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宪宗继位,武元衡再被重用

    唐宪宗即位,永贞党被贬无可避免,但有贬就有赦或者升。

    武元衡便是其中之一,而深受德宗喜爱的他之前为什么会被贬还得从永贞党说起。

    804年(贞元二十年),这位状元出身的左司郎中在连升三级后再次被升为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举弹劾之事。

    武元衡升官如此快既得益于德宗的喜爱也是因为他确实能力出众,工作认真。

    805年,唐顺宗继位,永贞党上位,王叔文很上便看上了武元衡。

    他立即派人游说元衡加入朋党,可惜被婉言谢绝。

    在安葬德宗时,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革新派主要人物)又请求让武元衡当仪仗判官,想拉近和武元衡的关系。

    但武元衡因为与王叔文不和,拒不答应。王叔文向来心狠手辣,若人才不能为他所用他便要摧毁,于是肆意诽谤,随便编了一个理由将元衡罢职,改任太子右庶子。

    好在唐顺宗只当了一年皇帝,王叔文倒台得很快,而武元衡的主子太子却登上了皇位,作为身边人唐宪宗肯定是要提拔的。

    唐宪宗很快以武元衡忠君伺主的理由将他升迁至中丞,再任户部侍郎。

    再说说之前被贬阳山的韩愈吧。

    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百姓们忍饥挨饿、流离失所,街上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t身为京兆尹的李实却对上封锁消息,谎称粮食丰收、百姓安康。

    \t唐德宗一听没事,便收回减免租税的诏令,这让亲眼目睹严重灾情的韩愈出离愤怒。

    \t第二天一早,韩愈把《论天旱人饥状》呈于殿上,将真实情况铺展在德宗面前。

    \t却不想,德宗不仅没有怪罪李实,还听信其谗言,把韩愈贬到了广东阳山县,这一切只是因为李实对德宗有过知遇之恩。

    阳山这个地方又穷又偏僻,人烟稀少,来到这里的韩愈心中是十分苦闷的,但要问韩愈后悔吗,答案一定是至死不悔。

    \t805年,永贞党倒台时他便被赦免,调任江陵法曹参军。只是可惜这个官依旧是个小官,韩愈的失意还在继续。

    但即使如此,韩愈竟然还在为好朋友孟郊着想,这样的好兄弟只能说世间罕有。

    806年,韩愈举荐孟郊给河南尹郑馀庆,盂郊才被任命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之前快要饿死的孟郊定居洛阳,生活稍有宽裕。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来看看孟郊及第后的生活。

    之前便说过进士及第之后不是马上可以授官的,需要等待官职空缺,然后在通过吏部举行的诠选得到授缺。

    看完长安花之后,孟郊的春风得意也就只限于那一天,之后苦苦等待了差不多4年,才得到了一个官职--溧阳县尉。

    \t县尉这个官职,也是很多人仕途的起点,比如白居易,比如高适。

    \t可是对于年近五十期盼了很久的孟郊来说,他已经没有多少奋斗的时日了,这无疑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t县尉这个岗位呢,说的好听点呢,是掌管一个县的治安啊纠纷啊这些的,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给县令、县丞打下手的。

    \t总之,很不开心,随后他竟然来了个消极怠工,甚至旷工。没事就去溧阳城外一个叫作投金濑的地方游玩。

    有一说一这个地方确实山清水秀,不过再好玩你也别在工作的时候玩啊,这不是造反吗。

    \t这可惹毛了他的上司了,于是县令就报告上级,另请一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水的一半分给那人!

    \t孟郊因此就更穷困了,作为文人受了委屈肯定要写诗发泄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溧阳秋霁》。

    \t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t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t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

    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诗的大致意思就是:我的一腔热血喂了狗,现在物是人非初心也凉透了,当了一个小官还要天天提防内斗,住的地方又烂的一批,而自己却也只能一个人发牢骚吐槽这些罢了。

    \t虽然说孟郊做官不称心,但公务员贵在收入稳定。于是他便把年迈的母亲接来身边安度晚年。

    在迎接母亲的路途上,想起以往的漂泊不定,以及如今的世态炎凉。

    他感触很多,于是写出了千古名篇《游子吟》。

    \t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t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t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t对于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熟的很,就不用再解释了。

    此后几年孟郊便一直过着这样得过且过的生活,直到806年韩愈的举荐才得益定居洛阳。

    在说说还在备考的元稹和白居易吧,他们本也是永贞革新的支持者,奈何官位太低人家王叔文压根就看不上这两做校书郎的小喽啰。

    试想一下,若是他两也像武元衡一样身居高位,说不定早上了王叔文的贼船,随后落得和柳宗元、刘禹锡一样的下场了。

    元、白都暗暗地支持永贞革新,并为二王八司马鸣不平。元稹还把此前因直言落第之人的策文抄写后放在身边,日夜翻读。白居易打趣说,微之(元稹字),你箧中有不祥之物,元稹不以为然。

    永贞事变后,白居易为了跟元稹更好往来决定搬家,此时元稹居住在永崇里华阳观隔街相对的朱雀门街东二街靖安里。

    到华阳观不久后,元稹又将诗人李绅介绍给了白居易,喝酒聊天谈诗,美哉!

    殿试前白居易和元稹都在备考制试。制举属于殿选之试,是皇上下诏或者亲自主持的选拔人才的特殊考试,所试内容主要是结合国况世情的“策论”,考核应试者的政见与才能。

    该考核的报录比极低,通过即可授官衔。考核没有那么多形式,主要是考时政。所以考子们无不精心揣摩时事,殚精竭虑,搜求犀利言辞,以图一鸣惊人。

    \t元白二人对制试自然也十分看重,闭户累月,潜心结撰策论,字斟句酌,每人百有余篇。

    也就是说白居易将前几年科举真题从头到尾地狂刷了好几遍不说,还将真题中的“策”“论”部分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写了一篇又又一篇策论文。

    白居易将自己的策文七十五目编为四卷,名曰《策林》。在《策林》中,白居易陈述了自己“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致”的政治主张,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同他一起备考的学子们,发现白居易经常捧着一本学霸笔记,于是借来一阅,竟发现此笔记内容精辟直切要害。后来大家就争先抢着抄录,但抄着抄着,大家就发现抄太累了,太浪费时间了!

    白居易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正好他也囊中羞涩。于是他将自己的“学霸笔记”找人刻印了,卖给那些需求者。

    结果自然是大卖,白居易因此狠狠赚了一笔,结了房租,卖了文房四宝,背上行囊上京赶考去了。

    不久后红榜放出,元稹考得甲等,授官左拾遗,白居易入选乙等,补盩庢(今陕西周至县)县尉。

    这一年白居易35岁,元稹28岁。

    相比这些人,柳宗元、刘禹锡的下场便显得悲惨多了,被贬也就算了,后面还有更绝望的事情。

    原来,806年唐宪宗改年号为元和,大赦天下。

    但春风不度刘柳关,柳宗元等八人不在其列,这还要怪当年心狠的皇帝在圣旨上特地加粗“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

    意思是以后无论有什么沐泽万民的事都与你们无关,这显然是赶尽杀绝的节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