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杜牧凭举荐中进士,后又过关试

    826年十一月,把持朝政达四年之久的李逢吉被逐出朝廷,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清除了李逢吉这颗大蛀虫,四朝元老裴度看着如今的大唐江山却似乎仍然看不到一点光辉,因为如今朝政已然被宦官把持,而皇帝又无心朝政,真是内忧外患。

    前文说过唐敬宗贪玩,常在宫中举行马球、搏击、杂耍之类的游戏,并且参加者都有赏。

    李湛为了玩,把喜欢玩的太监刘克明等人视为心腹,还专门养了一批摔跤手、马球手陪自己玩。

    李湛晚上还喜欢一种“打夜狐”游戏,当时唐朝宫中狐狸多,李湛就带人拿好弓箭潜藏起来,即使一天打不到狐狸,也让李湛感觉到刺激。

    可谁知道就是这个游戏让爱玩的敬宗玩出火来了,问题根源出在刘克明这个太监身上,准确来说是个假太监。李湛只顾玩乐,无心宠幸后宫。他身边的假太监刘克明乘机与李湛的贵妃有了私情,有天晚上李湛玩“打夜狐”游戏,不小心射中了正想偷情的刘克明。刘克明就害怕了,以为李湛发现了他的隐情,于是刘克明一狠下心开始策划谋杀皇帝的大计。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天子李湛在外面打了一天的猎,深夜才回到宫中。可他意犹未尽,又召集内侍宦官刘克明和禁军将领苏佐明等人一起饮酒。

    \t天子一通豪饮,很快就醉了。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去内室解手。

    \t刘克明和苏佐明等人交换了一下眼色,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苏佐明跟在天子后面悄悄走进内室……忽然间,刘克明掷下一只酒杯,殿内烛光齐灭,黑暗中传出一个人重重倒地发出的闷响。

    \t李湛死了,这个年仅十八岁的青春皇帝就这样把自己玩死了。

    \t干掉敬宗后,刘克明等人当即伪造了一道圣旨,传翰林学士路隋草拟遗诏,命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主持军国大事。

    \t十二月初九,宫中发布天子遗诏,绛王李悟登紫宸殿外廊,接见宰相和文武百官。

    \t谁也不知道,那个月黑风高之夜,皇帝的寝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有一个人眉头紧皱,他自然看破了这其中玄机,虽然说这消息来得有些突然,他就是枢密使王守澄。

    \t作为当年谋杀宪宗的主谋之一,王守澄很清楚天子暴毙的真正原因。很显然,内侍宦官刘克明等人干了和他当年一模一样的事情,而他们的目的自然是拥立新君,控制朝政。

    唐敬宗被杀后,刘克明伪造遗诏想拥立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为帝,但时任神策军大权的另一宦官王守澄抢先一步带兵入宫杀了刘克明和李悟,反拥立唐敬宗的异母胞弟江王李涵为帝。

    \t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拥立下,江王李涵登基为帝,更名李昂,是为唐文宗。

    \t唐敬宗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不思国政,可谓十分昏庸,气得杜牧写下了《阿房宫赋》。唐文宗虽然同样年幼,却不似唐敬宗那般无所作为。

    \t史称唐文宗为人恭俭儒雅,最喜欢看的书就是老祖宗的《贞观政要》。登基后处处效仿,勤于政事,“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

    \t显然这是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帝王,就连曾辅佐唐宪宗成就元和中兴的老宰相裴度看了,都激动得老泪纵横,仰天长啸:“天下有望太平了。”

    唐文宗登基后的第一战如宪宗一般还是削藩,他一改穆、敬二宗贪图享乐的风气,每天准时上朝,并且对政务特别关心,逮着宰相和百官询问不断。

    827年二月,朝廷大赦天下,改元太和。

    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文宗每次风风火火的提出改革,结果没几天便没了动静,原来是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把控朝政,这个人自然是捧文宗上位的王守澄,皇帝要做什么首先得经过此人的点头,可想而知文宗有多无奈。

