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李商隐遇恩师令狐楚

    科考结束后,唐文宗缓过身来还是对心里的那个梦念念不忘——平藩。

    此前早在太和元年(827年)八月,唐文宗便下诏,革除了李同捷的所有官爵,命乌重胤、王智兴、史宪诚、李载义、李听等七道节度使发兵讨伐。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横海(今河北沧海市)节度使李全略死了,本来发生这种事应该由朝廷重新任命节度使前往管理。可他的儿子李捷同显然和此前的那些藩镇一样,妄想占山为王来一个代代承袭,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

    文宗肯定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但刚登基的文宗深知在穆、敬二宗的挥霍下国库早已经空虚,这一仗他打不起,唯有先忍一忍。

    两难之下,文宗决定把天平(治所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乌重胤调往横海,再把李同捷调往兖海(治所兖州,今属山东)。

    \t文宗本以为这样一来,既遂了李同捷当节度使的愿,又维护了朝廷的脸面,也算是个两全其美之策。

    \t然而,接到调令的时候,李同捷却根本不从,在他看来他只要待在这那就是山大王,谁也拿他没办法,可要是离开了自己的贼窝那他还能活吗?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说被不舍的将士们围住不让离开,只能推辞赴任。

    都说退一步越想越气,唐文宗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于是不久后便有了那道讨伐李捷同的诏书。

    这一战打了差不多两年,最后以朝廷惨胜收尾,这期间文宗的左膀右臂武将乌重胤和文臣韦处厚相继因病去世。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让文宗绝望,平定横海以后文宗想彻底解决了河北这个大麻烦,作出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安排,妄想瓦解了这群山大王的兵权。

    只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很快这个地方就发生兵变了,把文宗派去接管的节度使都杀了,可这一仗文宗真的再也打不起了,国库已经见底了。

    太和三年(829年)八月初,文宗被迫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而且把相、卫、澶三州归还给了魏博。八月二十五,文宗又下诏赦免了成德的王庭凑及其部众,恢复了他们的所有官爵。

    \t文宗心心念念的平藩梦就此崩塌,他想过做一个明君,但心有余力不足,可谁懂他的无奈呢?

    在所有热情都燃烧完以后,曾被裴度高度评价的文宗从此一蹶不振,他似乎已经向命运妥协,大唐乱就乱吧,他管不着。

    韦处厚去世以后,宰相一位空缺,翰林学士路隋入相,可惜他碌碌无为,实属平庸之辈。

    829年(太和三年)八月,即将乞骸骨的裴度离开之前向文宗推荐了一个人——李德裕。

    李德裕这时任浙西观察使,这个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曾是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这个人有一个怪癖,虽然他读书也十分用功但他却瞧不起科举士子,可能是看不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吧。

    他是官二代自然不用靠科举当官,直接让他父亲安排就是,而他也是从基层开始节节攀升,一路做到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负责起草诏书、参议表章等)。

    当时与同任翰林学士的元稹、李绅并称“三俊”。可822年,时任兵部尚书的的李逢吉,看见元稹上位宰相后便也动了歪心思,后利用计谋一箭双雕干掉了裴度和元稹,而自己成功跻身相位。

    而当时另一个宰相位置,则在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间竞争,一个是自己的好友一个是自己昔日政敌的儿子,李吉逢自然选择支持牛僧孺了,最后还令同党排挤李德裕,使李德裕被贬为浙西观察使。

    此后李德裕便一直老实待在浙西,直到唐文宗即位以后,一切的等待似乎都是值得的,因为他总算看到了一丝光辉。

    829年,在裴度的举荐下,唐文宗很快诏李德裕回朝入京,但这纸诏书却让另一个人如坐针毡,他就是吏部侍郎李宗闵。李宗闵明白要是李德裕先行入相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李宗闵很快攀上右枢密使杨承和,杨承和是曾经拥立过文宗的功臣位高权重,在他的力挺下李宗闵捷足先登。

    太和三年(829年)八月二十五日,李宗闵入相,而九月十五日,刚刚回到长安、才当了几天兵部侍郎的李德裕就被罢去朝职,外放为义成节度使。

    \t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正月十六日,因李宗闵举荐,武昌节度使牛僧孺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同朝为相,共执朝柄。

