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重回故地,白居易思念初恋作诗《花非花》

    825年,白居易在前往苏州任职的途中写了一首《长相思·汴水流》,原来不知不觉我们的老白已经53了,看了前文的应该还记得老白有过一段甜美的恋爱,而那个女子叫湘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t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汴水流》

    长相思是词牌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汴水是淮河的支流,隋炀帝时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为汴河,源于河南,往东南流入安徽宿州、泗县,入淮河。(白居易去往苏州要经过汴州)

    泗水是淮河的另一条支流。源于山东曲阜,因四源并发,故名泗水,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后,在江苏淮安入淮河。

    这首诗的大意是:汴水长流,泗水长流,合汇后又一同流到长江古老的瓜洲渡口。顺着江水遥望江南的群山,随之而来的只有无限的忧愁。思念不断呀,怨恨不停呀,除非你归来我才肯罢休,若是归来时好想和你紧紧依偎着倚楼望月。

    很多人认为此词是白居易思念侍妾樊素时所作,因为樊素是杭州人,汴水、泗水、瓜州古渡口都是樊素回家的必由之路。

    \t但这不足为据,首先樊素的离开是白居易主动再三要求的,所以诗里的恨归期是说不过去的。其次白居易是注重礼教的,为一个小小侍妾写“长相思“是有违礼数的,也不符合他风流才子的形象。

    此诗是以一位思夫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妥妥的闺怨诗。说女人在月明之夜,独倚高楼,望着汴泗南去的流水,想念着远在江南的爱人,思极转恨的情绪。而这位思妇所处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徐州一带。

    \t汴水由汴州开封经宋城北部、萧县而至徐州,在城东北隅与源于山东、流经徐州彭城的泗水汇合,合流后汇入大运河直至扬州江都的瓜洲与长江相通。

    \t考虑到词中所写“汴水流,泗水流”的意境,不难得知思妇的位置或许就在徐州。所以她才能同时看到汴泗流水,并且目送远波南去,从而想到合流将要到达的瓜洲渡口。

    \t由此分析更觉此诗与樊素并无关系,而至于真是听闻一思妇故事所做闺怨诗,还是假借女人的口吻实则表达自己对那泗水上游处湘灵的思念之情都有可能。

    \t结合诗意我更相信白居易确为一位思妇而提此诗,因为这首诗中的恨肯休,而不是无绝期,说明思念之人还是能回来的。只是写到后半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时,我相信白居易心里一定也曾涌起对初恋湘灵的思念之情,才会写出入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类似的诗句。

    但既然提到此,就让我们来重新梳理一遍这段朦胧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十一岁时,在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结识了一个小他四岁的小女孩——湘灵。俩人朝夕相伴可谓青梅竹马,等到情窦初开时俩人也自然而然在一起处了对象。

    \t十九岁时白居易就曾给湘灵写过一首《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t这里的“邻女”不是今天的邻家女孩,而是指怀春的少女。(战国时期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他,但宋玉从未动心,后便以邻女形容怀春的少女)

    \t诗里夸湘灵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就像嫦娥和圣洁的莲花。他曾无数次透过窗前碧纱张望绣床前的湘灵,看到她闲教鹦鹉说话的可爱画面。

    \t这一看满满的都是恋爱的酸臭味,也不得不说咱们白老哥写女人真有一手。

    贞元七年(791),白居易二十岁时,父亲白季庚改任襄州(今湖北襄阳)别驾。白居易跟随父亲到了襄州,随后又按父亲的要求像十六岁时拿《赋得古原草送别》投献一般再度去长安游学。

    \t离开符离后,白居易经常辗转长安、洛阳、襄阳、浮梁等地,不能回去与心上人见面,但是他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湘灵姑娘。

    \t无论身处何方,白居易对湘灵的思念之情如影相随,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他接连为湘灵写下了《感镜》《感秋寄远》《夜雨》等大量情诗。在长安盘桓一段时间后,他还不顾父母亲的阻挠,匆忙赶回符离与湘灵相会。

    \t贞元十年(794)五月,白季庚卒于襄阳任所官舍。白居易奔赴襄阳为父治丧,结束后,返回符离东林草堂家里,为父守丧四年。久别重逢,白居易得与湘灵互诉衷肠。

    \t27岁时,为了前程白居易离开徐州去江南叔父处谋发展。在长长的别离路上他一口气写下了三首思念湘灵的诗:《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t白居易在《长相思》中说:“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祈求天随人愿,保佑他们能够早结连理,白头偕老。

    \t29岁时白居易考中进士,一时激动的他写下“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肺腑之言。

    \t中了进士除了衣锦还乡,白居易更看重的是另一件事。所以他一回到徐州,就恳求母亲同意他与湘灵结婚,可惜被门第观念极重的母亲当场拒绝了。

    \t白居易不得不外出为官去,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符离,始终牵挂着湘灵。

    \t此后,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迁家长安,他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在离别时都不允许他们见一面。

    \t贞元二十年(804)春,白居易按照母亲吩咐,回符离搬家,全家迁往外地。此时,白居易三十三岁,湘灵已二十九岁。离别的时候终于来了,湘灵连夜为白居易赶制了一双“锦表绣为里”的绣花鞋,千针万线寄托着丝丝柔情蜜意,述说着阵阵相思哀愁。

    \t白居易含泪为湘灵写下了《生离别》:“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白发!”

    \t可怜白居易由于常年的辛苦忧虑,心力憔悴,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满头白发。

    \t与湘灵离别后,白居易迟迟不谈婚恋,他似乎在以此作为对母亲的错误决定的抗议、惩罚。男子大龄未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可见白居易痴情初恋有多深。

    \t元和三年(808),三十七岁的白居易在母亲以死相逼之下,被迫与同事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然而他的心中始终为湘灵留有一席之地。在他此后的诗作中,依然时时闪现着湘灵的影子。

    \t元和八年(813)二月白居易回到符离,准备迁出外祖母和小弟的灵柩。在这里,他最后一次见到了心上人湘灵。此时,白居易四十二岁,湘灵已经三十八岁,她依然坚守承诺,独身未嫁,苦苦盼望等候着情郎归来。白居易满怀愧疚,写下一首《逢旧》诗赠湘灵:“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别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t多年以后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在沿汴河乘船返回京城长安的途中,他特意在宿州埇桥码头下船,绕道去符离,希望探望湘灵。此时,湘灵早已离开符离,不知去向,于是作下《花非花》以表思念之情。

    花非花,雾非雾。

    \t夜半来,天明去。

    \t来如春梦几多时?

    \t去似朝云无觅处。

    大意是:梦里的花不是真正的花,梦里的雾不是真正的雾。

    因为半夜入梦时能看到,天明时就消失不见了。你出现在我梦中不知道有多少次,可是醒来以后就像巫山神女一样无处寻觅得到踪迹。(诗意是我自己意译的,仅供参考)

    估计大家现在才知道原来花非花雾非雾出自这里,不得不感叹一番,两情相悦难,白头偕老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