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歌
繁体版

第16章:若图霸业需克己,洞悉时局效楚庄

    德阳殿,刘宏亲自设宴为陈霁和王越接风,宴席过半,王越还需负责护卫的工作,并没有贪杯,欣然就任自己新的官职,虎贲中郎将。

    至于对陈霁的奖赏,却是被他自己主动要求搁置,酒宴渐歇,刘宏和陈霁就目前的形势有着不同的看法。此次鲜卑的撤兵,让刘宏自认为已经超过了彼时的汉桓帝,决定趁着这股势头壮大自己的威势,然而陈霁却认为此时的他更应该收敛锋芒,暗藏威势。

    陈霁对于现在刘宏的状态忧心忡忡,如此心性,如何让朝堂上的那些士大夫臣服。

    “此次陛下之所以能够指挥群臣,是因为这次面对的是家国大义,士大夫爱惜自己的清名,没有人敢在这方面稍有差池,如今权宦已除,鲜卑已退,陛下与群臣再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他们又如何会心甘情愿的顺从陛下您的命令,陛下若是趁势而上,就过早地将自己暴露在群臣面前。”

    刘宏觉得陈霁还是有些多虑了,他和桓帝有着相同的致命点,就是轻视敌人又高估自己,他很是不解为什么陈霁不支持他的想法。

    “这又有何不可?朕是我大汉的皇帝,难道还要永远的退居幕后么?”

    陈霁明白刘宏的心结在哪里,他怕自己再一次被架空,沦为权力争夺的傀儡,可这与退居幕后是不同的,后世嘉靖帝深宫修道,却也能依靠严嵩等人制衡朝堂,虽然这不可一类而语,并且嘉靖帝也确实在这方面栽了跟头,所以陈霁自然不会让刘宏成了“老道士”的“前车之鉴”,陈霁所欣赏嘉靖帝的一点,在于没有人能轻易的参透这位“万寿帝君”的心,这是帝王心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想要驾驭群臣必备的能力。

    “退居幕后,是为了观察群臣,谁人可用,谁人需黜,哪些臣子是可以信任的,而哪些臣子是需要提防的,陛下觉得眼下可看透了群臣?”

    刘宏被陈霁有些沉默,他有些明白了陈霁所说的意思。

    “陛下,皇帝可以看透群臣,却不能让群臣轻易地看透自己,陛下此番若是贸然暴露在群臣面前,就会让那些在官场上沉浮已久的群臣先行看透了您,这是万万不可的,奸邪会凭借这点向您进献谗言,刚强会因此直指您的不足,这些都会有损陛下的威势,而这也就大大的违背了陛下的初衷。”

    “至于陛下所谓的趁势而上,趁的却是‘虚’势,是暂时的势。太后病危,撑不了几时,此时的我们尚可假借不久前夺权的强势以及太后的威势去震慑群臣,可夺权之势,本就不能搬上台面,而若是太后也去了,陛下所能依仗的,可就只有自己了,臣弟在世人眼中毕竟是外臣,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从臣的身份,竭尽全力的去为陛下争取最为有利的局势,而以臣弟一人之力,又当真能左右局势么?”

    如果说刚刚的刘宏只是明白了陈霁的意思,现在可就是真的理解了陈霁的良苦用心,他可以预想到那样的后果,他并不想步了汉桓帝的后尘。

    刘宏发自内心的感激陈霁,但却也道出了他为何要趁势而上的原因。

    “虹弟之言,真可谓是醍醐灌顶,朕受益良多,可若是朕退居幕后,却又要如何做?又如何提防被群臣架空呢?而又如何能骗过群臣,不被发现?”

    听到刘宏吐露自己的心声,陈霁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陈霁略带轻松的向刘宏解释道:“陛下需效仿楚庄王与秦惠文王之故事,从眼下局中抽身,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这样,陛下才能更好的掌握全局。而陛下想要骗过群臣,就需要陛下退的‘彻底’一些,人不会做出有损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的,别人必定也认为是真实的。做到了这些,陛下自然就可以做到瞒天过海,以假乱真。”

    “陛下亦无需顾虑架空之事,正所谓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皓月不会因为缺损而改变它的光辉,宝剑不会因为折断而改变它刚硬的本质。皓月缺了它的辉光很容易会盈满,宝剑折断经过重铸会再次复原。待陛下破关而出,天下尽皆拜服。至于提防之策,就在于臣与陛下接下来都要做的。而在做这些之前,还需恳请陛下帮臣弟一个忙。”

    听到陈霁的话,刘宏顿时有些哭笑不得,前面与朕争论时还一副当仁不让的样子,如今却又是要来求朕办事,这小子。刘宏气打不一处来,笑骂道:“少在这与朕见外,朕还能拒绝你不成?”

    陈霁却没有与刘宏开玩笑的意思,正声道:“臣请陛下收回对臣弟的封赏,将他们分给此次战死的将士们的亲人,而且一定要送到他们自己的手上。”

    刘宏一听是这件事,也收起了继续打趣陈霁的心,严肃的说道:“这些是朕本就要做的,虹弟无需用自己的封赏来换。”

    “木秀于林自折枝,鸟雀出头燕还巢。臣决心拜入太傅胡公门下,为此,割弃这次的封赏是必要的。”

    刘宏听到了陈霁的想法略微一惊,有些担忧的说道:“胡广?这可不容易,现如今整个大汉,谁不知道你陈霁是朕的‘神器’,胡伯始历经六朝,除了与左雄明面上发生过争斗,素来奉行中庸之道,你这个麻烦上门,他可不一定会接。”

    陈霁对此却是一笑,胸有成竹的答道:“臣弟已有万全之计。”

    刘宏最喜欢的就是陈霁身上的这股子自信,也是欣然一笑,顺着陈霁的话说道:“好,既然如此,朕就等着虹弟拜入高门的好消息了。”

    陈霁见刘宏似乎只认为自己是要拜师,面带深意的问道:“陛下不会以为臣弟只是为了拜胡公为师吧?”