    但朝臣却不知文宗的无奈,反而觉得如今皇帝或许还是如穆、敬二宗一般,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治理朝政上。

    这不,宰相韦处厚立马哭喊着要辞职回家养老,文宗还算耐心,一番劝慰后才稳住了这位老臣,毕竟新皇登基是急需人才的。

    攘外必先安内,既然不能发兵讨伐藩贼,那就先着手培养人才,文宗立马将重心移到了科举上,并且亲自主持这届的策试,弄了一个贤良方正科选举特种人员。

    咱们的杜牧公子便是这一届的考生,先前说到他凭《阿房宫赋》红遍天南地北,但杜牧可不光会写文章,诗词也同样一绝。

    827年,对于藩镇的问题杜牧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了一首《感怀诗》。诗文冗长便不例举,全诗一百零六句,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高文会隋季”到“沉酣薰骨髓”)追忆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表达了对盛世的无限缅怀。在短短八句中,杜牧从武功和文治两个方面,对初唐盛世作了高度概括。武功方面,在隋末动荡之际,高祖李渊和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顺从“天意”,仗剑而起,一举平定天下,开创了唐代万世基业,他们真赶得上上古的“三皇”伏羲、神农和燧人。文治方面,太宗在高祖之后,以文治治理国家,“贞观之治”的德泽深入人心,好像美酒一样使人陶醉。

    第二段(从“旄头骑箕尾”到“剪剪还榛莽”)以极大篇幅,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

    第三段(从“关西贱男子”到“焚之遗贾生”)重在抒情,杜牧首先表示要以削平藩镇为己任,匡济天下,恢复高祖、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紧接感叹说只可惜自己的平叛主张没有人愿意接受,表现出了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无奈。不过杜牧仍然忍不住陈述了自己的军事主张,表现了执着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当前朝廷政治腐败、官僚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太和初(827年)吴武陵升为太学博士,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高级教授,隶属国子监。而那时杜牧恰巧在国子监读书,吴武陵正是他的老师。这个吴武陵是唐元和二年(807)的进士,和著名诗人柳宗元意气相投,柳宗元曾和他同游永州的山水,在《小石潭记》提到过他,云“同游者:吴武陵”。

    \t杜牧的才华横溢自然被吴武陵所关注,于是当那年科举的主考官崔郾准备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主持考试时。在同僚们设宴送行的宴席上,吴武陵前去会见了这个老朋友。

    \t吴武陵可不是单纯去践行的,他袖间带着一篇文章,正是杜牧写的那篇《阿房宫赋》,在简单打招呼后便将此赋递给崔郾看。

    同时意味深长的问道:“这篇文章写的如何?”

    崔郾不假思索回答:“这《阿房宫赋》我早看过,确实文采斐然,不知道老兄今日将此文递给我是意欲何为?”

    吴武陵一脸自豪的说道写这篇赋的人正是他的学生杜牧,也是昔日宰相杜佑的孙子,而杜牧正好参加了此次科举,老兄你看凭他的才华能否讨个状元当当?

    虽然说文章写的确实好,但崔郾却无奈笑道:“不是我不卖老兄你面子,而是这届的状元已经有权贵举荐了。”

    \t吴武陵只得退步:“既然如此,那给个前三也行。“

    \t崔郾依旧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实话告诉你吧,前四名都已经被预定了。”

    ……

    \t本来崔郾连第五名都不想给杜牧的,因为他听说杜牧这个人民声不太好太风流了,但吴武陵据理力争说若是如此有文采的人都不能入前五,这让天下的士子如何看待这科举的公平性,最后碍于吴武陵的面子,崔郾最终决定将第五名给杜牧。

    听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大吃一惊,科举的前五名竟然都是内定的,你没看错还就是内定,不过先别急着喷。