    \t随后,李、牛二人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联手实施政治清洗——一批被视为“李党”(李德裕之党)的朝臣纷纷落马,就连德高望重的六朝元老裴度也未能幸免。

    李党遭到清洗的同时,另一批朝臣纷纷投奔到李宗闵和牛僧孺麾下,趁此机会攫取权力、排斥异己。为了区别于“李党”,历史上就把这一强势崛起的阵营称为“牛党”(牛僧孺、李宗闵之党)。

    而后的半个世纪里,牛、李党争不断,而这对于本就奄奄一息的李唐王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829年春,白居易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到洛阳,回到了那座他心爱的宅子,也是从这时起过上了悠闲的生活。这一年白居易老年得子,取名阿崔,从此无心朝争基本处于隐退的状态,并未自己取名“乐天”。

    830年正月,元稹受李宗闵排挤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前往武昌。同一时期被排挤的还有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

    830年12月,58岁的白居易再任河南尹,地位仅次于宰相。但白居易却曾感叹,一同做翰林学士的六个人,五个人都做了宰相,只有白居易一人没有做到宰相。

    831年七月,白居易的一生挚友元稹在武昌病逝,他为其写墓志铭。元家给了白居易润笔(稿费)六十七万钱,白居易全部施予洛阳香山寺。

    杜牧在828年中举之后,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先是在京做了半年校书郎,后来他祖父的世交沈家的沈传师就任江西观察使,就辟招杜牧当自己的幕僚。

    大和六年十二月(832),时年30岁。当时,杜牧在宣歙观察使沈传师账中做幕僚,受委托到扬州拜访前宰相、新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此次居扬时间约一个月。

    833年,李德裕由于治理西川有功终于登上宰相之位,随后对牛党的一轮清洗也就此展开。

    这一年李绅结束了颠沛流离,在李德裕的提携下任浙东观察使。

    这一年,白居易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之后白居易便再没有离开洛阳,开始了隐居生活,一直定居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时常与八个和他一样的退休老干部聚在一起写诗怡情,自称“九老会”。

    这一年末,文宗突然中风,丧失了语言功能。

    这一年,杜牧应牛僧孺之约前往扬州投奔他,路过金陵地界时,他偶然遇到一位穷困潦倒的老妪。

    老妪身着一袭白娟寒衣,头发糙枯如黄草,干瘦的手臂青筋外露,眼底眉梢都刻满了沟壑般的皱纹。

    原来,这位老妪不是别人,正是历经四朝、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妓”之一的倾城美人——杜秋娘。

    \t她曾绝色无双,15岁红成头牌,被两朝帝王垂涎;她曾才情俱佳,题词一曲《金缕衣》成千古绝唱;她曾清醒睿智,被唐宪宗奉为知己,享数年独宠。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t可看到此情此景,杜牧唏嘘不已,感叹杜秋娘的遭遇于是写下一首《杜秋娘诗》来以表宽慰。

    而此诗开头有一篇序文揭露了牛、李党争下的一件冤案。

    太和四年(830年)七月十一日,文宗任命宋申锡为宰相,两人密谋除宦官的大计就此开始,大宦官王守澄肯定是动不了两人就决定先斩其羽翼。

    宋申锡是十足的忠臣,为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苦心孤诣密谋捕杀王守澄的左膀右臂郑注,只是没想到最后被自己看走眼的朋友王璠出卖,将他的计划告诉了郑注。

    太和五年(831年),王守澄和郑注思前想后最后给宋申锡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说他暗下拥立漳王李凑为天子,并且证据确凿。就这样漳王李凑无故躺枪,而杜秋娘作为抚养漳王长大的人同样跟着遭了殃。

    到了扬州以后,杜牧在牛僧孺幕中先做推官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而杜牧也就此开启了风流模式。

    在这座繁华的都市,本就风流放荡的公子哥就像鱼儿游回了水中怡然自得,饮酒游宴写诗逛楼一发不可收拾,在这期间写了许多妖娆的诗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t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t多情却总是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t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

    这两首诗就是写给扬州两个歌女的,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帐下出任职时,牛僧孺对他很是重视,关心到杜牧流连青楼时,牛僧孺会派出三十个士兵更换衣服,暗中跟随并保护杜牧。

    但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公元835年,杜牧赴长安任职监察御史时,分司东都洛阳,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