    刘宏被问的一愣,他确实没有想到其他什么的,打心里说,即使陈霁真的拜入胡广门下,他老人家也未必会真的站在他这边,士大夫终究是士大夫,这一点本质是不会变的。

    “眼下老太尉刘矩去世,臣拜师胡公后,陛下即可将陈公从并州召回填补空缺,至于并州刺史,陛下可放心命胡公的门下故吏赵岐代替。”

    刘宏对此点了点头,这些对于眼下不过是小事,自然可以,这个赵岐刘宏也略有耳闻,他为抵御外族所总结的《御寇论》确实颇有见地,又曾经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出仕,的确称得上文武双全,委派为并州刺史确实较为合适。想到这些,刘宏示意陈霁继续说下去,他知道,接下来的话才是重头戏。

    “而这些做完,我们就可以着手准备布局之事了,一则,陛下可借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州郡长官赴公车署述职,而这些人,是陛下需要留意的,冀州刺史贾琮、幽州刺史陶谦、以及陛下您方才同意任命的并州刺史赵岐,除却这三位刺史以外,还有庐江太守陆康、九江太守阳球、零陵太守杨璇、吴郡太守陈瑀、汝阴太守陈琮、乐浪太守吴凤、河东太守史弼、陇西太守鲁谦、颍川太守巴肃等,眼下局势初定,施行黄老之道的时机已经具备,地方需要这些良吏来治理,这样,陛下才可没有后顾之忧。”

    “二则,说回朝堂,陈公继任太尉以后,三公职务无需变动,但其他官职却需要相应做出些改动,先说此次有战功的三人,桥玄可为少府、李咸可为大司农、李膺可就任执金吾,至于大鸿胪袁隗、廷尉陈球、光禄勋杨赐,三人无需改动,原少府周靖可接任太仆,袁滂可就任太常,宗正之职可请出德高望重的柳淑,尚书令刘焉此人,想必陛下也看出他具备相当的野心,而这次尚书台在鲜卑之事上又有纰漏之处,所以将其调任为太中大夫即可,宗室中刘陶可堪大任,而西北战事即将结束,司隶校尉一职可留给段公,至于御史中丞,臣弟推荐陈耽担任,至于京畿地区,臣请陛下启用黄公之子黄琬担任河南尹,来艳担任京兆尹,左冯翊交由已故的卫尉赵典的侄子赵谦,右扶风,臣推荐张温出任。以上诸公,大多心存汉室,且对陛下有所忠心,有他们在,朝堂及京畿地区可无忧矣。”

    “三则,边疆之事,可继续交由张奂将军出任度辽将军,由皇甫规将军出任御鲜卑中郎将,二人一同提防鲜卑进犯,而为了以示嘉奖,可诏命张将军三子张芝、张昶、张猛入朝为郎,封皇甫规将军为关内侯,嘉奖其兄雁门太守皇甫节以及诏命其侄子皇甫嵩入朝为郎。”

    “四则,陛下需以文教来降低群臣的警惕,让他们忙碌起来,臣请陛下设立翰林院,诏才德之事以为翰林学士,而他们,也可为陛下提供士人中的消息,至于人选,马日磾、蔡邕、卢植、皇甫嵩、韩说、张驯、赵壹、边让、侯瑾、法真、法衍、刘梁以及上面提到的张奂将军的三子皆可被陛下纳入麾下,这样陛下既得了名望,又能换取士人的信任,而这些翰林学士,又能成为陛下的耳目。”

    “五则,也就是耳目爪牙,成大事者,必有其耳目,是为不听而听,不视而视,必有其爪牙,是为不做而做,不为而为,宦官除张让、赵忠外,陛下可用吕强,丁肃、徐衍、郭耽、李巡、赵祐、吴伉等人,这些人在士林中亦有文名,陛下可放心用之与群臣周旋,除宦官外,臣请陛下复置汉武之绣衣直指,臣弟为其搜选合适人手,这些人,直接听命于陛下,为陛下搜集并监视天下风声,如此,天下可为陛下掌中之物,其次,侍中荀攸,郎官贾诩等素有智谋,腹有良策,陛下但有疑问,可向他们二人问策。”

    陈霁五论齐出,顿时让刘宏豁然明朗,尤其是提到耳目爪牙之时,更是让其眼前一亮,于是,一场涉及整个东汉上下的风暴,随着德阳殿中的一道道诏书的发出,席卷大汉十三州,所有人都认为刘宏要大展拳脚,而群臣也摩拳擦掌的准备进谏之时,刘宏,却是搞起了垂拱而治,内事问尚书,外事决三公,地方各有序,万民称有道,刘宏,在东汉百官与百姓心中的形象,开始变得神秘了起来,对此,他们却说不出什么指责,因为国家在这样没有他过多干预,却处处有他的治理下,稳步的恢复并向前发展着,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陈霁,此时正在拜师胡广的路上。