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敷水驿事件,元稹被宦官暴打

    806年,元稹考得甲等,授官左拾遗,白居易入选乙等,补盩庢(今陕西周至县)县尉,这一年白居易35岁。

    \t正如《策林》中所愤慨,两个年轻人此后直笔书写天下不平之事,痛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提出惩治贪腐,求贤选能,体恤百姓,政治主张上至整顿朝纲,下至轻徭薄赋。

    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

    元和元年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t\t35岁,白居易第一次出任地方官,在盩庢县亲眼看到农民冒着五月的酷暑辛苦劳作,却仍要忍饥挨饿,正如李绅写下《悯农》一样白居易写下《观刈麦》一诗。

    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家田输税重,拾此充饥肠”,又对自己无所作为却能丰衣足食感到羞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t在任期间白居易除了走访民情,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自然也是少不了,一天白居易与好友王质夫、陈鸿相约去仙游寺游玩。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为传说中萧玉是上界仙人下凡,古称仙游于是得名仙游寺。

    \t谈到爱情众人自然离不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情故事。互相感叹之余,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就称这首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记为《长恨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t谁曾想这篇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长恨歌》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连唐宪宗看了都说妙。

    \t不久唐宪宗就下令提携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后又任命为左拾遗。

    \t公元808年,白居易回京官拜左拾遗。这一职务负责“言国家遗事,拾而论之”,也就是平时朝廷有什么弊政,白居易就要直言上书。

    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谏官之职,着实适合白居易。在京期间,白居易一直悲悯地审视着那个时代,他深爱着大唐的人民,揭示了民间疾苦的方方面面,诉说了当时百姓内心的悲愤。

    \t白居易说,他执笔写作,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t在拜左拾遗(从八品上)期间,白居易仍充翰林学士。唐代的翰林学士在内廷侍从皇帝,起草诏书,地位十分显要,就算表现不好,和皇帝混个脸熟总是不错的,所以这是当时认为很有前途的“美官”。

    \t但翰林学士是一种差遣官,不载于《六典》,没有固定品级,一般以侍郎、郎中、员外郎等中高级官员来兼任的比较常见。

    白居易以正九品的县尉、从八品的左拾遗充任翰林学士,可谓是超资破格的提拔,因为唐宪宗非常欣赏白居易的文才,尤其是喜欢他写的《秦中吟》等反映民生的讽喻诗,因而对他特别赏识。

    \t刚开始,唐宪宗对白居易是十分信任,甚至有一点宠爱的。\t白居易曾当面和宪宗争吵,甚至当众说:“是陛下错!”让旁人都为他捏一把汗。起初唐宪宗也许确实是没放在心上的,但日子久了,对年轻耿直的白居易也不免厌烦起来。

    \t毕竟唐宪宗当初提携白居易更多是看重他的诗文的,想要闲暇之余拉他谈谈诗和远方,而不是让他来挑刺给自己找不悦的,奈何白居易错意了。

    \t更重要的是,白居易曾支持牛僧孺等新进士反对宦官专权的言论,因而得罪了大宦官吐突承璀和宰相李吉甫,后来又极力反对吐突承璀任讨伐叛镇王承宗的统帅,可以说和吐突承璀已经处于势不两立的境地,皇帝要是待见他才怪呢。

    \t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平反了一些冤假错案,甚至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剑南节度使严砺。\t严砺一家人当年护驾有功,深受皇帝信任。

    但严砺在任时,为人贪残,士民不堪其苦,他以平叛为由,征收涂山甫等八十八家资产、奴婢为己用,又借朝廷之名,向农民多征收两、三年的苛租。

    很多被害者控告无路,只有流亡他乡。

    \t元稹到剑南后,亲身访问受压迫的百姓,为他们伸冤。

    这些被严砺欺压多年的受害者一时间纷纷向元稹诉苦,“蛮民詀諵诉,啮指明痛癏。怜蛮不解语,为发昏帅奸”。

    \t之后,元稹上书弹劾当地官员擅自搜刮百姓庄宅、奴婢和钱粮,要求他们将抄没的归还本主,被卖掉的亦赎回归还,严令禁止加征钱、米、草等,并榜示乡里,让百姓知晓。

    \t当时藩镇势力庞大,朝廷只能短暂地缓和矛盾,于是下诏,除了已于当年去世的严砺不再追究,其属下一帮官吏各罚两个月俸禄。

    元稹的大胆举措让白居易为之赞叹:“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t元、白对宦官、藩镇深恶痛绝,整天怒怼,而这些权贵、豪强也对他俩心生忌惮,早想找机会整他们。

    第二年,元稹途径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的敷水驿回京,就被宦官打了一顿。

    \t敷水驿只有一个正厅,元稹先到,就在厅内歇息。正好仇士良为首的一伙宦官也来到驿站,他们见元稹没有让出正厅,也没有出来迎候他们,顿时大怒,一伙人将元稹赶了出来。

    元稹双拳难敌四手,要打也打不过,拿起靴子就跑。宦官不依不饶,拿出马鞭直接朝元稹的脸上狠狠抽打。这就是“敷水驿事件”。

    \t事情发生后,宦官恶人先告状,尽管众多大臣都为元稹辩护,奈何当时宦官气焰嚣张,皇帝也不敢得罪,于是颠倒黑白降罪元稹,将他贬到江陵。

    \t白居易得知此事,立即上疏劝谏,为好兄弟求情,说元稹为监察御史时,所弹劾的都是天下藩镇,这些人皆怨恨元稹,将他贬到地方,不是羊入虎口吗?

    唐宪宗早已经对白居易不耐烦哪听得进他的话,于是维持原诏。

    \t元稹被贬那天,白居易在长安街中相送,两人在马上道别,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别,也是理想道路上的一大挫败。

    江陵之贬,使元稹开始对自己所奉行的正义失去信心,此后十余年几乎都过着困顿的贬谪生活。

    他认为,自己此次出京是负气而行,说:“我虽失乡去,我无失乡情。惨舒在方寸,宠辱将何惊。”(《思归乐》)

    \t元稹栽跟头了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必然趋势,与元稹同样得罪无数人的白居易自然离倒霉也不远了。

    \t元和五年(810年)五月,着征讨王承宗的战事陷入僵局,白居易连上三篇《请罢兵状》,其第三状中言:“不然,则臣合得罪;不然,则陛下罢兵。”

    也就是要么你降罪于我,把我办了,要么就罢兵停战,只有这两个选择。这简直就是要和宪宗摊牌。

    \t正在这个时候,白居易左拾遗的两年任期届满,按惯例本应可以擢授门下省的左补阙(从七品上),甚至超擢尚书员外郎(从六品上),但是,宪宗却叫大宦官梁守谦亲自跑到白居易的家中,询问白居易的意见。

    \t表面上看,这是对白居易的极大恩宠,“其官可听自便奏来”,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你已经不能按正常渠道升迁了,赶快另谋出路吧。”

    \t白居易在宪宗身边待了这么久,对宪宗的想法自然心领神会,于是,他要求离开门下省,出任京兆府户曹参军(正七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