科举人现身,还亲自叙述一番,你以为东台场的一众灶户还能无动于衷吗?”朱厚照“嘿”了声,语气平淡地应道。

    何文鼎听得一愣,随即轻笑了起来,旁边的刘瑾和黑狼见得均忍俊不禁。

    未几,主仆四人缓缓喝起茶来,厢房内只得轻呷之声。

    过得好一会,刘瑾放下手中的茶碗,已经望着黑狼问道:“黑狼,我听牟斌说,刚找到杨家二父子之时,他们可不想前来。”

    “杨家那小子乃新科举人,刚开始确是抗拒不肯。”黑狼点了点头,须臾,又道,“但少爷反复交待要将他二人带来东台场。他们以为不想来就可以不来?”

    “那你与牟斌派出的人,如何威迫那杨家父子二人就范?”刘瑾脸上竟然流露了些许好奇之意。

    “又何须威迫,他们一见到令牌就已经跪下去了。”黑狼“嘿”地笑出声来。

    为了方便行事,锦堂外派的众人员均持有一个令牌。令牌用的就是锦衣卫的样式,挂的头衔也与锦衣卫看齐。

    “原来是这样。那怕一品大员见到锦衣卫令牌亦胆寒,他一个小小举人又怎会不心惊胆跳?”刘瑾听得也笑了起来。

    “更何况他们杨家暗暗贩卖的私盐可不少,约略一提,他们自然不敢再抗拒了。”黑狼再道。

    何文鼎插话道:“黑狼,此前你说的有一富灶在盐场设宴,是不是就是这杨家?”

    “正是,杨家那小子在今科应天府的乡试考取了举人,他杨家本就富得很,自要大肆庆贺一番。”黑狼点头应道。

    学子在三年一次的乡试成功考取举人,自然是值得庆贺之事。

    科举考试,乃寒门子弟出头的必经之路,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据后世专家考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隋朝,到唐代时才得以确立,并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而至宋代更得到完善发展。

    历经隋、唐、宋等朝代的数百年的改善发展,至大明时,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老朱未建立大明之时,就已经很重视科举,当年他还称吴王,就曾设科选拔人材。

    在洪武三年,老朱更下令开设科举纳才,他认为“设科取士,期必得于全才,任官惟贤,庶可成于治道”。

    此外,他也认为开科取士是“以起怀材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符。”

    “三年大比”之制,就是老朱于洪武十七年亲自制定的,亦即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逢子、卯、午、酉年的秋季举行乡试,而逢丑、辰、未、戊年的春季举行会试。

    大明的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大致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级别。

    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分县试及府试。前者既然称作县试,那自然是在各县进行的,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二月,由知县主考。

    考生若能通过县试,就可以于当年四月继续参加由各府主持的府试。如果考生在县试、府试均能顺利通过的,就称为“童生”。

    院试的级别稍高,一般在府或州的院学举行,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

    其中的“岁试”每年均会进行,是对每年获得“童生”资格考生的再次考试。若考生能顺利通过,即成为“生员”。

    虽然“生员”只是大明士子队伍里最低的等级,但获得此身份后,就可享受“免其家二丁差徭”以及“师生月禀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等待遇。

    拥有“生员”的头衔,意味着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对一般生民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

    “科试”并非每年均考,是对已入院学的“生员”进行的考试。其中的考试优异者方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而如若成绩劣等则要受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乡试,因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每三年才举行一次。而乡试可以说是最重要也最难的考试,一旦通过就具有做官资格,并且可以继续参加于京城举行的会试。

    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因他们有了当官的最低资格,在一般生民的眼中,他们已是举人老爷。

    而会试,又称“春闱”,在乡试后第二年的二月,于京城由礼部主持开考。一般只录取三百人左右,榜上有名者称为“贡士”,也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是大明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在三月举行,试题由内阁阁员事先预拟好数题,再上呈皇帝定夺。

    只要考生不犯禁,不大逆不道,殿试一般不会黜落,只会排出先后名次来,考得最差的也是同进士出身。

    殿试的名次分成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的,一般有一百名左右,均为进士出身;三甲就是剩余的其他考生,获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