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那些事
繁体版

杜牧遇故人作《张好好诗》

    而关于李商隐为什么去当王茂元的幕僚其实是有一段故事的,这里要提到一个人——韩瞻。

    这个韩瞻和李商隐是同年考中进士的人,两个人也是在此期间结为好友,并且在进士及第以后两人一同参加了第二年春的吏部授官考试。

    在金榜揭晓以后,韩瞻便邀请李商隐去他家做客,说他其实在此前已经和王茂元家的大女儿订婚了,此次金榜题名后正好是洞房花烛夜。

    也是那时韩瞻将李商隐引荐给了王茂元,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而李商隐也与王茂元的二女儿王宴媄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等到第二年春,授官考试的结果出来了,韩瞻顺利通过但李商隐却落选了,而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与王茂元走得近的事情被传了出去。

    这个王茂元是李党的人物,而他的恩施令狐楚是牛党人物,不用说八成是令狐綯认为李商隐背信弃义竟然投敌,于是在背后将他除名了。

    虽然李商隐并无心党争,但事情既然已经这样了他也没有解释喊冤什么的,最后毅然决然进入了王茂元的幕府,并且在不久后就娶了他的二女儿王宴媄。

    好在王宴媄温柔贤惠,婚后夫妻感情很好。这一年的夏天李商隐曾给王宴媄写过一首《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诗的大意是:世上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落在土里化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久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真是让人愁苦至极。

    这首诗把王宴媄比作荷花,把自己比作荷叶,说两人如今的生活就像这荷叶荷花一样形影不离、相互映衬,可是就像荷花荷叶会凋谢枯萎一样,将来未知的事情真让人担心啊。李商隐以此来向王宴媄表明心志,希望两人珍视爱情,永不变心。

    同年咱们的公子哥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此前他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离开了老牛的幕府赴长安任职,只是京都的水太深让他很是厌恶于是后来主动要求外调分司东都,也因此躲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

    835年,杜牧刚回长安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心灰意冷的事情——他的两个好朋友李甘、李中敏因为得罪了权臣郑注一个被贬一个辞职。

    事情的原委要回溯到834年,那时天下大旱已久,唐文宗下诏求降雨之法。司门员外郎李中敏上书:“连年大旱,并非陛下品德不好所致,而是由于前宰相宋申锡被贬太冤。郑注奸邪不轨,求雨的最好方法就是杀死郑注,为宋申锡平反。”

    唐文宗没有搭理李中敏。于是,李中敏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回了洛阳。

    公元835年,郑注等人接连诬陷李德裕等三位宰相,使他们先后被贬,朝内议论纷纷。郑注很快就要当上宰相,侍御史李甘当着众大臣的面宣布:“如果皇上任命郑注为宰相的诏书颁布,我一定在这里当众反对。”

    而几天后,李甘就被贬为封州司马。这让刚回长安的杜牧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可怕。为求自保,他“移疾分司东都洛阳”,以身体有病为由调任东都洛阳做了侍御史。

    而杜牧到任洛阳3个月后,长安便发生了“甘露之变”,一时无数人因为受到牵连而被诛杀。

    好在在洛阳杜牧有李中敏、韦楚老、郑处诲、卢简求等一众老朋友结伴游玩,饮酒作诗,一时倒也算自在逍遥。

    杜牧任职洛阳不久时,李愿罢兵部尚书闲居,以声色豪奢著称洛阳。有一次他设盛宴招待朝中大臣和各界名士,因杜牧是监察御史,未敢请他。杜牧听说后便要人传话,表示愿意赴会,李愿不得已把他请来。杜牧入席后,见歌妓百余人,都是绝色佳人,便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喝完三杯酒后,向李愿发问:“听说有个叫紫云的,她是谁?”随着李愿的指点,杜牧目不转睛地看了好久,说:“果然名不虚传,应该把她送给我!”李愿听此“狂言”,低头一笑,众歌妓也一起掉过头来,破颜一乐,杜牧这时又自饮三杯,即席高声吟诵了一首《兵部尚书席上作》,意气闲逸,旁若无人。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粉面一时回。

    835年的冬天,杜牧来到洛阳以后重逢了故人张好好,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为靠卖酒为生,往日风光不再。杜牧就像当初遇到杜秋娘一样再次为张好好的不幸遭遇心生同情,于是写下一首《张好好诗》以表慰藉。

    诗的开头写有一片并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意思是: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836年,杜牧在洛阳游览古迹时怀古伤今作下名诗《洛阳长句二首》。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t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t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t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t天汉东穿白玉京,日华浮动翠光生。

    \t桥边游女佩环委,波底上阳金碧明。

    \t月锁名园孤鹤唳,川酣秋梦凿龙声。

    \t连昌绣岭行宫在,玉辇何时父老迎?

    在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时则又写下一首《金谷园》,感叹世事变迁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t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大意为: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消云散了;园中流水无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837年,杜牧突然得到了他的弟弟杜颉眼疾加重的消息,忧心忡忡。他和弟弟幼年丧父,共与母亲相依为命。杜颉也是才华出众,少有文名。只是身体一向不好。杜颉先入李德裕幕府,后被任命为咸阳尉,在赴任途中得病,遂辞官住在扬州神智寺内。

    杜牧立即请来眼医石公集一同前往扬州,昼夜兼程。可到了扬州一看,弟弟的眼睛已经失明,他只好终日守护在弟弟、身边,以宽慰之,配合治疗。

    转眼间杜牧在扬州已逾百日,按照唐代制度,算是自动离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应宣徽观察史崔郸的辟召,到其幕下做宣州团练判官,并且让弟弟和眼医跟他一起前往宣州。

    第二次来宣州,杜牧无限感慨。他第一次随沈传师来宣州,时年二十九岁,风华正茂,而今却是鬂须全白。特别是眼见朝廷腐朽,个人前途未卜,更使他郁闷不安。因此,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热情奔放转为潇洒旷达。

    这次在宣州,杜牧重游了著名的开元寺,并写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这首咏史诗。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t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t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t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抒写杜牧登上开元寺水阁远眺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诗的最后一联借用春秋时范蠡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的典故,抒发自己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情。

    在宣州杜牧还拜访了不少当年的老朋友,也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位故人赵嘏,与杜牧过从甚密,常与杜牧欢饮,请歌妓作陪。

    赵嘏在杜牧于洛阳任监察御史时曾作《代人赠杜牧侍御》,诗中有一句说的是“郎作东台御史时,妾身西望敛双眉”一句,说这位歌妓是杜牧的旧相好,经常翘首敛眉思念他,企盼他有朝一日幸临。

    开成元年(公元838年)冬,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在赴长安前,他把弟弟杜颉和眼医托付给在浔阳(今江西九江)任江西江州刺史的堂兄杜値,然后才启程。

    杜牧在宣州依依不舍地跟身患重病的弟弟和朋友们告别,赶赴长安,沿途受到朋友们的热情款待。

    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杜牧便先为他送行,并赋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t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t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t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乘船抵达和州时,刺史裴君早已在渡口迎接。裴君请杜牧稍作逗留,游览乌江亭、横江馆等名胜古迹,杜牧作诗咏叹写下一首《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t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中讥笑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是匹夫之勇。并且认为项羽如果忍辱渡江,重新纠聚江东弟子,说不定会卷土重来,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