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宫词之祖王建

    821年,潦倒半生的诗人王建终于当上了京官,太府寺丞。\t唐代的太府寺是唐代重要的财务管理机构,负责的财务收支,各项赋税物资管理以及各种贡物的保管,相当于朝廷的会计机构。\t唐代李林甫的《唐六典》详细记载了太府寺的任职官员人数:“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二人录事二人府二十五人史五十人计史四人亭长七人掌固七人”,人数众多,主要负责物资盘查、收支和记录等。

    这样一看这官倒还是坐办公室的,要是放在现在那就是摸鱼的好地方,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所以他才会在《初授太府丞言怀》中说:“除书亦下属微班,唤作官曹便不闲。检案事多关市井,听人言志在云山。”

    也就是说任命文书下来了才知道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小官,但只要是当上了正官那便没有清闲的时候。他的工作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那里的人常说要辞了这工作去做闲云野鹤。

    结果没多久王建倒是先摆脱了这鬼地方,转任秘书郎。也是这期间他在长安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皆有来往。

    而为什么官微言轻的王建会与这些大佬来往,一方面是十年好友张籍的推荐,另一方面是这家伙已经靠写宫词出名了。

    宫词顾名思义就是描写宫廷生活、宫女歌舞艺术等方面的诗词。虽然宫词题材不够广阔,但生活气息浓厚,大多通俗易懂,与日常生活挂钩。

    比如较出名的《新嫁娘词》,这是王建组诗《新嫁娘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t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了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媳妇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当时新媳妇难当的现实,具有普遍性社会意义。

    首句“三日入厨下”,即新婚第三天,新娘来到厨房。这里提到了一个古代结婚的习俗,就是新娘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清代。而新媳妇的所作所为,自然是为了获得婆婆的顺眼。可想而知婆媳关系在古代就是一个大问题。

    \t次句“洗手作羹汤”,则是点出新娘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的习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新娘洗好手亲自做好了羹汤。

    \t这里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是“洗手”二字,似乎看起来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它却反映了新媳妇的慎重小心,生怕哪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就引得婆婆的不满意。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新媳妇难当的事实。

    \t第三句“未谙姑食性”,即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这句诗则道出了新媳妇心里忐忑的地方。因为不熟悉婆婆的口味,所以一道羹汤,倘若咸了、淡了都不好。

    \t因为没有个标准,所以慧黠的她,便将自己的目光转到了知道婆婆口味的小姑身上。于是,便自然而然的有了最后一句“先遣小姑尝”。

    \t也就是说,这位新媳妇先将羹汤给小姑尝尝。至于为何选择“小姑”,而不是选择夫婿呢,这是因为一般女儿比较体贴,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所以这里她找来小姑。

    \t另外,这里的“遣”字也用得极其工妙,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在古代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以直接“遣”。所以这里对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刻画的极其细腻传神。

    \t诗人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再到“先遣小姑尝”,人物身份和环境、场所,无一不是紧紧相扣、工整,故这首诗被称为一字难改。

    其实早在王建还在给人当幕僚的时候便开始写宫词了。前文说过他从幽州开始从军生活,先入幽州节度使刘济的幕府。

    他本是魏博地区的人,至于为什么舍近求远去投靠刘济,是因为有张实、李益的引荐,并且人家容得下贤才。

    这个张实是谁不太清楚但李益还是值得一说的,因为李益便是汤显祖剧本《紫钗记》中男主角的原型,也是《霍小玉传》中的实名渣男主。但要重点声明的是从后来出土的李益夫妻的墓志铭来看,《霍小玉传》纯属虚构,至于写这本传奇的人当时为什么要诋毁李益就不得而知了。

    可在幽州打了一次大仗后王建的思乡之情便克制不住了,所以后来他又离开幽州幕府入主了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田季安死后又接连在田怀谏、田弘正手下当幕僚。

    这13年的从军生活是王建创作道理上极其重要的时期,由于从军亲身体验了戍边之苦,出使扬州和荆州的过程又接触到了南方的劳动人名。

    尤其是关系着唐朝王朝存亡的“水运”,是建立在压榨南方农民、驱使大量水夫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亲身体验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写出了《远征归》、《辽东行》、《饮马长城窟》、《渡辽水》、《水运行》、《水夫谣》、《荆门行》、《望夫石》等名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属于新乐府,无不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也奠定了他在中唐新乐府诗人的重要地位。

    814年(元和九年),经过田弘正的举荐,王建开始授昭应丞。那时他已经年近五十头发花白,所以在《谢田赞善见寄》中说“头白如丝作县丞”。

    当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高兴的是“喜得近京城,官卑意亦荣”,惆怅的是“白发初为吏,有惭年少郎。自知身上拙,不称世间忙。”

    其实早在这期间,他因为骊山而联想到与之关系密切的唐玄宗、杨贵妃的生活,写了《霓裳词十首》等诗。这类作品其实便是宫词,由此以后他进而写出了《宫词一百首》。

    在当时的书籍记载里说他的宫词到元和末期“天下皆诵于口”,可谓十分流行。

    只可惜由于题材的敏感原因,导致后来的《唐诗三百首》也只收录了他的那一篇《新嫁娘词》。

    不管怎么说,王建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宫词的人,对后来宫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他被称为宫词之祖。

    813年左右王建又授太府丞,上任不久后再转为秘书郎,直至敬宗宝历年间(825—826),为侍御史。

    既然说到王建自然不能少了张籍,前文说过穆宗即位后任韩愈为国子祭酒,咱们的韩老大哥苟富贵勿相忘,马上就举荐了张籍,结果就是张籍任国子监广文馆博士,随后再任水部员外郎。

    白居易立即给这个穷瞎张太祝写诗喝道:今日闻君除水部,喜于身得省郎时。

    自此张籍的眼疾才有所好转,住宅也由平民区的街西迁到上朝方便的靖安坊,与韩愈为邻。

    可此时的张籍身体确实不怎么样,即便连韩愈的踏春邀请他也懒得动,张籍写了《酬韩庶子》来婉拒这种要求:

    \t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寂寞谁相问,只应君自知。

    \t诗的大意是:虽然闲的功夫多了,但是身体一病,越来越懒怠,就是借的书,也常常还得太晚了。我如今这种情况也只有你明白我的处境,所以还请不要怪我拒绝你。

    \t韩愈还不死心,越来越担心这位既是学生也是知己的朋友,便写了两首著名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t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可惜韩愈最后还是未能约出张籍,要说他不懂人情世故那也是真的,也怪不得一直当个冷官。

    (前两天由于查找诗人王建以及李益的资料最后没有得出比较满意的结果所以没有及时更新,最后还是打算放弃了诗人李益的这一部分普及,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历史有很大的篡改问题。在更新这一章的时候算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王建,但关于他的资料确实有限。此外我又在前面写张籍的那一章加上了《节妇吟》的历史创作背景,因为这首诗值得普及吧。虽然目前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将中晚唐诗人之间的联系用历史串联起来,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写了这本书。之后我肯定还会把每个诗人的生平单独分出来写的,那时候对具体诗人的诗作就会做详细的品析,其实早就已经在写这方面的文章,但这真的很耗时间,而且很多诗句是没有翻译甚至没有创作背景的,就得通过历史以及诗人的性格一点点推敲。说实话写这么久支撑自己的一直是梦想,因为热爱诗词所以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唯一希望的就是同样热爱诗词的大家可以把这当作故事或者参考看看,当然我更愿意看到有新的见解或者这方面知识比较全面的人指出我的错误,最后在此感谢那些愿意看这文章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