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敬宗大兴土木,杜牧气作《阿房宫赋》

    宝历元年(825年)十一月,唐敬宗突发奇想想去骊山游幸,大臣们都极力劝阻,他就是不听。拾遗张权舆在大殿叩头进谏,还说:“从周幽王以来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有好的结局,秦始皇葬在那里国家二世而亡,玄宗在骊山修行宫而安禄山乱,先帝(穆宗)去了一趟骊山,享年不长,回来就驾崩了。”

    唐敬宗听了这话,反倒引发了更大的兴致:“骊山有这么凶恶吗?越是这样,我越是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的话。”

    结果,不顾大臣的反对固执前往,即日回到宫中,他还对身边的人说:“那些向朕叩头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可信啊!”丝毫不把臣下的意见当回事。

    唐敬宗也同样喜欢到鱼藻宫观龙舟竞渡,有一天突然给盐铁使下诏,他要造竞渡船20艘,要求把木材运到京师修造。这一项的花费总计要用去当年国家转运经费的一半,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力谏,他才答应减去一半。

    这样的李湛气得长安的一位公子哥愤然写下了《阿房宫赋》,这位公子哥正是名门之后杜牧,就是小李杜里面的那个“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公元前212年,至秦亡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选《阿房宫赋》)

    这篇文章被选入了高中课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很明显杜牧这是在借古讽今,表面上写的秦始皇其实矛头直指敬宗,而他也是凭借这篇文章为将来的进士及第敲开了门。

    写下这篇文章时杜牧才二十三岁,却才学不浅。毕竟他可是妥妥的出自书香门第,而他也以祖上为荣,不像其他人老是冒充别人的子孙。

    杜牧曾经写过一首《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大意是我家祖上很牛逼,我爷爷曾经当过三朝宰相,家里侍卫很多以至于佩剑摩擦时发出叮当的声响。原来住的宅子大门涂的是王侯贵族才用的大红色,又坐落在长安城的中央。家里别的东西不多,就是藏书万卷。里面包含许多编撰的史书,那是替皇家写的《唐通史》。

    这里面吹嘘的就是他的爷爷杜佑,在这样的家庭出生杜牧本应该享尽荣华富贵的,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让他受尽折磨。

    家里的顶梁柱爷爷杜佑在杜牧九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家里一时没了经济来源,从来没有打理过家政的杜牧接过了这样的重担。

    可能有的人要说了,其祖上官至宰相积蓄自然不少,分封的田地房屋应该够杜牧挥霍大半辈子了,按道理来说是这样的,但大家可别忘了他爷爷这一代并不是只有他这一支,所以分家以后还剩多少就有待商榷了。

    其实在后来杜牧自求外放时写过一篇《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这篇文章里面便回忆了他幼年的贫苦生活。

    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能呵制,止有一竖,恋恋悯叹,挈百卷书随而养之,奔走困苦,无所容庇,归死延福私庙,支柱欹坏而处之。长兄以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默所记者,凡三周岁。

    大意是:杜牧继承了长安祖产约三十间房子,但父亲去世后,杜牧只能举债为生,到元和末年,三十间房子全部都归了债主,杜家年老的奴婢全部饿死,年轻力壮者接连逃走,制止不住,只有一人不忍心,仍然带着“百卷书”不离不弃。

    \t无处立足的杜牧只能栖居在杜家在延福里的家庙,那里的柱子已经倾倒,破败已极,不知名的堂兄骑一头瘦驴,像乞丐一样游走于亲朋故旧讨得生活所需,杜牧和小他的4岁的弟弟杜顗(yǐ),只能靠吃野菜度日,晚上甚至连照用用的蜡烛也没有,读书也只能白天读,夜里默默记诵,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三年。\t估计这样大家还是不明白一个豪门为何会落魄的如此之快,那就再结合一下当时的背景来解读一番。

    首先讲分家,宰相之家树大根深,但毕竟杜佑有三个儿子。不过分家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杜牧的堂兄杜悰,他是杜牧二伯父杜式方(据《旧唐书》载,杜式方跟杜从郁关系亲密)的第三子。

    据载,杜悰在814年被选为驸马,尚岐阳公主(那时娶公主叫“尚”公主)。杜悰新婚,唐宪宗赐第,杜悰要单独别居,大家族就此分家。此前,杜家家族全在一处,家务由杜佑的长房长孙杜诠打理,此后各房分开,在安仁坊的旧第,杜牧一支,分到了上述的三十多间房屋,此时杜从郁尚在,生活尚有来源。

    另外,杜悰有好友独孤郁,独孤郁曾极力反对杜从郁出任拾遗。说“拾遗之与补阙,虽资品有殊,皆名谏列。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有避嫌的意思,防止一家独大。

    拾遗的品秩不高,却是皇帝的近侍,随时可以面见皇帝,每日参加早朝,属于常参官,很体面,肯定会有很多人巴结。杜从郁没有获任拾遗,自然心里是郁闷的,而自己的侄子杜悰却没有站在他这一边,虽然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却也导致本就为官清廉的杜从郁继续过着工资微薄的平凡生活,以至于后来杜牧落魄时只能通过租卖房子来维持生计。

    而仅仅过了三年,三十间房子便“为他人有”,兄弟二人被赶了出来,东游西窜,搬了十几次家。

    好在从小受爷爷的熏陶,杜牧没有就此颓废而是刻苦读书,他从各个方面要求自己。到二十岁时,他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及唐以前的十三代史诸书,用心探究历朝历代兴盛和哀亡的道理,财政、赋税、军事的状况,山川地形的险易,分析古人施政的长处和缺点,所得和所失,留心“治乱兴亡之还,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而那时又正逢唐宪宗元和中兴的时候。元和年间,宪宗皇帝平定了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连一贯嚣张跋扈的河北三镇也归顺了朝廷。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军事胜利,都发生在杜牧的少年时期,对他的成长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再加上他十分渴望建功立业,他在《上周相公书》一开头就说,“饮以大儒在位而未有不知兵者”,意思是一个宰相如果不懂得用兵,国家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在这段时间亲自注解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为时人所赞。要知道那时他才二十出头,可谓年少有为。

    此后杜牧一直在长安居住,长庆四年(824年),十五岁的太子李湛(敬宗)即位,照样像他老子穆宗一样整天只知道游宴、抛球、奏乐。敬宗还大兴土木,征军丁、民夫两万人,自春至冬,“穿池修殿”,下诏监造竞渡船,同时还准备重修洛阳的行宫。

    于是公元825年,二十三岁的杜牧愤然写下名篇《阿房宫赋》抨击这种荒唐的行为。其实杜牧还写过一首《过华清宫》,他并不是第一个写这种诗的人,诗鬼李贺也写过一首《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李贺《过华清宫》

    诗人李贺在春夜里偶过华清宫,看到当年李、杨寻欢作乐之地已是一片荒凉冷落。他想到李隆基晚年荒淫昏愦,宠爱杨贵妃,重用安禄山,招致祸乱;又想到李隆基在叛乱发生后束手无策,仓皇奔蜀,于是写了这首诗。

    而杜牧的《过华清宫》有三首,虽然说创作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诗中同样表达了杜牧对皇家奢侈生活的讽刺,极有可能是同一生活作品。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杜牧《过华清宫》

    大意是: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诗句,只是结合历史背景却让人心生怜惜,那是无数人的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