    人家这是制度允许,有点像魏晋时期的举荐制度。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向来有所谓的公荐、通榜、行卷,温卷的一种风气。吴武陵向崔郾主考官举荐杜牧,这叫公荐。而在张榜公布之前,也可以向考官推荐人才,这又叫通榜。在考试之前的要考试的举子自己写一篇文章或者写首诗,提前给主考官,或者当时知名的文人看上自己的这篇作品,引起他们的注意来推荐自己,这又叫行卷。一次不行再第二次推荐则叫温卷。

    \t果不其然,放榜以后,杜牧科举考试最终的名次是第五名,那年一共录取进士三十三人,状元名叫韦筹。这个韦筹并不出名也不善写诗,但也并非是碌碌无为之人,否则崔郾是不会随便录用他为状元的,毕竟在他主持的两届科举里出了十多位宰相,也算慧眼识英雄。

    不过相比杜牧的有人帮衬,那年科举的另一位寒门子弟就没这种待遇了,这个人叫刘蕡(fén)。

    刘蕡平素关注朝政时局,对宦官手握兵权,横制海内,外胁群臣,内掣天子的乱政恶行,慨然有澄清之志。此次举荐贤良方正,文宗与刘蕡可谓不谋而合。

    刘蕡赶赴长安,写了一篇洋洋6000余字的对策,指斥宦官乱政误国,痛陈兴利除弊的办法。在场的谏官、御史听到刘蕡的侃侃宏论,激动得涕泗横流,把他比作汉文帝时的晁错和汉武帝时的董仲舒,纷纷奏请朝廷重用刘蕡。

    但是第策官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寺少卿贾餗、库部郎中庞严畏惧宦官的权势,暗中将刘蕡的对策压了下来。

    此次举荐贤良方正,登科者22人,考官未敢录取刘蕡,社会舆论掀起轩然大波。同来应试者、河南府参军李郃为此愤愤不平,说:“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遂上疏,请以所授官职让于刘蕡,被朝廷拒绝。

    文宗皇帝此时登基不久,恐怕为任用刘蕡一事得罪宦官,危及自己的帝位,只能放任不管。最后,刘蕡默默收拾行囊,黯然离开了长安。据说,刘蕡后来辗转数道,先后做了几个节度使的幕僚,终其一生也未能正式入仕,到死都是个不入流的“吏”。

    在洛阳看榜以后,中进士的杜牧如当年孟郊一般高兴得不行,当即赋诗一首《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t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在洛阳考中进士后的情景:同时登榜的三十二名进士一起鲜衣怒马,游览洛阳。唯一可惜的是东都洛阳最有名的牡丹花尚未开放,却是不及孟郊的“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t后两句则从洛阳放榜提到即将西行长安,嘱托长安故友多多准备美酒,自己即将带着春色入关来!杜牧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前往长安参加关试也必定能金榜题名,长安故友大可多准备美酒,一来庆贺我洛阳及第,二来再贺长安登榜!

    这小子还没考“关试”(唐代对进士的考试,考中者则可以为官)就如此猖狂说自己一定能拿下,可人家确实是有实力,否则那就是单纯的吹牛皮罢了。

    果然同年没多久后,杜牧在长安关试中再次登榜夺魁,一年之内两次及第,实现了自己的豪言壮志。

    连续及第的杜牧心情大好,便与好友相约去当地的终南山游玩,入兰若寺赏景。当时见到一位僧人在禅院闭眼静坐,便上前攀谈。

    两人相谈片刻后,杜牧觉得这僧人谈吐不凡,语义高妙;而僧人也觉得杜牧学问见识高人一筹。于是僧人就问杜牧姓名来历,同游的好友便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起杜牧来,说杜牧诗文传天下、说杜牧连中进士制策及第,吹的起飞。

    \t只是僧人听了后波澜不惊说道:未曾听闻!

    同行的好友气愤不已,就要与僧人理论。杜牧却若有所思,沉思间挥手制止了好友,又讨来笔墨在禅院墙壁留下一首《赠终南兰若僧》后便扬长归去。

    \t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t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意味长。

    ——杜牧《赠终南兰若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